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江淑敏 时间:2010-06-25

  摘要:资源环境与之间的矛盾成为本世纪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着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影响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有环保意识差、认识不到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金投入不足、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因此,济南市经济与环境要想协调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和有效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发展观
  
  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着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济南市的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济南市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单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多,但对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笔者从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和机理,并为济南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对策。
  
  一、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在最近几年,济南市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济南市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层次第三产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人均GDP看,2004年济南市人均GDP达到3 400美元,已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但是,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状。根据各个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济南市辖区可分为3个经济区:中心区(包括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近郊区(包括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远郊区(包括平阴县、济阳县和商河县)。由于条件和区位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各经济区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2003年,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均GDP之比为:1∶0.31∶0.25。2004年,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分别为:1∶1.17∶0.54、1∶0.69∶0.37、1∶0.89∶0.70,不仅中心区与近郊区、远郊区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就是近郊区与远郊区之间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
  2.环境污染现状
  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环境的污染,济南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增加了1倍多,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显著增加,从1998年的416.8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690万吨。近年来,济南市经济的加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济南市的轻重工业比重变化特征明显,但是,经济结构的重型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有1 510多家,以钢铁、机械、、纺织、化工、建材为支柱产业。工业SO2排放量从2002年的52 854吨增长到2004年的67 298吨,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工业SO2排放量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增加。工业用水量从1998年的140 167万吨增加到2004年218 541万吨,增长了50%。受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济南市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SO2的排放量均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二、影响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因素
  
  1.环保意识差,认识不到位
  在经济发展上受急功近利等发展思想的影响,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追求经济高速度发展。违背自然生态,把生态环境保护排斥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之外,经济发展思想的偏差、宏观决策的失误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每一次“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如开发区使济南市市区东部地下水漏斗区进一步发展;房地产热使南部山区地下水补给区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监督不健全、生态建设失误等都是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济南市经济发展以GDP的快速增长为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GDP的快速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铺设新摊子来实现的,影响环境的投入要素使用量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这种只注重经济量的增长,忽视质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济南市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产值能耗高。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14倍,是德国的4 197倍,日本的4 143倍,美国的2 121倍,印度的1 165倍。一是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如前分析,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济南市单位GDP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大,排放强度高,结构性污染突出,表现在人均GDP低,环境污染严重。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济南市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治理、防止环境破坏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认为花钱搞治理费用高、没效益、不合算,因此不愿做环保投入。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但由于济南市大多数企业自身规模有限,经营困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较弱,许多治理项目因投入太大无法实施,使一些污染源尤其是重点污染源治理进展缓慢。

  4.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
  谁是环境资源的人格化代表,谁代表所有者管理环境资源,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使用和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导致和个人都可以无节制地争夺有限的环境资源而不计后果。一边是无限的需求,一边是有限的生态供给,致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能达到对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造成“市场失灵”。另外,生产者还力图以较小的“寻租”成本、钱权交易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放宽环境标准、免受罚款、免交或少交排污费等,从而把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形成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污染物的过度排放,这种人为因素正是造成经济与环境不相协调的深层次原因。
  
  三、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济南市经济与环境要想协调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互动关系,结合济南市实际,因地制宜地寻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济南市生态环境现状,增强企业、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及危机感,使广大职工、市民都认识到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自觉地行动起来投入到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尽快转变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及职工群众长期以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把环境影响评估纳入到所有的重大经济决策中去,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要让人们都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生态并不矛盾,发展经济可为我们提供更为充裕的资金、更为先进的技术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美的环境可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其中可持续生态是基础,可持续经济是手段,可持续社会是寻求的最终结果。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济南市应结合实际,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高投入、高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产链条,增强企业关联度,形成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使不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上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以此达到企业间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从而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的目的,增强企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解决制约济南市环境保护的资金瓶颈问题。各级政府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之中,鼓励社会捐助,积极争取国际国内赠款、贷款或双边合作,设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专项资金;同时,要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城市保洁等项目的环境投资。
  4.有效的制度安排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由于济南市生态环境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系统的深刻影响,因此,必须有一套有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即经济、、行政等手段,才能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明确各类环境资源的产权,建立有效率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与转让,建立产权交易制度。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产权关系,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
  [1] 济南市统计年鉴[Z].2006.
  [2] 左玉辉.环境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吉亚辉,张营周.兰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42):91-95.
  [4] 牟文龙,赵明华,李桂香.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
  (2):142-144.
  [5] 刘辉,任建兰.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54-58.
  [6] 张伟.济南市生态保护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5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