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摘要:改革是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在改革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关键词: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
Abstract: The 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 in China is the direct motive force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inparallel with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our socialist system. We must never waver in consolid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encouraging, supporting and guiding non-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equally guarantying propert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fair competitions of all kinds of economic systems of ownership, and interactively promote different patterns. Thorough intensifying the reform, the tendency should be breaking the systematic obstacles, perfecting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Key words: intensify the reform;economic structure; basic economic syste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
关于改革的性质问题,邓小平同志有两个重要判断:一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前者是讲这场改革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即改革的动机和结果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者是讲这场改革与传统体制的关系,即改革相对于传统体制而言,不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进行根本否定;不是改良,而是根本变革,是对旧体制发动的一场革命,即邓小平说的“革体制的命”,“是带有革命性的改革”。
改革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改革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即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在国外没有区别,而在我国把它们区分开了。这种区分有个好处,即从体制入手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经济体制是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是体现生产关系的性质,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标志,如果改变了这些特征,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改变了。
从我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所以必须坚持;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了,甚至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并且这种不适应,已经不是经济体制的个别方面、个别环节,而是经济体制的整个模式。所以,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撇开基本经济制度而去抽象地谈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改革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实践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所有制关系的创新和完善。由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了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二是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从单一的分配方式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从与计划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就是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之,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体制的改革,来完善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再进行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我国宪法总纲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是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体制。这样一来,就分不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了。所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本主义尾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十六大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再到十七大的“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非公有制经济终于走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台,由制度外转变为制度内。1999年和2004年,两次宪法修正案,都以最高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一些重要领域包括垄断行业,已逐步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是从整体上看,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和障碍。当前非公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着行业垄断的问题,即“玻璃门”现象还存在。二是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小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融资,这就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由于在支持上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导致更容易遭受投资周期的冲击。
目前,发展非公经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准入上的不平等,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打破一切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二是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革除一切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三是解决价格、税收、融资方面的差别待遇,改变一切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四是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冲破一切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通过以上四点,解决公平准入问题和改善融资条件,从而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我国《物权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平等保护物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循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特别是像保护国家、集体的物权那样平等保护私人物权,有助于完善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条件。
: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 张卓元.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中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C]//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