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因分析
摘要:运用制度学观点,以“制度变迁”为切入点,分析2003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动因。同时,结合现实因素,运用博弈分析的观点,从林农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竞争关系出发,在市场竞争、外部性和效用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此次林改的现实原因。并且通过分析的结论做出了林业产业要融入市场经济,政府要转变林业职能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博弈;效率;外部性
随着2004年保护私有产权写入宪法和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权作为市场经济核心权属关系的地位在我国日益加强,对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林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林业资源再生周期和生态功能等特殊性,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落后于其他产业,尤其是产权关系错综复杂,资源归属方面的非市场因素给整个林业带来很多问题,的瓶颈越来越凸显出来。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强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标志,全国范围内的集体林产权改革拉开序幕。这次改革的目的是改变旧有的集体所有为主的产权体制,明确林农对林木的所有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既能够兴林又能够富民的林业经营机制,形成林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从而带动林业的发展。
表面上看,这次集体林产权改革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在林业产业内部的延伸,但是,推动这一波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层次动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经济体制的变革往往源自于这种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所带来的矛盾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均衡效用水平的低下,表现为这种体制内在结构的弊端所产生的劳动激励不足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林业也一样,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而不完善的林业产权制度,会使得林业内部的资源和利益分配不能合理的流动,造成林业产业发展的低效率。林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则是利益分配从新调整的过程,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制度变革有着不同利益目标的诉求,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林业制度政策的制定者处于主导地位,而林业资源生产的主体(林农)在此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考虑林业产业的发展,又要面对日益减少的林业资源的情况下考虑生态效益,林业资源的产权归属未能得到最优的配置。另一方面,林农虽然对政府主导的林业制度政策采取接受的方式,但却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利益的博弈来选择参与林业的投入比例,在林业产权制度不能带来更多利益刺激的情况下,林农的林业生产愿望不强。结合政府与林农两方面的后果是林业产业处于较低效用水平的纳什均衡上。因此,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研究此次集体林产权制度的改革对于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水平,改善林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林农的收入水平,增强林业的生态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因的理论分析
制度变革其实是一种制度变迁,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它是一种制度安排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而出现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各个博弈主体能否达成合作实现制度净收益最优则是实现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所谓的“制度均衡”是指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1)已经获取了各种要素资源所产生的所有潜在收入的全部增量;(2)潜在利益仍然存在,但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潜在利润;(3)如果不对制度环境做出某些改变,就不可能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那么,现存的制度结构就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即制度均衡),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中,并且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博弈方带来额外的效用。而“制度非均衡”是指社会经济中的各个博弈主体对现存制度安排不满意,想要改变而尚未改变的状态,这种不满意源自于现存制度安排的社会净效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净效益,当出现一个新的盈利机会时会产生新的潜在的适度需求,并造成制度需求大于制度供给,于是形成制度非均衡。社会博弈各方为了追逐这个新的盈利机会,就会力图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满足制度均衡的条件,实现制度安排的帕累托状态。
林业制度也是如此,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也是一种林业制度变迁。当集体林产权制度出现非均衡,这种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的时候,集体林产权制度就存在变革的可能。在我国,集体林产权制度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而需求者主要是林农,对政府而言,由于林业资源的特殊性,决策的博弈条件要考虑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顾及社会效益。对林农而言,决策的博弈条件则是个人效益最大。由于在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前,大部分林业资源归集体所有,农民个人可利用的资源很少,因此,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政府所供给的林业制度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林农的博弈决策条件,林农不能很好地实现个人经济效益,甚至谈不上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这必然会降低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会减少,造成集体林产权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产生制度变革的动力,推动集体林产权制度安排向制度均衡状态改进,实现集体林产权制度的帕累托状态。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充分条件的实现:如前段所述,政府和林农都有改革旧有的集体林产权制度需求,那么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条件下,改革旧有的集体林产权制度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盈利机会使得政府和林农参与进来以后提高了各自的效用水平,林农增加了经济收入,政府则在兼顾林业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了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政府和林农能达成博弈行动的合作,实现新制度净收益最优,博弈收益情况如下图所示:
2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因的现实分析
此次集体林产权改革是政府主导的以明晰林农对林业资源个人产权的改革,虽然属于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林农可以根据收益情况来选择自己生产和劳动的流向。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旧有的产权制度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林农希望通过原有产权关系的归属变化给自己带来利益上的收获。因此,从政府与林农的博弈竞争关系来分析此次集体林产权改革动因,能很清晰地看出变革背后的现实因素。
2.1市场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产业途径都应遵循市场规则,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业,其运行规则却仍没能与市场经济很好的接轨,以集体林产权为例,在产权改革前,林农在林业生产上由于利益刺激小,劳动激励不足,按照市场规则价格激励机制,要素投入转向其他要素回报率更高的非林产业,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导致最后主要靠政府增加林业投入,但政府的投资往往与市场脱钩,不能匹配资源合理的流向,加剧林业资源效率下降。因此,在林农参与率低,政府投资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引入市场机制,理顺集体林产权归属,是改善林业资源配置,促进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外部性
森林资源是一项特殊的资源,它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林业资源的非排他性,部分人群分享着资源所有者的部分林业资源的正外部性。对林农而言,在集体林产权改革以前,林业产权归集体所有,由于林业资源对林农的正外部性,林农可以以极小的成本获得林木资源,但代价是林木资源的流失和巨大的社会成本。对政府而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林业决策的重点,林业的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利益也要考虑环境利益。因此,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明晰林农集体林产权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减少盗砍林木的比率,把盗砍林木资源产生的社会成本变为林农个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林农管护林木的积极性,把经营林木资源的社会收益变为林农的个人收益,从而减少了政府管理成本。随着林农管护积极性的提高,盗砍现象的减少,林业的生态功能不断改善,森林资源的正外部性得到加强。
2.3效用
一个合理的林业产权制度能够刺激林业资源的各博弈方积极且有效的参与对林业资源的博弈竞争。对林农而言,有了收益保障和对未来的预期,参与林业生产的水平和积极性会有明显的变化。在旧有的集体林产权制度下,由于林农对林业资源产权的缺失,从事林业生产的利益刺激很小,林农的博弈决策是林业投入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都非常低,结果是一方面,林农的收入水平很低,生活质量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林业生产减少而导致的林业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政府在考量林业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改善低下的林农收入水平和发展缓慢的林业产业,而以明晰林农林业资源财产权的改革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对林农的生产刺激,改善林农所面临的困境,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政府而言,集体林产权改革前,林农由于对林木产权缺失而失去林业生产的积极性,转入非林业产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较多,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低下,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很低,明确集体林产权归属,一方面可以改善落后的林业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政府林业管理效率水平的提高。因此,从林农和政府两方面的博弈竞争形式来看,进行以明确林农集体林产权的制度改革,即可以增加林农的收入,改善林农的生活水平,又可以提高林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在实现个人效用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林业的效用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此次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因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次林权改革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林业产权制度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呈现出落后于其他产业态势的情况下,由上至下的一次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林业如果想保持持续的发展,则要顺应市场的要求,保证资源自由流动顺畅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角色定位,更多的体现其宏观层面的作用,把工作重心放到相关的林业配套服务上来,让市场经济成为林业发展的主旋律。
: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G]//陈听.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36-23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1-363.
[3]李雪松.制度变迁进程中政府的职能[J].北方大学学报,1997,(3):306-307.
[4]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3-54.
[5]朱光华,等.约束与制度变迁[J].经济学家,1996,(1):54-60.
[6]张春霞,许金叶,许文兴,等.政府在社会林业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定位——中国社会林业发展道路研究(五)[J].林业经济问题,
1998,(3):5-7.
[7]曾玉林.我国林业经济体制转型的现实制度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2):167-169.
[8]王文权.林权改革纵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56-64.
[9]邢红,温亚利,刘俊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博弈分析[J].绿色中国,2005,(4):32-33.
[10]张俊清,吕杰.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效应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3):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