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视角看东亚经济金融合作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孔标 时间:2010-06-25
  [摘要]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失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包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由于经常项目赤字滚雪球般地急剧膨胀,加上美国储蓄率过低、财政赤字高涨,导致了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巨大需求。而东亚地区由于汇率体制和对美经济依存等原因,被动地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并向美国提供大量资金。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向主要几个国家和地区集中,从中长期来看这种不均衡现象是不可持续的,东亚国家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 东亚 经济金融 合作
  
  
  一、全球经济失衡及东亚的角色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
  全球经济失衡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美国国际收支表中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2005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美国GDP的6.5%,而且这一比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总额相当于全球主要顺差国顺差总额的3/4。以贸易逆差为例,美国贸易逆差从2001年的427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668亿美元。另一方面,包括石油输出国、日本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积累了大额的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顺差成为这些国家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美国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导致美国外债的持续增长。美国的净对外债务余额(即海外净资产为负数)从1996年的3600亿美元升至2004年的25610亿美元。
  储蓄与投资之差、出口与进口之差存在对偶关系,低储蓄率通常与高贸易逆差并存。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的背后是全球储蓄和投资的不均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美国居民储蓄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在近几年下降速度加快。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美国居民个人储蓄率在4%~5%,但自1999年以后开始大幅下降,现在已降为负数,最低时为2005年第三季度的-1.6%。同时,在2005年提高财政预算后,由于海湾地区重建、伊拉克和阿富汗军事经费的进一步提高,2006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有望扩大到3%。与此相反,许多亚洲国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都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而且投资率有所下降。在过去的5年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约在25%左右,比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下降约7个百分点。
  
  
  (二)东亚在全球失衡中的角色
  
  1.东亚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通过投资及贸易的扩展和深化,逐渐形成了区内的生产流通,巨大的生产能力带来了出口扩大,东亚国家的很高比例的制成品被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导致了对地区外尤其是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根据美国海关统计,2001年以来,主要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中国、韩国、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一直在45%以上。除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以外,其他主要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对美国保持了贸易顺差。
  中国一直是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失衡中贸易顺差的一极。自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其中对美贸易顺差是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按照中方统计,200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803亿美元,2005年对美贸易顺差1142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官方统计,中国一直是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从表1数据可知,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19.25%提高到2005年的26.29%。姑且不论中美贸易统计的误差,中美贸易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美国频频以解决贸易失衡为借口不断向人民币施压,充分说明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严重性。
  2.东亚国家累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005年底,东亚经济体(中日2+NIES4+ASEAN4)的外汇储备达到26014.47亿美元,约集中了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2/3。而且这一增长趋势呈现加速的态势,2006年1月份,东亚地区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几大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均创出新高,六经济体外汇储备共计增长了246.9亿美元,而2005年全年这六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量也不过358.4亿美元。
  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东亚各国和地区与美国之间的资金流动:一方面东亚各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商品,通过贸易顺差获得巨额外汇储备;另一方面是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内部金融体系不完善和融资工具缺陷造成区域内融资困难,大量储备又回流美国。结果是弥补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支持了美国继续大量进口商品的同时,使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净债务。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被动充当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
  
  3.东亚诸国是为美国巨额财政赤字提供融资的主要国家
  据美国财政部统计,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买家。截至2005年底,仅日本、中国、中国台湾、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就达到11621亿美元,占美国国债境外持有存量的比重高达53.5%。其中日本是美国政府债券的最大海外持有者,2005年底日本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达到6849亿美元,占美国政府债券境外持有存量的31.5%。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年到2005年,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规模大致不变外,其他主要东亚国家和地区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规模都翻了一番以上。
  以中国为例,中国2005年底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818.72亿美元,据估计,其中的70%投资于美元资产。从表2数据可知,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增长尤为迅速,在过去5年中翻了两番,2005年底持有量达到2569亿美元,是2000年的4.2倍。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2005年底中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5万亿元之巨。若将贸易顺差也视作一种“储蓄”,中国实际上是以高储蓄为代价向美国提供大量融资。
  
  二、东亚经济和金融稳定面临新风险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不可持续性
  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现象,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恶化(占GDP的比例最高超过了3%)而诱发了全球经济失衡。最终是以“广场协议”的签署、美元贬值得到解决。对于这一轮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恶化,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难以持续的。这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私人资本流动活跃的情况下,这种国际收支失衡格局极易被打破。一种可能是由于美国居民储蓄率过低,高消费增长率难以为继。而一旦美国对国内外产品需求突然下降,对其他国家(如欧盟和中国)的出口打击是很大的,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对对美贸易的依赖很高。同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疲软将导致全球需求萎缩,并最终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另一种可能来自金融市场。一旦美元资产提供的回报率不足以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则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调整很可能以美元急剧贬值的形式进行,同时将伴随贸易保护主义肆虐,进而拖累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的资本流入以亚洲国家的官方储备为主,官方储备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宏观稳定而不是获得资产收益。持续的过量的外汇储备增长给亚洲国家带来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宏观稳定,亚洲国家有很强的动机去降低储备资产的增长,从而减少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当东亚各体发生经济波动或调整,例如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等,就不得不对汇率政策、对外投资行为等进行修正,这些修正行为必然会影响到对美国的投资。另外,随着东亚各经济体机构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投资效率会逐步得到提高,大量的资本可能会转向地区内部,这也必然影响到对美国的投资。因此,美国以国外资金弥补其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从中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二)东亚国家处于全球失衡调整的焦点
  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样,东亚国家陷入了全球经济失衡漩涡的中心。从以上分析可知,全球经济失衡很大程度上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与美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5年9月发布的秋季《世界经济展望》中专门对美国纠正经常项目失衡的可能性进行了情景分析,并提出了防止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一是美国重新调整财政纪律,提高国民储蓄;二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提高汇率弹性,允许该地区货币中期整体升值,并采取措施扩大国内需求;三是欧元区和日本加快结构调整,鼓励市场竞争,增加劳动市场弹性,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四是产油国运用高油价所增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同时要避免20世纪70年代胡乱增加公共开支造成的巨大浪费。东亚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和风险最大的受害地区。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方面调整的影响。如果美国通过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来减少国内需求,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如果美国为实现外部均衡使美元大幅度贬值,将使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过热,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鉴于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国对其内部失衡做出的任何调整都将影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贸易、金融甚至货币体系。特别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经济的依存度很高,一旦美国经济走势趋弱,东亚国家显然要受到波及。事实上,从当前美国的种种行为表明,美国并不准备放弃眼前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为其巨额经常账户逆差融资的利益,而是不断强调东亚国家(特别是)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推卸本应由其承担的经济失衡调整责任。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牺牲品,80年代中期“广场协议”下的日本为失衡调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此次失衡调整的代价由谁承担显然取决于各方谈判协商的实力对比。
  其次,我们来看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调整措施。一是扩大内需,降低对美出口的依赖,同时增加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二是东亚国家的货币升值。对于第一条措施,主要东亚国家对美贸易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主要来源地。但是东亚国家之间出口产品结构趋同,不管是加强区域内进出口贸易还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第二条货币升值的措施,东亚国家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东亚国家的货币确实存在一定的低估现象,因此常常被“指控”为通过操纵汇率向外“倾销”商品,货币升值有助于减轻来自美国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积累了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而且外汇储备大都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作为美元资产的主要持有者,美元贬值将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和美元资产的大幅贬值,汇兑损失难以避免。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东亚国家应对全球失衡的必然选择。一是东亚国家在应对全球经济失衡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驱动点,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二是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是提高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中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三、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东亚应对全球失衡的必然选择
  
  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一体化取得了空前的,但是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东亚各国和地区而言,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当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发展方向,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使得这一需求更迫切地提到东亚地区决策当局的议程上。
  
  (一)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形成在全球经济协商中的一致声音
  国际组织和各国当局对于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实际上都有共识。一般认为美国应该调整财政政策和促进私人储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应该使本国货币升值并刺激国内需求等等。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政策建议都未见被各国和地区采纳。各国当局都一味强调其他国家和地区应采取行动,而不是从自身寻找答案。美国强调削减本国财政赤字对于调整全球经济失衡作用有限,主要措施应在于亚洲国家采取货币升值行动。亚洲国家则认为本国汇率调整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作用是很微弱的。欧洲国家甚至认为欧洲与全球经济失衡并不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要应对美国施加的压力,最有效的途径是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抗衡美国的实力。
  不管美、欧、亚三极之间如何博弈,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有赖于三方的协调合作。三方之间的“不作为”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严重后果,而三方之间的“不协调行动”也有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失衡的难以为续。例如,如果在其他国家没有采取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的情况下,美国居民消费或财政支出锐减将引致全球需求的下降,对美国的主要进口国带来影响。同样地,外国中央银行对美元资产需求下降将导致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上升,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全球经济主要国家的协调行动是失衡调整的必然要求。显然,东亚区域间的协调合作有助于提高这一调节机制的效率。
  
  (二)加强区域货币合作
  东亚国家货币同样面临升值压力和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两难境地,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有助于减轻这种情况。区域货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要重新审视及改善地区内现行的汇率制度,加强政策对话与相互监督,促进地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汇率政策协调。
  一是加强汇率调整上的合作和协调,建立东亚区域联动汇率机制。除日本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在货币升值问题上,先升值的国家将失去其在第三方市场的市场份额,没有跟进的国家将从其他国家的升值行动中获得好处,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会有动力先将本国货币升值,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式的结局。因此东亚国家和地区需要在对美元汇率调整的问题上进行政策协调和合作,采取联合对美元升值的行动来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各国间应加强汇率协调,加强对话,减少汇率的波动,保持地区汇率的稳定。对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活动,稳定的汇率和联动的汇率机制无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投资风险,从而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活动。
  二是推动亚洲统一货币进程。从欧盟发展经验来看,区域统一货币对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金融抗衡外部冲击,特别是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十分重要。在国际货币市场动荡加剧、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以及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的背景下,有必要推动亚洲统一货币进程。从目前亚洲各国现状来看,亚洲统一货币应逐步推进。第一步,尽快推出亚洲货币单位(ACU) ,将亚洲国家的货币浮动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亚洲货币单位可以作为测试成员国货币稳定程度的指标,便于更加准确地估算双边及多边贸易;同时为各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汇率政策调整与合作提供共同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有效降低信息成本。第二步,推进“亚元”进程,维护东亚国家和地区汇率稳定的需要。统一货币有利于降低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同时可以为东亚地区创造出各国发展经济的可用资金。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东亚各国为了防止货币冲击而持续增加外汇储备,而使用共同货币可减少汇率波动产生的冲击,从而使各国可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
  
  (三)进一步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共同促进东亚经济金融发展
  一是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内贸易进一步扩大,降低东亚各国对美贸易的依赖。顺利推进以三个“10+1”为主体的贸易合作,将三个“10+1”统一为一个“10+3”的自由贸易区,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他的东亚经济体吸收进来,建立统一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将有助于东亚国家提高区域内贸易比重,降低对美出口的依赖。
  二是加强合作促进相互投资进一步增长,扩大东亚国家资金投融资渠道。投资合作是经济合作的关键环节。为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应完善投资保障体制、推进东亚区内已有的商品投资保护协定多边化、强化投资合作政策与体制和制度的协调。协调东亚各国经济体与区域内投资相关的财税、金融、外贸、管理和政策制度,以及建立投资出境机构,构建合理的投资合作机构等。
  
  (四)加快亚洲债券市场发展
  早在2003年6月22日,亚洲18国外长发表的关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清迈宣言”就强调,一个高效、有深度和流动性良好的亚洲债券市场是亚洲健全稳定金融体系的基础之一,有助于增强亚洲地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显然,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吸收亚洲各经济体的大量外汇储备,防止大量资金在投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后又回流的不利状况,使用本地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将地区的储蓄保持在该地区使用,可以防范金融危机。同时,通过发展亚洲债券市场鼓励区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区内货币,减少区内大量使用美元的情况,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的经济合作,推动区内对话和合作机制。
  
  []
  [1] 施建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P23-31.
  [2] 孙杰.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6,(1):P68-74.
  [3] IMF,Global Imbalances: A Saving and Investment Perspective, i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ashington DC, sep, 2005.
  [4] Liqun Jin,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Unlocking Asia's Growth Potential Through Stronger Partnerships, 7-8 March 2006. www.IMF.org.
  [5] Obstfeld, M. and K. Rogoff, 2004, The Unsustainable US Current Account Position Revisited, NBER Working Paper No. 10869, Cambridge(Massachuse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