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策略
摘要: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制造业也在开始新一轮的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制造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融入国际大分工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全球化;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在深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一方面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宽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具有全方位提升制造业增长质量之功效。由于我国长期赖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的国内市场环境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取向。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是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的规模,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扩大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与价值,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加速我国的制造业发展。
(二)促进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一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已经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和配套能力;船舶工业、纺织工业和家电工业等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强势产业;服装、化纤、钢铁、电解铝、水泥、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电解铝、钢、水泥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23%和40%;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群初具雏形;一大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正在成长,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挥,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管理水平
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对滞后,甚至比技术的差距更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制造业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给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民族制造业发展受到挤压
目前我们国家的民族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世界贸易组织(WTO)实施的所谓“平等竞争机制”,实质上政府可以用来保护、扶持国内制造业的手段几乎不存在。在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将会随着关税的迅速降低,而大举进入我国,这将使国内民族制造业举步维艰。由于企业产品的竞争不处于相同水平,在发达国家的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公平性便有增无减,我国的民族制造业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我国民族制造业在失去“保护伞”后能否迎接挑战受到了普遍怀疑。
(二)加剧环境污染
目前,我们国家主要还是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依托发展基础制造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其布局仍然是以集中为主,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环境保护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发达国家的一些重度污染企业会趁我国急于引进外来投资之机,不断地转嫁到我国进行生产,这便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切实保护环境,甚至不惜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
全球化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技术和资本的竞争,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制造业全球化、信息化、集约化加剧了人才资源配置过程的竞争,导致人才资源跨国流动的迅速增加。各发达国家在自身加速人才培养的同时,加紧了对人才的争夺,其主要措施是通过不断修改、调整移民政策,吸引国外高智力人才;利用奖学金、高薪、高福利等优越的学习与研究环境等利益驱动手段引诱外国留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在他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开办跨国公司等形式,雇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如美国微软公司就在设有研究院,德国、英国等也相继出台种种优厚政策从全世界吸引信息枝术人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多万,而学成归国者仅约33%。显然,在这场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
三、采取措施积极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化道路
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涵盖经济、科技、环境、人口、社会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服从这一发展战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从单纯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参与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以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在利用外资方面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引资工作的重点要由引资数量转向引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项目的筛选和识别;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处理好引进外资、促进制造业发展同保护资源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产业兴衰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制造业的发展命运。制造业知识、技术、资本构成的高低成为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际制造业全球转移是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中国在按照国际规范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后,应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积极吸引投资,加快我国民族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资本技术构成和产业资源增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造竞争优势,使高技术、高附加值业务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主体,并努力寻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途径,力争自己的民族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制造业人才高地
国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制定多种多样的鼓励政策吸引和积聚更多的人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重视人才价值,充分体现知识资本的价值,承认智慧劳动、管理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劳动等复杂劳动的基本权利,在治理权力和劳动报酬方面予以充分激励,创造人才聚集创业的基础条件;探索实施创新型人才战略,创办相关科技研究实验机构,提供风险投资,促进跨国科研开发交流与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选拔、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大力使用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年轻人才;在海内外广揽和积聚优秀人才,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
:
1、郭重庆.从经济全球化看发展制造业[N].光明日报,2007-1-7.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态势分析[N].光明观察,2005-11-17.
3、金碚.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中国制造业[J].工业经济,2003(8).
4、林玲,刘恒.“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思路[J].经济评论,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