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重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卓高生 徐芳丽 时间:2010-06-25
[摘要]诚信是交往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信用状况在我国信用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因此,重建企业诚信体系。开展诚信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诚实守信作为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是道德修养的必备要义,也是社会交往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经济交往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市场经济的神经,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企业诚信状况在我国信用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诚信道德对人类社会的构建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诚信道德变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其状况与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调查系统2002年中国企业信用调查报告表明,有77.9%的企业担心买来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不好,怕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有62%的企业认为,在商务活动中,一定要小心防止上当受骗;63.6%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在经营上应重视职业道德。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企业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企业信用缺失现象比较普遍,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当前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现象及危害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守信。然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具体经营运作的经济行为中,诚信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不少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一些企业通过不规范破产、分立、承包租赁、多头开户等方法,千方百计逃避债务,致使多家银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给债权人乃至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2 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在商品交易中,企业之间通常都签订正式合同,这是当事者必须遵循的文书。但在现实中,实际履行却出现了大量不正常的现象,如故意违约、收了款不交货、收到货不付款、你拖我欠,“三角债”层出不穷,使许多企业因大量呆账坏账而破产。
  3 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一些企业与商家靠发布虚假广告和不实产品信息,在价格欺诈中获取丰厚利润;更为严重的是为一己私利不惜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各种假烟、假酒、假药、假食品屡禁不止。从2000年12月的“肥仔米”(“毒大米”)到2001年11月的“河源毒猪肉事件”,南京“冠生园”的“黑心月饼”事件,再到2004年4月震惊全国的安徽阜阳特大劣质奶粉制假案件,生产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而利欲熏心,一种可怕的诚信危机蔓延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4 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捣鬼,统计缩水”现象盛行,2004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公告显示:在全国抽查的157家企业中,有152家存在虚报利润现象,占被抽查企业的98.7%。2001年据有关调查显示,88%的调查对象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持不信任态度,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会计人员数字造假,财务信息失真,做假账、搞两本账,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导致诚信危机。
  5 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我国每年由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约1000亿元。个人所得税主要由工薪阶层承担,据测算,高收入群体每年偷漏税总额在1000亿元以上。
  日益严重的诚信问题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危害,不但消费、投资、产品出口因信用缺失而受到影响,而且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因信用关系的混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一组数字更能直观地显示出企业失信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中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另有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合计起来,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目前,我国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我国GDP的10%-20%,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减少两个百分点。而最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二、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在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现象如此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企业经营者诚信意识淡薄。作为企业领袖,在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发展战略作出规划的同时,经营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的重要性,对其自身而言,应该做到诚信为本。然而,转型期的一些经营者总是以一种短视眼光来关注自身利益,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当受到物质利益的刺激和引诱时,他们就会陷入制假售假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行为的漩涡中去。另外,企业员工缺乏诚信,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注意员工的技能培训,忽视对员工的诚信道德教育,这也导致了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不能深入。
  2 企业失信成本偏低,失信惩罚制度不健全。“一个不诚信盛行的社会一定存在令不诚信者的收益大于诚信者的收益的制度环境。”当前,一些企业之所以不注重信用,与违规成本过低密切相关。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企业生产经营者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反之,当失信行为无利可图时,并有可能遭到惩罚,带来经济损失和制裁时,企业生产经营者就会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诚信环境的好转。而从现实状况来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制裁和惩罚力度有限,这也在事实上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行为。
  3 信用制度滞后。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由公有制的道德、利益和法规制度来规范与约束。进人转型期后,这种约束逐渐放松,市场法规制度不健全,信用制度建设滞后,如缺乏信用信息的公开披露与使用制度;信用保护和信用监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制度;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不完善,缺乏奖惩制度;信用中介机构缺少应有的企业资信资料数据库;企业内部普遍缺乏的信用管理制度;缺乏关于征信数据开放的法律、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和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法律;等等。在当前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间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约束,以致不讲信用、不守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市场交易秩序混乱。
  4 信息严重不对称。在信息经济学中,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充足的信息,如借方对自己的还款预期比贷方知道得更多;经营者和董事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股东了解得更多;预期投入的人对自己的意外事故风险比保险公司更了解。在信用合约签订之前,非对称信息将导致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如市场上质量不同的商品便出现了次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这个时候的市场是假冒伪劣盛行,真正好的产品卖不出去,最后倒台和垮掉的极有可能是好企业;而在信用合约签订之后,产生信息优势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就是违背合同、不守诺言。因为商品信息既然成为“私有信息”,可以不被发现,它就有了不必信守诺言的可能,这在相当程度上与信息的不对称有关。例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上纠纷不断,卖家知道房子有质量问题,而买家却不知道,结果在成交以后发生合同纠纷。又如,开发项目“五证”不全,开发商“明知故卖”,而消费者却不掌握这个信息,以致造成严重后果。再如,物业管理作了许多过头承诺,其实无法或原来就不打算兑现,业主人住后感到“落差”太大,愤愤不平。   三、我国诚信体系的重构
  
  江泽民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就不能健康。企业的诚信状况好了,市场经济秩序才会稳定,所以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灵魂。“诚信就是成功、失信就是失败。”可以说,信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是一个企业的形象。因而,面对当前我国企业的失信现象,重建企业的诚信体系势在必行。
  1 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商业伦理修养,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是企业伦理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同时也对员工个人的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最深刻持久的影响。据美国管会调查,企业家具备的各种品质中“诚实正直”是其中最被推崇的三种品质之一,表现为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也多次强调指出:“诚信就是金钱。”企业经营者只有在生产组织和管理中树立诚信经营为核心的价值观,才能带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远航,确保企业的长盛不衰,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利润。比如,我国的海尔集团在1985年发现了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后,公司总裁张瑞敏就当众砸毁,为其赢得了“重质量、创品牌”的良好形象。相反,企业的领导者不诚信,追名逐利,就会把企业带向邪路,使众多“明星企业”变成“流星企业”。如美国的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等公司,的银广厦等公司,都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相互勾结作假账最终自食恶果。无数事实证明企业经营者必须重视自身的商业诚信伦理的修养。
  企业要有效实施诚信经营,企业内部员工的诚信意识也是关键。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实施诚信经营,丰富职工的诚信经营知识,大力倡导讲信用、重信誉、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的道德风尚,提高他们的诚信经营水平,建设一支讲诚信的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伦理文化,构筑起企业的诚信长城。
  2 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功能,建立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现代企业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以及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客户信息的收集、客户档案的建立和维护、客户交易有关的风险指数定量化分析等客户档案管理工作显得日益重要;此外,控制企业应收账款发生的总规模,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处理,强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功能也非常必要。
  而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对于企业信用的管理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信用体系这一平台。当前,建立诚信中介服务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作出真实可靠的评估,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信息咨询服务是架构这一平台的关键。同时,还须建立有权威性的征信公司,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原来分别由工商、银行、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独立持有的可公开个人和企业信用资料。对各类咨询公司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进行规范,既保证信用信息质量,又保证此项工作在有关法规的约束下进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信用信息的现代化、社会化。在这一方面,我国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内第一家信用调查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已经成立,中关村科技园也率先对进驻中关村的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把失信的企业对外公布。这都标志着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 建设失信惩罚机制,增加企业失信成本。失信行为一般指的是尚未达到诈骗等刑事犯罪程度的经济活动中不守信行为。对这种失信行为,不仅要受到业内人士的唾弃,使他们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同时还必须受到刚性的惩罚和制裁,增加失信行为的成本。因此,在新形势下,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必须能给各种失信行为以严厉的惩罚威慑,在法律允许的期限内,由专业的诚信中介服务机构汇集和制作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的“黑名单”,较长期地保存并传播失信人的原始不良信用记录,教育全民在惩罚期限内,不要向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授信,在法定期限内,政府工商注册部门将不允许从有严重违约记录的企业出来的原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责任经理注册新企业,使企业的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因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已是迫在眉睫,它是巩固信用体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4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努力提高企业经营诚信的水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和配合,而有关诚信意识的教育培训为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对提高企业诚信的水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一方面,国家要着眼于百年树人的长远规划,把诚信教育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相关专业也应该增设诚信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来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建设诚信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