民营经济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长期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迅速,不仅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其在吸纳就业人口、创造社会财富、优化社会结构、鼓励社会创新、巩固经济基础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民营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甚至违法行为,部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离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相去甚远。为使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迫切需要从发展观念、劳动关系、政府监管、企业家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民营经济;和谐社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企业文化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的。它包括了私营、个体、集体、联营、非国有股份制等经济类型,是具有特色的一种经济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以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现已被人们喻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各个阶层和亿万人民群众共同为之努力的国家发展目标。这其中,民营经济必须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民营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彰显。民营经济不仅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1.吸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安定有序,而社会稳定的关键是解决国民就业问题,社会稳定因素与社会就业率是成正比关系的,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就越不稳定;反之,则社会越趋于稳定发展。民营经济在孕育、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目前,民营经济就业人数已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左右[1]。同时,民营经济在新增就业方面也贡献突出,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在全社会新增就业中占很大比重,提供就业岗位的速度也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新增就业岗位中,民营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了70%,体现了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
2.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水平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消除社会裂痕。因此,富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发展民营经济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广泛发展,就能够促进民间财富逐渐增长,实现藏富于民,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3.优化社会结构,构筑和谐基础
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的差别和悬殊的过大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促进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年的历史因素积累下的结果就是我国人口占了全民总人口的很大比重,存在着比较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农民在城市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两者之间由身份壁垒、不平等交换、城市化滞后等组成的不平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城乡共同发展。民营企业的出现,大量吸收农民进入城市,使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有利于逐步优化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鼓励社会创新,迸发创造活力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民营经济是“活力经济”,它具有产权明晰、利益分配明确等特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特别是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体现出老百姓的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民营经济实现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决策,有利于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并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完成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已从拾遗补阙到鼎足而立,生产规模和发展空间日益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的典型,他们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了整个社会创新活力的迸发。
5.巩固经济基础,提供和谐保证
民营经济是“内生经济”。它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效率较高和生命力较强的内生型经济。外源经济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副作用和潜在风险较大,利用不当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合理运行,甚至危及经济安全。民营经济不同于外源经济,其经济性质是内源经济、自主经济、民本经济、民族经济,生产资料属于中国民族资本经济自己所有,不受外来资本控制,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和民族性。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公有制一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由此,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上构建和谐局面,创设和谐氛围,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二、民营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存在差距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甚至违法的行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离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相去甚远。
1.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信用主体,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害。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信用缺失。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在向银行借款时就没有考虑怎样还贷,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打算归还,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形象;二是商业信用缺失。民营企业在进行合同、协议、授权、承诺进行商业行为的同时,存在着大量合同欺诈、伪造窃取、内外勾结等违约行为;三是生产信用缺失。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制假售假、商标侵犯、发布虚假广告等生产欺诈行为;四是财务信用缺失。大量的民营企业为了逃税避税,欺骗投资者,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五是个人信用缺失。部分民营企业主自身素质不高,单纯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优劣,不可避免地缺少诚信。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影响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2.资源利用和环保意识淡薄
企业的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发生关系,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生产方法,保护生态植被,防止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现,这与民营企业的行为有很大关系。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较小,加工工艺落后,往往是依靠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些企业的节约意识也不强,不懂得循环利用,浪费严重。而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民营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采取减排措施、加大环保的技术投入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性不高,往往担心自己的个别投入会加大产品成本,进而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因而铤而走险,选择成本较低的违法行为,造成对“三废”的处理不到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屡禁不止。
3.部分企业缺乏社会公益心
民营企业靠国家政策和社会支持发展壮大,有责任、有义务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努力回馈社会。但在现阶段,我国相当比例的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后,不习惯于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甚至认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缺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对社会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事实上,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活动或服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企业享受的水、电、路以及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都是社会提供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所以,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搞好社会服务,如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帮助社会进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等。民营企业家,必须对社会尽责,才会获得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认可,才会受人景仰。社会公益意识应当融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去。
长期的关键是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又需要在企业与劳动提供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的价值观念,企业的竞争力才会增强。因此,尊重人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注重劳动保护等,是每个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不仅没有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方式,而且还通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劳保待遇、克扣工薪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这种民营企业主,已经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而这种一切向钱看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部权力之争,最终导致整个企业丧失凝聚力而土崩瓦解。
5.缺少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贯穿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它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组成,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许多民营企业非常注重表层的窗口,如厂容厂貌、统一着装、内部报刊等,但往往忽视内涵,如不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发挥不了激励、凝聚、导向等功能,只是个摆设和负担[2]。而从民营企业发展的源头分析,民营企业大都是靠血缘、亲缘、地缘构建起来的,企业主往往根据自身的学识、爱好、特长来左右企业文化,这种血缘、情缘所带来的非理性的文化氛围,使得企业缺乏理性运作的规则,企业员工感觉到排斥性和制约性,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炼、创新,整合完善出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民营的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大有作为,其关键是要提升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1.转变发展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一个优秀的企业、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有更高的发展定位。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企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对消费者高度负责。坚持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反对假冒伪劣,反对欺诈行为,不断提高产品性价比,努力实现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买得轻松,用得放心。其次,要对资源消耗高度关注。充分看到全球特别是我国各类资源短缺的问题,按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坚决淘汰那些对电力、土地、水、等资源以及各类原材料消耗需求大、浪费严重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多的产品和最大的效益[3]。最后,要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人与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民营企业要避免不注重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发展的短期行为。企业要自律,要自觉妥善处理好“废”,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调整,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从企业内部来说,一些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意识陈旧、怠慢员工,经常导致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的紧张,劳动者与股东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成熟员工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既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和谐,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努力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劳资关系,实现企业和谐。民营企业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在于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尊重与关爱员工,树立员工是企业主体的理念。要创造安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作环境;要规范用工行为,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要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促使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展对员工的素质和相关法规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最终促成员工与民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创新活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3.发挥政府监管职能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道德守则,也有刚性的制度约束的内容。首先,要加强监管。目前,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工会法》、《环境保护法》等对企业的相关责任都有明确要求和规定,但知法犯法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企业却无法遏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不力。凡涉及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构筑维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最有效防线。同时,要进一步改善行政执法,完善监管体制,严肃查处乱摊派、乱收费,维护企业合法权利,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和公正法治环境。其次,要完善政策。要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领域,完善保护私人产权法律体系,消除民营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要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保护劳工权利的相关政策;要对企业公益捐赠纳入税前列支,并保护企业参与公益捐赠的积极性,使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有坚实的政策保障[4]。最后,要重视引导。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公开机制,对那些怠于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曝光,使其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进而强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4.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制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民营企业家的个人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可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加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关的法规政策教育。民营企业家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摆脱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树立与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相符合的经营管理理念。首先,要有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眼光,认识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与消费者、内部员工、竞争者、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的发展要借助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因而秉承社会责任、推动公益事业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其次,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在经营管理中应该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最后,要有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意识,积极主动地申请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如ISO14000标准、SA8000标准)等的认证,掌握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民营企业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首先,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要健全。要通过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氛围和秩序,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脱颖而出。其次,要树立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企业形象包括了企业领导人的形象、各级管理人的影响力、与客户的交易态度和方式、对社会的回报等。要发挥利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让员工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么做。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体现着一个企业素质、信誉、形象和文化。创立和发展品牌是企业长久不衰和保持旺盛市场生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企业文化与品牌定位的紧密联系集中体现在品牌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协调一致。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既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又促进了品牌价值的提升,使企业能够协调一致地发展。
:
[1] 陈雄,叶帆.民营经济发展论纲[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00-101.
[2] 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152-154.
[3] 胡飞航.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权利和责任辨析[J].企业活力,2007,(1).
[4] 谢小恒.论民营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J].中央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