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江泽民的农业思想
摘要: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相继提出了“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念”、“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基本制度”、“必须立足长远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是农业的根本动力”等新观点、新思想。这对探索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农业思想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围绕中国农业问题多次深入到乡村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在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必须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
江泽民指出:“吃饭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同志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念,认真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业建设。”[1] “同时,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亩产”[1],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因为“有了粮食,许多事情就好办了。”[1]况且,“要使人民安居乐业,首先肚子要吃饱。”“我们绝不能获得一两年丰收就盲目乐观”[1],要看到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潜在危机,懂得粮食问题永远也不能满足这个起码道理。他郑重指出:“尽管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农业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多年的经验证明,农业问题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可忽视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如果我们不首先立足于自己把农业搞好,恐怕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2]。为了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江泽民一再向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要继续把农业摆在战略地位上,花大力气抓紧抓好”[1],千万不要忘记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要认识到,“解决农业问题始终是件头等的大事,这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1]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决心不能动摇。今后十年,我们要通过努力,使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两个台阶。”[1]
二、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让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这项制度,不少地方假借各种名义重新收回耕地或擅自变更承包合同,随意剥夺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造成了农民心理上的不安和生产投入力度的下降,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江泽民反复强调坚持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他说:“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农村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承包责任制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不能动摇。当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它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1] “所谓完善,核心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3]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赋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新的更大的活力[1]。”但是,不要一窝蜂,一刀切。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防止脱离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不顾农民的愿望、勉强地去追求发展速度。1990年11月,江泽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再次指出:“我们要明确告诉农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不会改变的。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加强社会化服务,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把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营的优越性更好地结合起来。”[2]在这方面,“我们要系统总结经验,通过发展和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农工商的一体化和产加销的一体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3]
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必须立足长远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水利灌溉工程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衰退。特别是这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接连发生的大面积严重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洪灾过后,人们在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同时,深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一致要求党和政府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以便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进一步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对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批示,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说:“实践进一步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大力兴修水利是顺乎民心、合乎民意、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1]我们“要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1]要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同时,必须搞好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责任到人,严把工程技术质量关,确保每项工程都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的考验,真正造福于人民。
为了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深刻论述了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1989年12月,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经验交流会的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带队同志时讲到,要“抓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小平同志说:‘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大家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2]1990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视察工作时他再次指出:“要重视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积极提倡和推广科技服务和科技承包,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把农牧业的发展纳入科技的轨道。”[1]1991年4月,在四川考察工作时他对科学技术及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作了专门的阐述,他说:“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要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农业基础薄弱,受和市场双重约束,“要实现规划确定的农业发展目标,必须把发展农业科技同深化农村改革结合起来。”[2]同年10月,在与18位农业科学家共商依靠科技振兴我国农业大计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对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任务、方向、策略诸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说:“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的巨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农村改革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科技、兴农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在农业科技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的方针;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成果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继续努力工作;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也要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可以利用市场引导实现商品化的技术和必须依靠国家资助的研究,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目前科研方面的一些困难,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步解决。”[2]此外,他还从解决国内粮食自给问题角度特别指出:“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4]在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的同时,江泽民还对农业科技的科研体制、工作原则、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目标任务、政策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他认为,农业科研体制要考虑农业的特点,考虑农业自然区划,避免分散、重复,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好。要树立大农业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并着眼于水面、滩涂、草原、丘陵、山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解决好科研、开发和推广的结合,增强科研单位的活力,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要实现农、科、教结合,加强政府统筹,充实和健全科技培训与推广网络,进一步落实发挥科教人员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政策,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科技抓科技、就教育抓教育的封闭的领导方式,树立现代化农业的领导观念。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重点推广若干项花钱较少、增产显著实用性强的良种技术、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和有关政策,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的学习、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技兴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江泽民的农业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它反映了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新的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向导;另一方面,它明确了当今与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从体制上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1]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记视察农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76.
[2] 李文学,李春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1989.6—1997.9)[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14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9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农村基层干部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