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莉 李敏 信立敏 时间:2010-06-25

  摘 要:利用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从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远远超出产业结构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第二产业有相当大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平衡。据此提出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就业结构是指国民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相互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与产业结构是否会良性和谐发展,也必将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状况。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区,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其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变化中,表现出独特性。
  
  一、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
  
  1978年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从整体上讲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7.3∶47.9∶34.7,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51.1∶13.7∶35.2,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新疆国民经济贡献较大,但绝大多数劳动力却分布在产值并不高的第一产业。
  
  二、新疆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差系数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新疆1991—2006年的GDP和就业人口数作为原始数据,分别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偏差系数。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07》。
  (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φ1和偏差系数分析φ2
  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主要指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愈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愈高,产业结构效益愈低下。偏离度和偏差系数计算公式如下[2]:
  式中:GDP/GDP为第 i产业 GDP产值所占比重,Y Y 为第 i 产业就业人员数所占比重。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Φ1为正值,表明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迁入的压力。为负值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其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为零时两者均衡;偏差系数Φ2越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差距越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越差。
  1.新疆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1991—2006年新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平衡:(1)第一产业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其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为正值,第三产业除了2006年为负值外,其余均为正值,说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反映了在新疆化的进程中,第二、三产业并未对农业形成有效的支持,致使大量的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2)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变化相对平缓,但绝对值仍呈现逐渐增大趋势,说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间不均衡程度一直在缓慢增大;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增长幅度较大,1991年第二产业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小于1,而2006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接近2.5,说明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吸纳合理数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第三产业相对平缓,产业结构偏离度呈下降趋势并逐渐接近于0,说明其劳动力趋于饱和,同时绝对值趋近于0,表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因此,随着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将成为吸纳新疆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2.新疆就业产业结构偏差系数分析
  1991—2006年新疆三次产业的就业、产业发展均衡度呈现波动态势,总体呈现增大趋势,偏差系数由1991年的55.2增大到2006年的68.5,而且偏差系数基本处于60以上,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差距很大,并且二者的总差距也在缓慢变大。

  总之,1991—2006年新疆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来越不平衡,且第二产业的不平衡程度远大于第一产业。同时新疆就业结构的滞后性随着发展在加剧,反映了在新疆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各产业之间并未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仍然是一项重要工作。
  
  三、影响新疆就业产业结构协调的原因
  
  (一)原因
  产业结构本身也是影响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3]。作为发展家的欠发达地区,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超前性。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分工,新疆重点发展了重,呈现产业结构的超前性,致使新疆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超前性的结构缺陷使农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致使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小[4]。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失衡
  一方面1991—2006年新疆GDP年均增长率达9.9%,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而另一方面年均就业增长率仅为2%,远低于GDP的增长率。由于经济与就业之间不能实现协调发展,从而加剧了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性。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
  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偏低,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性发展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较差,这正影响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影响和制约新疆经济的发展和走向。
  四、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明显的带动效应的特征的新兴主导产业,精心选择适合本土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努力使主导产业建立起来,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育,使其真正能在市场中立足,发挥出效能。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提升其竞争能力。
  (二)改变政府的宏观政策取向
  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非均衡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因此必须尽快改变政府的宏观政策取向,即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向就业优先,就业政策的制定应具有先行性,各级政府应当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就业政策应该成为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成为宏观政策的根本取向。
  (三)转换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改进就业结构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中,积极调整内部行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为此,应制定相应政策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向新疆资源优势产业方向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新疆城市化进程;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将第二产业作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依托特色资源,重点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加工业。重点发展有竞争力的红色产业(番茄产业)和绿色产品;积极扶持中小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剩余的劳动力;同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就业新领域。
  逐步将第三产业由生活型,转换为生产型服务类型,以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就业空间,使第三产业成为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为此,应改造、提升流通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和中介、咨询以及信息服务业;严格控制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人员编制;充分利用新疆的和人文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业。
  
  :
  [1] 刘家顺,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报,2006,(4): 364-376.
  [3] 罗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 陈小昆.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J].新疆财经,2005,(3):36-41.
  [5] 新疆统计年鉴2007[K].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