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茶叶生产、流通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 桐庐县地处浙西北部,气候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区,温和湿润;土壤以黄壤类的山地黄泥土层为多,茶树生长的条件十分优越。桐庐产茶悠久,多年来,茶叶一直是桐庐大宗传统优势农产品,也是效益农业的重要产业,在全县、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根据桐庐茶叶自身的发展特点,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相适应的生产、流通对策,抓住机遇,迎接国际大市场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桐庐县茶园面积大幅度减少,单位亩产产量低下,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制约了桐庐县茶叶生产的发展。虽然各级政府对茶叶流通问题非常重视,但依然存在消费者认同度、美誉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甚至还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
关键词 桐庐县;茶叶;生产;流通
一、茶叶生产、流通发展概况
桐庐县现有茶园5.15万亩,名茶生产基地4.2万亩,主要分布在6个重点产茶乡镇;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3.55万亩、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18万亩,无公害茶厂25座,其中省级示范茶厂1家、县级示范茶厂8家,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63.3公顷,改造低产茶园300公顷。拥有茶叶专业市场二个,茶叶品牌专卖店70家,桐庐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家,市级茶叶龙头2家、县级3家;涵盖全县六个重点乡(镇),其中,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10家,现已初步形成以茶叶专业市场为核心,茶叶专卖店和茶叶龙头企业为主体,茶叶加工企业销售为辅助,供应出口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茶叶流通市场体系。拥有以“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三只省级名茶为主的几十个绿茶系列品牌,其中,名茶“雪水云绿”于1991年获浙江省名茶证书,在参加国际、国家、省各级名茶评比中均获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获得农业博览会金奖的名茶。但近几年来受周边县市的冲击,正面临“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树声誉”的新考验。
二、桐庐县茶叶生产、流通发展存在的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粗放经营、茶园面积下降,单位面积产出率低
目前桐庐县茶园面积5.15万亩,比历史最高年份的5.7万亩下降了.55万亩,茶园内多为本地有性系茶树品种,树龄老化,加之经营管理粗放,许多地方长期重采轻管,导致低产茶园面积逐年递增,据统计,桐庐县现有低产茶园2.6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50%,桐庐县平均单产水平仅50公斤/亩,低于杭州市平均单产水平。各产茶乡镇之间单产水平悬殊较大,严重影响了桐庐县茶叶的整体生产水平。
2.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桐庐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到3500亩,占总面积5.15万亩的6.8%,而全省目前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为37.8%,全市为20.8%,远远落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与邻近县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淳安县无性系良种茶园45000亩,占总面积的31%;建德市无性系良种茶园8000亩,占总面积的12.5%;(5)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已成为制约桐庐县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
3.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未能形成规模效益
桐庐县各种获奖的名优茶品类,达数十种之多,龙头企业也有数家,但数量和规模仍偏小,高档次、大规模的茶叶龙头企业比较少,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大、带动力强的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总体存在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形成商品优势,获得市场份额,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多数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承包到户,小户经营,形不成规模经营。茶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是松散型的。
4.茶叶高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滞后
桐庐县茶叶生产、加工目前使用的加工机械陈旧,老化程度十分严重,一半以上使用年限已超过15年。目前全县有茶厂370余家,普遍存在“小、散、差”问题,相当一部分茶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卫生设施差。产量小,市场规模也小,又是手工作业,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某一个或某几个茶品种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自身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能力缺乏,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设施、栽培、先进的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等在桐庐县茶叶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滞后,致使桐庐县茶叶生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桐庐县茶叶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4)
5.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水平低、组织制度不健全
虽然桐庐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多数处于分散经营状态,没有与茶叶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多数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服务层次低,活动不正常,作用不明显。
(二)茶叶流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市场交易方式均停留在较传统的方式
定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期货交易、代理交易、拍卖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刚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待改进与创新。大部分市场都是独立的门面,茶叶户各自为政,独立核算,交易方式还是以“对手交易”为主,还没有形成统一结算功能。这种方式成交效率低、数量小,而且信息不透明,市场比价功能、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为交易提供完整服务等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足
桐庐县虽然相继恢复和开发了“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三只省级名茶,对名茶“雪水云绿”的生产、加工、经营和品牌建设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名茶“雪水云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近几年来在“雪水云绿”品牌整体宣传方面力度不大,投入较少,重申报、评选,轻跟踪、管理的现象在桐庐县表现得也较为严重。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执行副主任王彤指出:我国有众多名茶,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叶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统一发展规划,品牌认定程序也缺乏统一的规范,重申报、评选,轻跟踪、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运作水平普遍较低,权威性不高。品牌结构不合理,有的地方热衷于以行政区域搞品牌开发,“乡乡创品、村村有牌”,各自为政,结果规模小、层次低,驰名、著名品牌少。并且有不少农产品是“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消费者认同度、美誉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甚至还存在恶性竞争[6]。
3.茶叶流通信息服务滞后
尽管目前各级政府对农产品信息建设都非常重视,各类立足“三农”的农业网站纷纷建立,免费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行情、农业科技、产品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但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在茶叶流通中实际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叶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
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效益差、信息意识落后等原因,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根本谈不上为农户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服务。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县级以上政府的信息网络较健全,信息量也较大,但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同时,各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茶叶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能力。
(2)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
由于目前农业信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很高,同时,电脑拥有率低、网络意识较淡薄、网络知识欠缺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和商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率,加之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等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造成农民茶叶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
(3)信息质量低
政府网站信息过于宏观,缺少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有效对接,利用率较低。加之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流通,重市场建设、轻市场预测,造成茶叶流通滞后于生产、茶叶生产滞后于市场。经常出现“什么价高、大家就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就难卖”的尴尬局面。
尤其是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经销商台账制度、索证索票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等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无法建立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市场无法召回产品和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原因有二:茶叶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贯彻力度不够。当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场商户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市场不是执法部门,在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方面遇到重重阻力等。
三、对策
根据桐庐县茶叶生产、流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桐庐县茶叶生产应以、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同步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知名品牌和市场培育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保证,以开发无公害优质名优茶为突破口,通过合理的、的规划布局,强化基地建设,加工体系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用化的思想经营,提高茶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树立“品牌“和“商标“观念为指导思想。
(一)生产方面
1.全面改造中低产茶园,着力提高无性系良种覆盖率
全面改造中低产茶园,进一步培育壮大名茶产业,以做大做强“雪水云绿”品牌为目的,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30%以上,改造中、低产茶园1.5万亩,标准化名茶基地达到5万亩以上。面向国际市场,规划一批高产、高效的生态经济型茶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新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园5000亩。新建茶园必须合理选择建园地址,优化茶园规划,加强对土、水、气的监测,推广茶园间作绿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实施生态茶园建设。
2.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龙头企业的实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对基地、对茶农的带动力大小。按照扶优扶强的倾斜政策,集中力量,着力优先培育扶持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带动力的加工型、外向型龙头企业,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组织茶农、服务茶农、示范带动生产、开拓市场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或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扩大辐射面和带动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桐庐县茶产业发展水平。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较强的新产品开发创新和辐射能力,延伸茶叶产业链,全面推进桐庐县茶叶产业化开发的进程。从源头抓起,将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把好原料第一关,从茶叶鲜叶采摘、粗加工、精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自采自制、产销一体化经营,逐步发展到规模化经营。正如像北京吴裕泰、张一元等百年老字号茶庄一样,他们就是从传统小作坊到前店后厂,再到发展基地,逐步发展壮大的,既保护了企业声誉、又使自己的产品长久不衰[11]。
3.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推进标准化茶厂建设
用五年时间,通过“重建一批、淘汰一批、改造一批”的原则,对50家茶厂逐步进行改造,规范和完善加工环境和设备条件,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从而解决全县5万余亩茶园的加工任务。
(二)流通方面
1.培育茶叶流通体系,实现茶叶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充分发挥茶叶交易市场的销售和市场信息功能
建立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使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同时,各市场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增强对茶叶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的能力。建立从政府到茶叶市场到龙头企业、到专业合作社再到茶农的机网络系统,搭建茶叶主体间的信息沟通的虚拟平台,为各主体间信息共享创造条件,逐步引导桐庐茶叶生产信息网络化、交易走向商务化。对主要茶叶市场的市场价格、茶产地产茶量、茶叶销售量、市场需求及走势等方面的信息实行网络化。茶市建立子站,及时提供相关情况,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本市场的服务功能,通过错位经营和挖掘自身特色等形式将茶产业发展战略与信息化运作紧密结合。在加强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有关方面要着手推进茶叶市场的网上交易,实现现场物理交易与网上交易、区域市场交易与远程交易、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等有机结合。
2.培育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名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茶叶要加大名茶转化为名牌的工作力度,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叶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10]。培育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把基地建设、市场建设、标准建设、形象设计都纳入品牌建设轨道。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把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优质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鼓励强势品牌企业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加快技术创新,以品牌为纽带实施资产重组、生产要素聚集和品牌整合提升。此外,还应将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纳入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认知度 [6] 。桐庐县要在集中推出2-3个品牌的基础上,统一制定茶叶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使用国家批准的“雪水云绿”商标,继续将“雪水云绿”原产地域进行合理划分,实施“雪水云绿”原产地保护和使用原产地域专用标志管理。统一包装,同时启动统一广告策划,对全县茶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增加广告宣传投入,开展茶叶优质品牌的宣传、促销、尝新、鉴赏、新闻发布等活动,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树立市场的知名度、信誉度,形成品牌合力。
3.健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实施茶叶全程质量跟踪制度,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政府及质检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指导督促企业申请QS认证,做好工作,严格把关,及时引导消费和鼓励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监测制度,引导、鼓励和支持茶叶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以及专卖店等茶叶经营销售场所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配置专用的检测仪器,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开展茶叶质量检测。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和技术优势,推广速测技术,加快食品质检机构建设,在做好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的同时,逐步扩大食品质量检测的范围和检测项目。在定点茶叶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认证茶叶的专销区建设。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对接与互认,逐步建立起茶叶的全程质量跟踪制度[3]。
[1] 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述,桐庐年鉴。2006(总第10卷):36[2] 姚福军桐庐县名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茶叶加工 。 2006(3):9
[3] 翁昆茶叶生产企业要积极做好市场准入的工作,中国茶叶加工。2006(3):37
[4] 翁璟浙江省尽快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新华网浙江频道综合。2008.3.17
[5] 顾益康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开发与决策。2007(4):3[6] 桐庐县人民政府,全县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11月16日:22
[7] 飞杨中国茶业发展报告发展现状, liuhong0306.blog.163.com,2005-08-11
[8] 中茶网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茶叶营销的新理念,Hzghong0506.blog.163.com,2007-12-15
[9] 陈明2006年“茶叶”市场 三大趋势值得关注,中国食品科技网,2006-04-22
[10] 永定县农业局, 永定县2007-201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7.05.25
[11] 赵伟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谈当前茶叶市场弊病,东南早报,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