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责任、合作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华凌志 时间:2010-06-25

  摘 要:解决好自身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就已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而致力于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更是使得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大部分国家和全球民众消除误解,更加了解开放的中国,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和国际影响。在观的指导下,从到外交,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维护国家利益,少树敌人、广交朋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特别是通过解决粮食危机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的和平进程。

  关键词:粮食危机;务实;责任;合作

  Abstract:China solves her own 1.3 billon population's food security problem is already a kind of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China devoted in solves the whole world food crisis causes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and the global populace eliminate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hina, set up the positive imag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From the economy to diplomacy,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safeguarding national interest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enemies and make more friends unde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s instruction.Especially through the solution food crisis's cooperation, to impels the peaceand security process of the world.

  Key words:food crisis;practical;responsibility;cooperation
  
   一、全球性粮食危机的界定及现状
  
   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即基本粮油制品的全球性短缺,价格上涨。“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最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显然,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科学本身,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一切其他生产生活的基础。粮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与一国的稳定以及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息息相关。
   早在1972—1974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前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经过世界各国的一系列措施,粮食安全问题在20世纪后期除非洲的少数最不发达国家之外基本得到了解决。
   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三十多年来首次粮食全球性匮乏,比20世纪70年代初的粮食危机表现的更为猛烈。作为国际市场基准的泰国大米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世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也大幅上涨,截至2008年3月,小麦价格已达到28年来的顶峰。居高不下的粮价不仅加剧了各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有的地方甚至发生暴动,粮食短缺所引发的社会不安正在扩大。仅非洲粮食短缺就达3 600万吨,有1亿多人因粮价上涨而面临严重威胁,海地总理因此下台,甚至在美国和英国都出现了超市限购大米的情况;而日本40年来首次食品短缺,由于提前两个月已经耗尽粮食预算,不得不动用550亿日元的粮食储备金[2]。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为世界性的了。” [3]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3]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间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性的市场使得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加深了。全球性粮食危机出现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包括各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忽视、对生物能源的过度追捧、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与贸易壁垒的存在、气候的异常变化和战争、投机等人为因素。粮食危机已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够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同努力。全球性粮食危机使各国对粮食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美国总统布什表示:“我们向世界发出的信号明确表示,美国将会在未来几年对抗全球食品危机中起到领导作用。”美国计划在全球性粮食援助方面投入50亿美元[4] 。而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为各国间的合作提供了平台。2008年6月3—5日,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罗马召开,中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也率团参加了大会。与会各国强调国际社会需采取紧急协调一致的行动,消除高粮价带来的负面影响[5]。各国开始意识到超越个体国家利益的共同合作才能克服粮食危机。
  
   二、中国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方法与对策
  
   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和平发展的模式使得中国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实现这些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全方面的改革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下发展与各国、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广泛、深入的进行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存在一定的误解。借助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可以展示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们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国际事务。
   1.以务实的态度在维护好中国粮食安全基础上注重共同利益的构建
   首先,力求在粮食安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解决好自身粮食问题。要学会用各种方法振兴农业,振兴,发展农业和工业中的流转。建立良好的市场流通秩序[6]。最大程度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包括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做好危机预案,以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注意定期对全国粮食储存进行检查,坚决处理虚报瞒报、获取私利的行为。通过政策调节和市场机制保证农民对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对国内的粮油加强监管,保证粮油产品的卫生安全,进一步杜绝公款吃喝和铺张浪费。

   其次,积极与相关各国寻求共同利益。“共有利益”的建构同时基于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并且超越这两种形态,获得相关行为者的一致认同,显然,全球性粮食危机是属于共同利益的范畴。加强粮食安全方面的合作有利于维持国际秩序的和平与安全。与各国的共同利益,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并不是一个崛起的对其有威胁的大国,或者要崩溃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会对全球秩序的稳定发挥巨大的作用;以粮食安全问题的形成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为跳板,加强其他各方面的合作,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
   2.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发挥建设性作用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入WTO以后,食品方面的法规多以国际同行的为约束。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战后发达国家主导的色彩依然浓厚,而由于原因,中国并不是许多规则的制定者,中国需要在一般性的国家组织中按照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的步伐可以得到加快,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结果,这使得中国有机会代表自身的利益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参与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中国不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更应当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中国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主通过谈判、对话等诸多方面来协调各方立场,建立国际粮食安全体系,达到共同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目的。
   中国在国际粮油市场中既是进口国,又是出口国。了解国际市场和需求,制定合理的粮食进出口战略政策,可以更好地保证自身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消除不稳定因素扩大改革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对于发达国家,我们主要是出口初级粮油产品,要严把质量关,通过粮食安全问题来实现某些中国继续物资和原料的交换,加速自己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们加强经济合作和无私援助;对于周边邻国,要积极帮助它们解决面临的紧迫问题,树立良好的周边发展环境。在解决危机中增强互信和文化交流,促进地区认同。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提供粮食援助近30万吨,援建14个农业类成套项目,在海外建设了20多个农技示范中心,在农业领域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4000多名管理官员和技术人员[7]。
  
   3.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促进全球性粮食危机的解决
   不仅重视政府官方的努力,还要重视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在解决全球粮食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好官方和民间的协调互动机制。一方面,努力借鉴先进国家的现有经验和教训,建立良好规范的粮食安全体系模式,出一套粮食危机预防、处理、善后等制度。对于全球性的突发性粮食危机,积极参与协商,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粮农组织的等国际机构的框架内积极合作,努力提出妥协的方案解决问题;不仅仅要参与世界性的组织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协调和解决,还要注重地区性的组织,如东盟、APEC、上海合作组织等,不仅要注重多边协商,更要注重发展双边关系,以粮食安全为平台,促进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粮食问题的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注意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进行磋商,比如优质粮食品种的引进与种植、各国粮食进出口配额调节、国际基准价的制定与浮动、贸易壁垒的消除、国际粮食援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将普通民众的诉求与专家的意见概括上升到政策理论层面,与实现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多元共治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均有亲身参与的感觉,其自身利益能得到最好的表达和尊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解决全球性粮食问题。
  
   三、全球性粮食危机的解决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中国在社会变迁加剧时,要主动融入世界的大潮,只有根据中国国情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应对危机的方法,维护好国家利益,注意处理问题的原则性与具体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才能抓住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的机遇,使得中国更好的和平发展,进而促进建立人与、人与人和国家间的和谐关系,推动世界和谐和和谐世界的建设。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 Food prices and protest——Taking the strain[J]. The Economist. May 8th 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4] 日本40年来首次出现食品短缺[N].南京日报,2008-05-04.
  [5] 郑兴,程璐.粮食安全牵动全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06-07.
  [6] 朱志刚.中国粮食安全与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8:57.
  [7] 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