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简析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尤其民营经济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经济的起步和发展的分析,重点归纳出了三种民营经济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上海青浦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三种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深层挖掘。本文还结合当前众多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现象,解析这种现象的优势和好处,并进一步对当前羁绊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认识误区和政策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
关键词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优势和好处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给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几种成功的新型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并且呈现出不同的形成特点。当前新型经济进入园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很好模式。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
1.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它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为起点的模式。它的背景是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的小商品经济在上就较为发达,能工巧匠多,因而只要不加以打击和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会地产生和发展。“四人帮”在台上时曾把温州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对待,但它还是不时地冒了出来,说明它有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宏观控制的环境有所放松,个体私营经济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势头非常之猛。所以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看来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是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开始时甚至假冒伪劣盛行,但经过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后,就很快转为化经营阶段,以质量、品种取胜;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政府有意引导搞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市场不需要的它也能开发出市场,因此人们有时说它是体制外经济,与计划经济无关;所谓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它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达到相当的规模经营,并且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我们认为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自发作用的结果。
2.苏南模式
这种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在体制内运行。所谓计划的特点,是指它开始时还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以社区组织为主体创办企业,以发展地方工业,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因此它比温州模式起点要高,主要是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能较快实现规模共同富裕的要求。所谓它不在体制内运行,是指它同样是围着市场,与计划经济无关,市场缺什么就搞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市场上物资紧缺的时候,它很有活力,能够无限扩张,国家的控制没有什么效力。但这种模式不及温州模式产权清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所以,当市场物资供应出现好转的时候,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许多企业发生亏损,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苏南模式开始了制度性大改变,主要是把一些亏损的小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或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从而又焕发出青春。这些形式,我们认为都是民营。民营包括私营,但不要同私营等同起来。苏南民营经济的模式无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可能其他一些地方要走苏南的道路。
3.上海青浦模式
这是有别于前两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是:上海原是个工业大城市,原来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才济济,但改革开放初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国有经济作为重点,计划经济仍然严格控制,所以私营经济在城区内发展空间较小。不说别的,民间投资者要在市区内找一块空地都很难,这是上海市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晚的主要原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少于天津市,而且少于北京市。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使个体私营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无法尽快改变和完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甚至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改革,更不能使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上海市领导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市便凭借思想解放的东风,毅然采取了在郊区各县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小区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吸引民间投资,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青浦县“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就是进行这种试验的先行者。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很短时间内,就使这一部分类型的经济成分,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99年底,一共在郊区建立了80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单是青浦区就有35个,从而使上海市私营经济的总户数,一下子跃进到138100多户,比1995年增加247%,在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中,稳居首位。而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依赖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二、青浦小区模式的特点
青浦小区模式是典型的“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原是上海市西郊的一个县,1999年11月改为区,有20
个镇(现改为12个镇),人口46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1992年以前有国有企业10家,乡镇集体企业1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不多,私营企业不到300户,并且绝大多数是自然人企业。但是自从1992年该县的蒸淀镇率先建立了“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很快就在全县建立了35个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一镇一个开发区,有的是一镇几个开发区。到1996年底,全县私营经济一下子发展到15477户,投资者3.2万人,雇工10.5万人,注册资本101.54万元。1997年、1998年又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现在共有35个开发区,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万多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1万多户),投资者4.4万多人,雇工1.5万多人。并且出现了注册资本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企4697户,500万元以上的843户。乡镇集体企业绝大多数已经转制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350户,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1992年只有40亿元),上缴给国家的税收近10亿元,在上海的市区中名列第四位,农民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所以,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数青浦,而青浦又数“富民小区”,青浦模式也可称为“富民模式”。只不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赵巷新城小区”,在私营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了“富民小区”。青浦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规划一定区域,提供配套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所以,我们把青浦模式概括为“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模式较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特点有三:起点高,发展快,效益好。所谓“政府搭台”,主要是由政府向农民征地,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组织企业滚动开发,主要是建设厂房、道路等,这可以称之为硬件。同时政府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以及群众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之为软件。有了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条件,也就有了吸引力,加上广泛的宣传和广而告之,本地和外地的民间投资者,便会大量涌入。至于企业如何建设,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了,政府并不干预,所以说是“企业唱戏”。现在,在青浦区的投资者,不仅有青浦区的农民,而更多的是上海市区的投资者,还有不少是温州、海南、广东、苏南的私营企业家,山东、安徽、福建、东北的民间投资者。我们还碰到一个原来在山西太原经营食品的私营企业家,我们问他为什么来青浦办厂,他说这里条件好,特别是上海这个大城市便利、交易面广的优势,很多地方比不了,在这里眼界开阔,技术力量雄厚。可见青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优势,应包括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从外地到这里的民间投资者,绝大多数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家,素质相对较高。例如温州的“得力西”电器集团。所以,我们对青浦的模式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它符合生产力标准,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地方,例如开发区的组织者、办事机构,究竟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其职能应如何界定,就很值得研究,值得规范。但这些终究是次要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民私营经济的好模式和好经验,这个模式和经验,无疑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好处,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候
现在制约民私营经济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和条件。招商引资要以好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投资环境好,能赚到钱,人家才愿意来投资;投资环境不好,人家就不愿意来,没有别的办法。投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到双赢,更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人和”。对开发区来说,除了要对投资者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以外,还要引导当地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搞好各方面的关系,不能见钱眼红,犯“红眼病”。
2.购买和划拨土地,建设厂房等设施,提高招商引资能力
只要民间投资者一到来,就很容易地解决设厂办店所需的土地、厂房、设立办事机构等问题,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和配套服务。只要你愿意来,就可以很容易的注册落户,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海富民开发区来说,它现在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共占土地1500多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区分4个小区,包括生产区、商贸高科技园区和住宅生活区。只要外商来投资,很快就可以进入角色。
3.有利于对私营经济、“三资”等的引导和统一管理
可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负担。例如在许多地方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在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基本上不存在,或相对要规范得多。
4.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发区建立起来以后,一些服务事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以上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创办和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而只要民私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所有制机构,必然会使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必然会使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必然会使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缩小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城乡差别。现在,上海青浦区与市区之间已经基本上连结起来,青浦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们归结的这四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大量的实践为据的,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说明的。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认识和政策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它的发展还会快,还会好。
1.意识形态的障碍,包括公有、私有的传统观念
公有是社会主义的,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们一些干部和领导人那里解决。例如上海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始时一律冠以“民营”、“私营”的字样,名正言顺,实事求是。但后来一律把民私营经济的字样去掉了,怕什么?就是有人不喜欢。这对吗?好吗?我看是不对的,不好的,民营、私营有什么不好的呢?社会主义能缺少这一大块吗?
2.市场准入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域还是不允许私人涉足的。例如歌舞厅,娱乐场所,“集体”可以搞,私人不能搞。结果必然是使一些私营企业重新戴上所谓的“红帽子”,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私营企业经营进出口业务,现在也还有种种不适当的限制,不能与“三资”企业摆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户专业经营纺织品的企业,它的总部在美国(人在美国开办的),生产厂家在江苏、浙江等地,而上海是转手贸易,只进行整理加工。但由于上海没有织造工序,就不能直接出口。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加大企业成本,而且影响外销业务的发展。
3.民私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问题
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强烈,他们说,国有商业银行对上规模的私营企业贷款不存在问题,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则不行。银行也有自己的难处,不是不想贷,而是不敢贷,额度小,信用度低,怕收不回来追究责任,等等。然而,资金是企业界的血液,融资问题不解决,岂不影响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奈中,上海市青浦区不得不筹集一点钱,建立了贷款的担保基金组织。但这只有象征性的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全国性的,不止是青浦区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几年樊纲同志等曾写文章呼吁发展民间的、地方性的小银行,包括信用社、股份制银行、私人钱庄等来解决,一直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体系,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积极开展以土地、房产等产权证办理抵押贷款,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促进银企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努力通过信用担保公司把重点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范围,切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通融资新渠道。我们认为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在民私营经济的发展中,主要是靠信用社、私人钱庄等融资的,包括民间高利贷,会社等黑道组织。为什么不可以把黑道变成白道呢?我国进入世贸以后,外国的私人银行肯定会大量涌入,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可以办银行,中国人自己不行?所以我们再次呼吁在融资领域发展各种民间的融资机构,以深化体制改革,真正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银行共同发展的金融体制。在没有获得这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许可证”之前,建议上海市先行一步,不妨做一点试点,如何?
[1]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经济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社,2007.
[2]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