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过大: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内在原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小鲁 时间:2010-06-25

  [摘要]我国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在宏观层面上对有效需求产生影响,导致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造成能源和原材料需求过快增长,经济面临生产过剩威胁,流动性过剩风险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需要推进公共管理制度改革,解决社会公平,经济持续协调。

  [关键词]过度储蓄 消费不足 分配差距
  
  一、经济结构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储蓄和储蓄超常增长,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在过去的20年中,以支出法,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最终消费率)已经从64.9%下降到50.0%(1986~2006),降低了约1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50.5%下降到了36.4%,降低了约14个百分点。最近5年来,最终消费率的下降尤为显著,最终消费比重和居民消费比重分别下降了11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2006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最终消费率均为新成立以来最低点(据国家统计局2006,2007)。
  今年以来,若干近年来实施的改善收入结构和鼓励消费的政策作用开始显现,消费出现回升的趋势,并且拉升了经济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品价格的上升。不过有迹象表明,价格上升更多地是由短期因素导致。目前还很难说最终消费率下降的总体趋势已经被遏制。事实上,要使最终消费率恢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还需要在今后若干年中保持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
  储蓄过高和消费需求增长滞后,必然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有效需求形成影响,需要依赖高投资来弥补,以避免经济增长减速,并造成巨大的出口压力。因此过去若干年来,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2006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支出法)的比重继续保持在42.7%的高位,而净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则达到7.3%的最高位(据国家统计局2007)。
  过高的储蓄,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的过度依赖,在过去一个时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目前都还没有根本改变。它们表现在下面一些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造成了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过快增长,导致能源和一些原材料短缺、进口迅速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这不仅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经济效益受损,而且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迅速上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同时也受到日益增强的国际舆论压力。
  第二,投资过快增长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快增长,而新增的生产能力又需要新的需求来吸收。在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就必须不断靠更大规模的投资来创造新的需求,造成靠投资需求来拉动投资的自我循环。过去若干年来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正是这种情况下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但由于投资不可能无限增长,因此经济始终会面临生产过剩的潜在威胁。在某个特定的时点上,在某些外界因素的诱发下,就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绝大部分制成品都或多或少存在产能过剩、竞争过度的问题,导致价格不断下降。只是因为部分农产品、能源和服务业价格的上升,才基本平衡了总体价格水平,没有造成通货紧缩。最近一个时期由于消费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和肉类等食品供应短缺,带动了总体价格水平上升。但随着食品价格上升带来的供给增加,这种现象很可能将在今后几个月内逐步得到缓解。现在需要防止出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鼓励养猪等政策措施如果给得过度,有可能导致未来的肉类供给过剩和价格暴跌,从而损害农民的利益。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未来一个时期有可能出现温和的工资推动型通胀,但并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内在压力。相反,导致产能过剩现象的根源并未根本消除。
  第三,在过去一个时期中,尽管投资增长持续领先于经济增长,还是不足以吸收过大的储蓄。这集中表现为银行贷款与存款的差率不断上升。机构的全部本外币存款余额在1986年只相当于当年GDP的52%,1996年为96%,2006年已经相当于当年GDP的166%,总额接近35万亿元。尽管投资在超常增长,金融机构贷存比(贷款比存款)却从1996年的89%一路下降到2006年的68%(据国家统计局1999、2006、2007),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导致银行资金使用效率下降,流动性过剩。
  第四,剩余资金在到处寻找出路,大量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过高的需求导致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不断飙升,持续偏离市场常规水平。这是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和股市泡沫不断膨胀但长时间不破裂的内在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泡沫永远不会破裂。我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股市风险在不断增大。
  第五,储蓄过高、消费增长滞后不但导致投资增长过快,也将生产能力膨胀的压力转向出口。在内需不足的压力下,近年来出口和净出口都呈加速增长的势头。在人民币逐步升值的同时,贸易顺差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2005年的1019亿美元扩大到2006年的1775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更达到136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高出80%。这说明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外部需求的拉动,并正在向国际市场释放过剩的产能。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主要出口对象国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就有可能使目前的经济增长势头严重受挫。事实上,导致净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人民币汇率过低,而在于内需不足造成的出口压力。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过度增长,至2007年6月末已经达到1.33万亿美元(国家统计局,2007b)。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和汇率风险的增加。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恢复结构均衡,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为此,需要对导致储蓄过度和消费相对不足的内在原因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二、导致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储蓄过度是过高的居民储蓄和过大的储蓄两大原因造成的。2006年末,在总额34.8万亿元的机构人民币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几乎占了一半,达16.7万亿元。从表1可见,一个时期以来城镇居民储蓄率一直在上升。居民储蓄率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一直在上升,在2005年以前的几年中保持在高位,自2005年以来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城乡居民加权平均的储蓄率仍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造成储蓄过度的另一来源是企业储蓄过大。2006年,金融机构存款中的企业存款接近12万亿元,占存款总额的1/3强。企业储蓄过大与国有企业缺乏向所有者分红的制度有关,这导致企业积累了过多的税后利润。近年来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利润大量增加也是其中一个推动因素。此外企业储蓄也与现行税收制度有关。下面将主要讨论导致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原因。
  居民储蓄率过高的首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众所周知,高收入居民用于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比例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储蓄率则远高于平均水平。当收入分配更多地向高收入居民倾斜时,就会导致更高的储蓄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家统计局,历年),2005年城镇最高收入20%家庭的储蓄率为32%,最低收入20%家庭的储蓄率仅为8%。农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20%家庭的储蓄率分别为41%和-45%(消费超过收入)。农村低收入居民之所以出现大幅度负储蓄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医疗和费用过高,而他们的收入水平过低,不足以支付生活必需品加上必须的医疗和子女教育费用,从而被迫负债消费。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居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计算,在1995~2005年期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20%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从4.1倍扩大到5.7倍。同期农村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20%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从5.8倍扩大到7.3倍(国家统计局,历年)。而根据作者最近的研究,由于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的调查数据偏低,实际的城镇收入差距应该远远大于统计显示的情况,而实际的高低收入居民储蓄率差距也更大(王小鲁,2007)。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是导致居民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主要与高昂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医疗与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缺失,以及过高的房地产价格有关。在医疗、教育费用和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等以下收入居民为了应对未来发生的治病、子女教育、买房等大额支出,不得不尽可能压缩当前消费、提高储蓄。
  上述情况近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2004~20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2006~2007年我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两项政策,对于缓解农村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压力、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缓解储蓄率过高的现象,已经和正在产生直接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正在全面推行低保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时也在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无疑将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对于纠正由于国民收入分配偏差带来的消费不足和结构失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有明显回升,带动了经济增长,使结构失衡现象有所改善。这无疑与上述一系列政策调整有直接的关系。
  近来,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一些地方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多年不动的非熟练工人工资水平也开始上升。这在总体上有利于缩小高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同时对于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也是一个利好消息。尽管工资成本的变化对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会发生一些影响,但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也有利于对目前贸易顺差过大局面的调整。
  不过,对于上述这些变化,目前还不能过分乐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局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特别重要的是,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仅表现在过去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缺乏公共服务,同时也表现在由于公共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国民收入分配扭曲,特别是长期以来腐败严重,钱权交易盛行,少数人通过非法或非正当渠道占有了国民收入中相当大的份额,成为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的不合理部分。对于由此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也只有通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有广泛社会监督的公共管理制度,杜绝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漏洞,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我国目前需要在宏观经济方面采取的对策,除了在短期需要防范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外,在中长期还需要继续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需要推进公共管理制度改革,解决社会公平、经济持续协调的问题。
  
  []
  [1]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历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7年第8期[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5]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J].比较,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