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春洋 时间:2010-06-25

  [摘要]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推动下的新一轮体制改革和创新。中部地区不仅与东部地区一样有创新的动力和机制,而且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冲动,因为东部经验在中部地区无法复制。迫切需要通过试行试点创造中部模式,武汉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可以成为中部地区最合适的试验区。

  [关键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中部地区武汉 战略意义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6年4月26日,天津滨海新区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另外,深圳作为特区也被批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由此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先行先试的序幕。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的现实选择,它的提出必将对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区域其要素禀赋特点不同,承担的国家和区域战略任务不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具体目标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
  
  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要性
  
  中部地区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处在后进地位,失去了许多先发先行的政策红利,造成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极大地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东中西的地区差距不仅不利于中部的发展,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转移也起到了约束和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了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
  在当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不仅东部的体制和机制需要深化改革,中部的改革和发展尤为强烈和必要。中西部地区要想摆脱目前的低收入状况,实现赶超东部地区的目标,其依靠资源求发展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也不可能沿袭东部地区获得发展所经历的途径,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找到新的道路,实施新的战略,面对国际国内一系列新的挑战,基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中西部地区未来发展中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在中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探索出一条内陆城市或地区依靠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子,当然也可以缓解中部地区所表现的政策饥渴和政策边缘化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要性体现在:
  
  1. 形成区域创新增长极,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国内按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出现四个层次,即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接近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城市,和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超过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省区,以及只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中部各省区,仍属于贫困省份的西藏、贵州等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但形成了发展差异,需要通过下一步的发展加以平衡,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中心和增长极。如何有效发挥这些区域中心的带动和示范效应是我国今后发展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谋求在全国形成一批新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带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虽然中部崛起有效地减缓了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绝对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在中部地区重点城市建设试验区,可以形成新的增长极,有效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2. 为中部地区崛起寻求新的突破点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2003年,中部人口总数达3.6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1%,而中部六省GDP只占全国的22.4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使中部地区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促进中部崛起,首要的是为中部提供政策支持,这个政策必须是先进的政策,在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成为中部崛起一个新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协调地区发展大局出发,中央相继提出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基地战略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央实施的最后一个区域发展决策。对于中部来说,中央给予的政策仍在过去所给予的东部、东北和西部的政策范围框架内,基本没有新的突破,中部没有获得特殊的先试先发的政策,大体上是把那些目前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实施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政策扩展至中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部崛起只是获得了国家区域政策的一个平等的待遇。按照区域经济合理补偿的原则和区域协调原则,安排中部建设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十分必要而且合理的。
  
  3. 为中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寻求适合中部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经验
  中国社科院袁纲明研究员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创造新的模式,重点向内陆型、内需型发展,中部的汽车业、制造业、新农业具有绝对优势。中部发展不能照搬东部模式,因为,不仅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具体来说,中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转变,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统一市场的建设,投资环境的改善等等,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部地区,如过去一轮改革开放中,东部地区的经验如外资推进、三来一补等政策对中部地区没有起到较大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因此,中央应该允许中部地区创造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带动中部的广大地区加快发展。对于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改革,我们要想总结出在全国通用的综合配套改革模式,就必须在中部地区选择有特色区域进行先行先试,创造改革创新的中部模式。
  
  4. 改变中部地区长期以来政策滞后的局面,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矛盾之一,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选择了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给予沿海地区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末以来,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其主要目的便是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随着新的一轮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开始,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加快改革,将会再一次落后于东部地区。
  因此,促进中部崛起,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公平的政策环境。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实施于第一轮经济体制转轨初、中期,那时,区域政策具有很强的“先发效应”和显著的“倾斜效应”,今后,中部发展已难以获得这样的政策效应。东部的率先发展主要得益于外资的投入,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现在国家实行“两税合一”,结束对外资的特殊优惠政策,将使中部产品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国家保护土地、环境的规定越来越严,像东部发展初期那样快速积累工业资本的机会越来越少。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东部地区先行先试的一轮轮新政,到了中部地区都已经成了普适政策和相对落后的政策,这种长期后发劣势无疑将进一步拉大我国三大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有必要在这一轮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中让中部地区也搭上政策的快车,这是中部地区热切期待的。

  5. 改变二元与社会结构,离开中部地区的试点是不可能取得完整经验的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和城市在许多方面的差异。城市经济以化的大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是我国转型期长期存在的结构,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个区域进行先行先试,逐步铺开。证明,东部的试点经验是不可能照搬移植到中西部地区的。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可以采取在中西部地区试点的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小城镇的积聚效应。
  
  武汉是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最佳选择
  
  从综合实力来看,武汉是中部增长极的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大,产业结构水平高,人口众多,市场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独特,城市圈综合实力强,可以对整个中部地区起到较强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从区域空间结构看,在湖北武汉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符合中部地区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摸索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将武汉市打造成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中部地区的商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区,以武汉为战略支点,以武汉城市圈为战略基础,加强汉三角(汉-长-昌三角),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带,从而发挥武汉改革示范区的作用,将武汉的创新和改革模式推向中部地区的广大中心城市、节点城镇和腹地地区,并且通过上联西部,下引东部,将整个的区域经济联系在一起。
  
  1. 湖北在中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
  从区位交通条件看,湖北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之一。从产业基础看,湖北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2004年湖北省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居第十位。从综合资源看,湖北资源、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从城市发展看,武汉和武汉城市圈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比较研究》,在中部地区,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强,进行评价的6年中4年居第一位,两年居第二位。
  
  2. 武汉是中部地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武汉在中部具有经济、信息、交通、金融、文化上极强的凝聚、配套、集散、辐射能力,是全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3. 武汉的GDP和人均GDP较大
  2005年武汉市的GDP在中部居于领先地位,达到了2238亿元,是长沙的1.5倍,南昌的约2倍,郑州的约1.5倍,从人均GDP水平来看,武汉市仍然居于榜首。
  
  4. 产业结构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以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包括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产业的综合性的工业体系。以几大开发区为载体集聚的一批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现代制造业群,正在迅速优化武汉市的基础产业体系和产业的空间结构。其产业结构表现出两方面的特征,其一,金融、商业、教育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二,以信息、光电子一体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2005年的生产总值高达296.89亿元,成为仅次于钢铁和汽车之后的第三大行业。
  
  5. 武汉科教文化事业发达
  武汉科教实力雄厚,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到2004年底,武汉地区共有30多所大专院校,60多家科研院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武汉市人力资源规模较大,质量也较高,熟练工人和各类高级专业人才供给充足,高等教育发达,中等以上教育在校生比重较高,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规模大。
  
  6. 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较强
  从中部六大城市周围的城市圈看,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居第一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生产率都处在中部地区首位。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改革历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武汉为战略支点的中部地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真正实现中部地区崛起。
  
  []
  [1]郝寿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运行与前瞻[J].改革,2006,(9).
  [2]郝寿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区与制度的空间演化分析[J].财经研究,2007,(1).
  [3]李罗力.对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思考[J].开放导报,2006,(5).
  [4]陈文玲.对综合配套改革的几点思考[J].开放导报,2006,(5).
  [5]郝寿义.天津滨海新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J].城市,2006,(3).
  [6]张坤.滨海新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意义[J].城市,2006,(4).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J].青海政报,2006,(11).
  [8]王振坡.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探讨[J].城市,2006,(4).
  [9]王家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4).
  [10]姜良瑜.从改革的发展演变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J].开放导报,2006,(4).
  [11]王立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标设定和关系协调[J].开放导报,2006,(5).
  [12]郝寿义.试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J].开放导报,2006,(4).
  [13]袁易明.综合配套改革:制度需求、改革重点与推进战略[J].开放导报,2006,(5).
  [14]皮黔生.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时代特征和总体设想[J].开放导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