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风险投资有关问题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风险投资;本土风险投资;对策
一、本土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本土风险投资是指风险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内,包括个人、、政府等,由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运作,并投向中国境内的高风险、高成长性的项目,以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变现退出的风险投资。
在中国,风险投资虽然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是仍旧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在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资金来源狭窄
本土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中,大部分由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资金投入组成,各种基金以及机构和个人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因为处在由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本土风险投资主体呈现出单一化特色,资本来源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资金来源单一、数量少、规模偏小、缺乏全社会的参与、民间资本严重不足。中国已有4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拥有100多亿元的投资能力,其中80%以上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民间资本仅占7%。
(二)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担保。从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政策的巨大效能,无论是税收政策的调整,还是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允许养老金进入风投行业,以及对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的调整和完善,都是政府为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而主动做出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措施成了推动美国风险投资飞速发展的助推器。
我国本土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相对滞后,加之多数风投机构由政府成立或控股,在政策上不明确,操作上不透明,导致出现了不少的违规事例,严重影响了本土风投的发展。
(三)退出机制不完善
缺乏适应风险投资的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体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又存在一些不利于风险投资退出的条款,例如《公司法》要求公司上市要在股本规模、股东人数、知识产权入股比例、企业成立年限与盈利年限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这增加了风险企业上市的难度,客观上不利于风险资本通过上市方式退出。 缺乏退出所需的合理的市场制度安排 。主板市场门槛过高,难以形成为风险资本主要的退出渠道。由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公司普遍规模较小,考虑到短期资金回报的压力和分散化持有降低风险的要求,不太可能将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投入一个风险企业,一般风险企业将很难仅靠风险投资达到主板上市的要求。
缺乏有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缺乏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特殊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中介机构鱼目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服务质量不尽人意。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淡薄,这就加大了退出过程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效率,也增加了退出过程的潜在道德风险。
二、案例对比分析
(一)大鹏证券投资奥沃国际公司
1995年,大鹏证券决定投资1 000万元帮助奥沃国际公司联手开发“伽玛刀”。但遗憾的是,该项目并不顺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经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时,该项目有着突出的优势:技术的领先性;具有一流的研发能力;产品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及垄断性等等。该项目拥有技术上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问题出在了政策扶持不到位、资本市场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市场调研,没有摸清真实的市场需求,低估了替代产品的顽强抵抗,以及未能及时输入管理和监督机制,合理进行公司结构治理,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讲,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困难,是长期制约该项目发展的重要障碍。
从大鹏证券来讲,作为风险投资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仅投资一个项目,没有发挥组合投资的效力。由于资金不足,本土风险投资只能投资有限的项目,容易形成“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局面。
2.单独投资,没有进行联合投资。联合投资是分散风险的重要策略,但本土风险投资从传统投资观点出发,很少与同行合作,彼此之间的沟通也很少。
3.没有预见到投资的长期性和分阶段性。一个项目从初创到成功,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而分阶段投资是降低风险,减少可能的损失的重要策略。
4.过分看重技术,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仅仅是从总体上进行了分析,低估了替代品的顽强抵抗。
5.政策扶持不足,而自身也没有利用本身的优势,为项目引进更多的资金。
6.没有进行跟进管理,缺乏激励机制,降低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二)IDGVC投资汉庭
2007年7月9日,由连续创业者季琦创立的汉庭酒店连锁对外宣布,获得鼎晖、成为、北极光、IDGVC和保银资本5家投资机构共8 500万美元的融资。
在季琦创建的三个公司,从携程到如家,再到汉庭,老牌风险投资IDGVC是唯一的重合者。十多年来,IDGVC在华投资的150多个项目大部分是相当顺利的,大约有一半的项目成功,只有12%的项目失败,取得了丰厚的回报,特别是与季琦的三次合作具有代表意义,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前两个项目都是以IPO实现退出,说明项目是相当成功的,其创业团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而汉庭之所以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除了稳定高效的创业团队外,最关键的还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汉庭定位的有限商务酒店发展空间非常大,当前该行业每年平均成长速度超过了60%~70%,而且未来还会继续保持这样一个高速增长。此类高成长性,而风险性又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项目,受到风险投资的追捧。
从IDGVC等风险投资来看,该案例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合投资,扩大资金来源,减少风险。多一些投资者,可以从更多方面来考察被投资项目,也多了一些退出渠道的选择。
2.组合投资,减少单个项目的风险,提高整个基金的投资效率。
3.分阶段投资,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注重对项目的跟踪管理,理性抉择。
4.参与管理,少走弯路,注重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迎合市场需求。
5.紧跟政策,与所在国政府密切沟通,实现双赢。
三、本土风险投资的发展对策
(一)拓宽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
1. 积极发挥政府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政府可以多渠道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从财政收入中,可以拿出一定比例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扶持科技研发项目,在高科技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基金,吸收民间资本,专门扶持园区内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允许养老基金适度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2. 鼓励产业资本积极参与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资本主要是非金融部门的企业资本,能够成为风险资本来源的主要是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些大型企业为了保持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方面会增加公司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可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寻求适合本企业的高科技公司。近年来,本土一批以“主业+基金”为核心特征的新控股架构公司的集体出现,就体现了这一趋势。
3. 积极引入外资风险投资。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风险投资、加强与内资风险投资的合作。在创业投资起步虽晚但速度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如以色列、新加坡和印度等,都得益于有效地引进了境外投资,因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对我国来说,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既缺乏资金,又缺乏经验,引进外资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完善风险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保障知识产权给自主创新带来的垄断利润。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体系,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上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不断地与国际接轨。
2. 适当放宽法规限制,出台规范性法规。现行的制度对机构的资金用途做了一些限制,使我国银行、保险、社会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很难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因此,应积极修订现有法律,使其适应国际化原则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需要。尽快出台规范风险投资行为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投资基金法》和《风险投资法》。
3.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引导国内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激励政策采取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的方式,对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机构和出资人也提供税收减免或抵扣等优惠政策。
2007年《公司法》的修订,引入了有限合伙制,彻底解决了双重征税的问题,国家应当鼓励风险投资由公司制转变为有限合伙制,并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三)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风险投资追求超额的股权投资收益,这种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动机客观上要求建立顺畅的资本退出机制。
目前风险投资的资本退出有IPO、并购和破产清算、股权转让和回购等几种方式。从投资回报率来看,IPO是最佳的退出方式,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主要支持高科技企业IPO的二板市场,这使本土风险投资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大打折扣。
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在我国还未形成,成为阻碍本土风险投资发展的一大瓶颈,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分配更多的股票上市额度给具有规模优势和高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放宽高科技企业上市条件;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尽快建立二板市场。
(四)完善中介机构的作用
投资银行、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项目评估机构和投资顾问机构等是构成风险投资运作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风险投资家获取企业的有关信息、筛选项目、确定与企业的投资关系等方面,这些中介机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中介结构在项目评估、投融资中介等方面的服务同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建设,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管理经验和专业化运作模式,鼓励国外著名中介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引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
[1] 韦黎兵.资本管制制约高科技发展[N].南方周末,2008-4-3(16).
[2] 《周刊》评论员.我们需要本土的风险投资[J].中国经济周刊,2007,(35).
[3] 安实,王健,赵泽斌.风险投资理论与方法[M].北京:出版社,2005.
[4] 郑君君.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孙瑞华.“新控股”崛起[J].新经济导刊,2007,(10).
[6] 郑克岭,张宇明.风险投资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探析[J].学术交流,2007,(9).
[7] 郭军.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7.
上一篇:经济学视角下的助学贷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