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摘要:环境与区域增长的协调同意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由于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和市场决策与政府调控的不完全竞争性,在单纯的市场价值与政府宏观调控下,很难实现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区域整体发展最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尽可能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发展观,立足自身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对策思考;协调发展
一、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如何,在这个部门内,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1]。
(一)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是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4]。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的。”[6]人类生产“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组成。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对象,既有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自然物,如:森林,矿藏,土地等,也有间接来自自然界的物品如:棉纱,钢铁等。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不能离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8]。
(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1.自然资源的禀赋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格局,主要有:长三角:城市集群互补型合作。长三角是的城市群,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之一,集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贸易、物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最重要的重化和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基地,最大的外向型经济综合体,也是重要的科研、和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区域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其基本经验表现在:各地政府联合推进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培育区域共同市场和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梯度、构建以主要设施建设为基础的化区域和通信体系;京津冀:内向竞争型合作。是我国北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和工业密集区;东北地区:浅度竞争型合作。中部地区:浅度互补型合作。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山西和江西六省,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西部地区:制度导向互补型合作。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相对东部和中部而言,三农问题相当突出,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扭转;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和自然的约束严重,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是西部发展面临的问题区。
2.影响区域产业布局和生产效率
自然条件是地区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如气候状况直接决定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不同地区工业投资的重点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除了要求弥补代内外部性成本以维护生态和谐外,还致力追求代际公平,因资源使用造成的代际外部性成本也必须得到合理补偿,真正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如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因其不可耗竭性,在它的再生能力限度内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果按劳动价值论则无价值可言[9]。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传统的经济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民迫于对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发展了许多自主型、无序型的效率低下的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部分经济利益的所得,却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10]。
2.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与港、澳经济日趋融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保持良好势头。在建设区域经济过程中,应注意既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又提高文化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既使国民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又保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运行质的提升;既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活力,又妥善处理发展动力与资源压力、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等矛盾,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1]。
三、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经过了多个“五年计划”之后,我们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恶化,在提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再以资源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经济了;而是发展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经济。
国家应根据的水平与特点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框架,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国家拟定经济规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总的方针政策,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宏观调控能力,达到长远的、整体的利益最优化。地方区域政府则在大政方针下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的各项生态环境标准,依据本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环境相协调、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再利用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政府应互相监督,达到经济总体目标、区域目标的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针、小方针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标。
2.把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微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以的形式确立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就是要把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每一个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都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合理开采资源。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能力。
3.运用经济调控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消除生态环境不良后果
抛开社会道德与公众利益,企业理想的追求的是内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恶化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水平内涵的低下,应该算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之内,但这却让社会来承担了。所以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控企业的内部经济成本,使企业来承担生态环境损失成本。企业在对生态环境摄取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需要政府通过一定方式的税收来加以及时的补偿的。当生态环境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时候,先进的技术对于消除生态环境恶化是相当重要的,技术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同时也可以预防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13]。
4.高度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域经济应当是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而是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在高效的利用生态在一个度之内,使之不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能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的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来说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是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和谐的、可持续的、双赢的。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8-399.
[2] http://q.sohu.com/forum/20/topic/290483[EB/OL].q.sohu.com/forum/20/topic/290483 14K,2007-12-1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6] 恩格斯:辩证法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1-202.
[8] 胡仪元.西部经济发展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社会家,2005,(4).
[9] 姚新月,王振铎,余民锋.关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河南城建高等专学校学报,2002,(3).
[10] 胡仪元.从理论的视野看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泰安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4).
[11] 方创琳.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6).
[12] 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
[13] 张国红.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