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成都经济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智利 曾伟 时间:2010-06-25

  摘 要:重庆自直辖以来,迅猛;然而成都作为老牌的副省级城市享有发展经济的先天优势。通过选取经济发展势头、经济发展效率、生态状况、基础设施、文化卫生、科研发展水平以及资源供给等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对重庆和成都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重庆经济发展潜力的存在的劣势,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与成都;经济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渐入人心,现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往往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量了,而是日益重视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制度的革新、价值的分配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而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能,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为了促进成渝经济圈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认清重庆和成都各自经济发展的现状之外,有必要分析重庆和成都各自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将通过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对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并在分析存在差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潜力及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评价体系
  
  《辞海》对潜力一词的解释为:隐蔽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力必须在抢抓机遇的情况下,才能使这种潜能得以发挥,迸发出活力。郭亚军[1]等人认为,区域发展潜力区域复合系统(是指一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其支撑体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袁晓龙[2]则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需求的潜力、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成本等等。而朱钰[3]等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应该来自地区发展势头、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地区发展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文化教育卫生因素、科研水平因素和资源因素等方面。
  
  二、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
  
  在收集相关数据后,为了使重庆和成都的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的相关数据间具有可比性,分别将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因素各自选取一些代表指标并进行量化。具体为:在经济发展势头因素下选取人均GDP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贡献率、当年引进外资数量等指标;在经济发展效率因素下选取人均总产值、万元产值能耗量等指标;在环境状况因素下选取森林覆盖率和工业废水达标率等指标;在基础设施因素下选取高速公路密度和人均电信量等指标;在文化教育卫生因素下选取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人均地方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千人医务专业人员数等指标;在科研发展水平因素下选取百万人专利申请数指标;在资源供给因素下选取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等指标。
  根据以上选取指标,通过查阅《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等资料整理,我们得出在经济发展势头的影响因素中,在人均GDP的增长率方面,重庆2002—2006年人均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2.13%、13.62%、17.95%、13.13%和12.66%,而同期成都为10.54%、10.78%、15.13%、6.23%和13.77%;在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分别为13.5%、15%、17.2%、18.9%和21.3%,而成都为10.94%、11.55%、12.57%、15.43%和17.78%;在第三产业贡献率方面,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分别为44.8%、44.6%、42.8%、43.9%和44.8%,而同期成都的该指标分别为45.9%、45.89%、45.5%、49.82%和48.85%;在当年引进外资数量(万美元)方面,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为45 034、56 654、68 214、70 423和87 667,而同期成都的该项数据分别为36 700、50 000、33 000、55 000和76 000;在经济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中,人均工业企业总产值,2002—2006年间,重庆分别为3 944.90元、5 076.49元、6 814.79元、7 970.15元和10 048.03元,而同期成都的该项指标分别为5 814.4元、64 19.5元、7 452.2元、6 999.3元和8 371.1元;在万元产值能耗量(以吨标准煤为单位)2002—2005年间,重庆分别为1.28、1.19、1.18、1.26,而成都为1.04、0.98、1.00、1.02;在生态状况影响因素中,2002—2006年间,重庆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5%、27.1%、27.14%、30.0%、32% ,而成都2003—2005年的数据为29.3%、36.1%和36.5%,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重庆分别为89.36%、89.86&%、93.41%、93.66%、93.9%,而成都为100.00%、95.31%、95.58%、96.19%、97.88%;在基础设施状况影响因素中,高速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指标,在2002—2005年间,重庆分别为0.49、0.71、0.87、0.91,而成都在2002—2006年间的数据为2.89、2.89、3.61、3.61、3.61,人均电信量,2002—2006年间,重庆分别为254.21元、360.43元、506.46元、629.82元和823.64元,而成都分别为691.31元、725.84元、776.64元、820.68元和878.19元;在文化教育卫生影响因素中,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采取第四次[1990年]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抽样调查的数据),重庆分别为1 070人和2 819人,成都的数据分别为3 193人、7 237人和9 475(2005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人,人均地方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002—2006年间,重庆为126.51元、137.20元、158.34元、191.41元、245.83元,而成都2002年的数据为157.81元,2004—2006年的数据为182.60元、195.56元和249.32元,千人医务专业人员数,2002—2006年间,重庆为2.52人、2.47人、2.46人、2.51人、2.49人,而成都为5.93人、5.94人、5.95人、5.91人和5.98人;在科研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中,百万人专利申请数,在2002—2006年间,重庆为100.90件、146.61件、164.46件、197.53件和202.29件,而成都为316件、399.21件、408.04件、669.21件和817.84件;在资源供给影响因素中,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分别为2 742.95、2 599.15、2 075.06、1 660.22、1 089.25,而成都为628.60、637.93、683.12、704.88、553.38。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为377.88、379.85、381.57、384.59、388.20,而成都的数据为827、836、849、864、882。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势头因素下,重庆在人均GDP增长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高于成都,而成都市在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当年引进外资数量方面要高于重庆。而在经济发展效率因素下,在人均总产值方面重庆后劲十足并不断超过成都,但是在万元产值能耗量方面成都要高于重庆。在生态状况因素下,成都在森林覆盖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均高于重庆。在基础设施因素下,成都在高速公路密度和人均电信量方面均高于重庆。在文化、卫生因素下,成都在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人均地方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以及千人医务专业人员数方面都高于重庆。在科研发展水平方面成都高于重庆。在资源供给因素下,重庆人均水资源量高于成都,在人口密度方面也低于成都。
  
  三、发展潜力存在差距的原因
  
  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就目前而言重庆众多的经济发展潜力指标均低于成都,说明重庆的经济发展还弱于成都。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严重。重庆作为一个老牌的重工业城市,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对GDP的贡献较大。而服务业却发展相对滞后。另外,重庆人口占多数,三农问题依然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贡献率、万元产值能耗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
  2.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重庆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谷倾斜,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地貌。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因而,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气候宜人、地势平坦,交通四通八达。因而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设施指标。
  3.发展导向所致。重庆在直辖之前,四川省政府预料到重庆划为直辖市具有必然性,在投资开发建设及科技教育方面,更多地把资源向成都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4.社会原因。我们知道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种种的社会历史原因下,重庆的外来移民较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在发展经济时不利于形成发展的合力。
  
  四、对策及结论
  
  结合以上对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比较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为了促进重庆经济有好有快发展,更好地发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带动和拉动作用。笔者认为重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一方面,在搞好工业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名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延长与工业相配套的服务业链条,逐步引导服务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2.坚持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生态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并从税收体系上对发展绿色经济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求工业企业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搞好资源的节约、回收和再利用。
  3.搞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优化创业投资环境。一方面,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科技和人才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培育优势资源、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同时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创业投资环境。
  4.进一步提高科研发展水平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企业和科研院所机构层面给予政策、物质和精神激励,逐步形成科技基础设施完善、成果转化便捷、人才支撑有力的新型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有创新意识,要扩大产品研发的经费投入,在企业内部营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创新技能。同时要重视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5.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方面,政府应搞好城乡和产业规划,不断推动城镇资源要素下乡,把城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和回乡创业投资的制度障碍;同时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农民享有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
  [1] 郭亚军,董会娟,王杨.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 袁晓龙.四国经济增长潜力初步比较分析[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3] 朱钰,刘润芳,王佐仁.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思考[J].统计与信息,2007,(5).
  [4]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7)[K].北京:统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