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概念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梁锴 高建兵 时间:2010-06-25

  摘要: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理献中关于资产的定义,用学的方法来理解资产的概念,对我国现行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概念进行了详尽地诠释。

  关键词:资产;资源;未来经济利益;控制
  
  什么是资产的本质?怎样定义资产?这是迄今仍须推敲的一个会计理论问题。
  
  一、会计理论中资产定义的各种观点及评析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会计学者就开始关注资产并给出定义。目前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主要有:
  (一)未来劳务观
  最早提出资产定义的是斯普拉格(Sprague),他在1907年著的《账户的》一书中把资产定义为:未来服务或未来服务的储蓄。Canning(1922)、Vatter(1947)也持此种观点。这种早期的认识虽然指出了资产对人有用的属性,但与会计的资产概念有明显不同。
  (二)借余观
  1953年美国会计术语公告第1号——“回顾与摘要”提出“借余”观点:资产负债表账户借方余额为形式,一项资产的权利或已获得的价值并对企业未来有益。这种观点纯粹是从会计计量技术角度定义资产,并没有解释资产的经济实质。
  (三)成本观
  1940年Paton和Littleton合著《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一书,认为资产是成本尚未耗用、有待于转化为费用的部分。这种观点能把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和资产的确定相联系,但没有揭示资产具有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四)经济资源观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Statement No.4中认为资产是按GAAP加以确认和计量的经济资源,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GAAP可确认的递延借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定义资产是由企业控制的、预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加拿大CICA与IASB的观点基本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也认为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此观点的优点是把资产的界线与经济学相联系,可以明确资产的经济属性。
  (五)经济利益观
  这是FASB发表的SFACNo.6中的观点: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澳大利亚SAC4的定义与其基本相同。其实Sprous和Moonitz早在1962年的《企业普遍使用的会计准则》即ARS NO.3中就提出了这种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它注重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二、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概念的诠释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着重突出资产的本质
  与1992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相比,2006年的定义相对拓展了资产的范畴,更着重突出资产的本质。
  1、企业的资产的本质是社会经济资源。随着会计学的,引进了若干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经济学就逐步成为会计学的基础。Sprague(1907)、Canning(1922)和Vatter(1947)等把资产定义说成是“服务的潜能”、“未来的服务”是不够恰当的。尽管它们都是经济资源的特征。资产的实质是人类赖以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资源。它通过市场(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进入企业后,由企业内部再次配置并转化为各种生产要素(葛家澍,2005)。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除空气、大洋、南极、北极等为人类所共享的主权尚未归属外,稀缺的资源都是有产权的。这就导致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能成为企业的资产(自由取用资源由于无法确定它的产权或者产权属于公众所有企业,所以不是企业的资产),只有能够流通或转让的有相应的产权,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代价的这些经济资源才属于资产。我国定义资产是一种“资源”,比较符合传统会计对可靠性的要求。IASB和加拿大也采用“一项资产是一个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的观点。

  2、的资产都含有预期未来的利益。这是资产的本质属性。经济的总任务,就是研究在产权关系既定的条件下,如何最优的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企业准则》规定要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必须符合“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要求。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但是资产定义中并没有对“预期”“未来”做出明确的规定,预期的经济利益是一定概率下的估计值,定义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概率值,“未来”也是一个范畴不固定的约定,资产定义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时间界定,这些都使实务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臆断性。资产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具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并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资产,资产还必须是可以计量的。现阶段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层的一些有效的管理模式等,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由于它们目前无法计量而不能纳入企业核算体系,因此不能确认它为资产。如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反映它们,是现行会计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界定了会计主体核算的范畴
  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这界定了会计主体核算的范畴,并不强调资源意义上的所有权为企业所拥有。《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由企业拥有或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可见拥有是一种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实际上是对财产的一种全方位的控制权,所以拥有也应该属于控制的范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能控制的”,而不是“拥有或控制”。控制是一种权利,主体只有具备这种权利时,经济资源才可能成为主体的资产。尽管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预期”的,但企业对这种预期能取得经济利益的资源能够实施控制。
  (三)明确了资产的形成渠道
  资产是由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这解决资产“从哪里来”的问题。新准则规定交易或事项是指“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事项”。资产来自于资源,但资源必须通过交易才能流入企业,通过生产、流通、使用才能实现资源的增值,才能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的本质特征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绝大多数资源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增值,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只有能为企业营运,并带来效益的资源才是资产(葛家澍,2006)。”但除了交易外,一些事项的变动也会引起资源价值的变动,这些事项不受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是由客观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企业资源价值的变动。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对资源的一种现实的控制。交易或事项已经发生,结果已经具备(企业能够控制该资源)。这便于对资产采用成本来计量,能可靠的反映企业取得资源所花费的成本,从这个角度也认可了资产的“成本观”。按葛家澍教授的观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所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是确定的。第二,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在理论上应当与资产有关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完全转移。但是衍生工具的出现,它从签订到结算的高度不确定性,给何时界定为“过去”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新准则规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尚未发生,可是预期肯定会给企业资源带来巨大影响的事项。有些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但是一定会在近期发生,而且结果也可以预期,甚至于已经发生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四)不再强调货币计量
  现在的资产定义已经不把“货币计量”作为它的一个特征,这是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由于受计量方法和技术的影响,有很多被企业控制的资源无法用货币来进行计量。信息使用者也不仅仅需要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有些非货币信息同样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目前非货币计量的信息范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另外,资产对资源的实物形态没有要求,只要它是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要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强调了资产的本质,同时受本国现实环境和计量方法的影响,它既借鉴了国际会计理论的经验又有自己的现实特色,对今后资产理论与实务的具有启示作用。
  
  :
  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葛家澍,杜兴强等.会计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葛家澍.如何评价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4).
  5、阎德玉.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M].湖北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