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奥肯定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探讨
内容摘要:奥肯定律力图揭示周期波动中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然而在我国却不适用。本文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奥肯定律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完善的市场机制
奥肯定律的提出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即一国的所有生产能力得到完全释放所达到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
例如,美国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4.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5.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10.3%(5.8%+4.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9.7%。与预测的失业率10.3%相当接近。但是,当人们用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发现该定律在我国并不适用。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奥肯定律并未透彻的理解,忽略了它适用的条件。本文将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讨论来探讨它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奥肯定律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奥肯定律中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失业率;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率。
(一)从失业率来看奥肯定律的应用
从失业率来看,奥肯定律研究的是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的失业率。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起因来看,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构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由于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失业率,另外,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微小的周期性失业因素所能反映出的促进经济增长效果,在统计上并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首先,我国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开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失业率出现了实质性的升高并且表现出随时间的波动性,我国失业率升高的最初起因,虽然有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作用,但是,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与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截然不同的因素,即由于旨在“减员增效”的劳动制度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失业之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冗员问题,据当时的调查,冗员率一般在1/3到2/5之间。而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国家,在企业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出雇用和解雇决定的条件下,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如果说,在没有普遍的冗员现象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以劳动力需求减少为结果的失业率提高,通常会伴随着减少劳动使用的其他变化的话,从严重的冗员现象出发的失业率提高,反而会提高留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仅如此,如果减员增效的改革的确奏效的话,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而这些因素都产生与高失业率减少劳动投入相反的效果。这样一来,单一且间接的失业率提高这个因素,就不能明显地被转化为产出增长率的降低。
诚然,在改革期间造成我国失业率上升的因素中,也存在着宏观经济周期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刚刚从短缺经济进入到结构性过剩阶段,国内需求的制约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从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也是失业率提高的诱因。但是,作为一段时期持续发生的现象,我国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由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健全造成的长期自然失业现象,同时在这一时期失业率上升的因素中,自然失业率的贡献也很突出。因此,在我国,“奥肯定律”的作用受到限制,即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我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形式,下岗工人转换成失业工人,使失业率增加但劳动力就业状况可能并未糟糕。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数字只是登记失业率,而这个指标与市场经济国家使用的失业率反映了不尽相同的内容,因而许多经验研究的结论并不可靠(如姜巍等,2005)。在我国,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常常不能确切地反映就业形势的好坏。
例如,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最严重的1998~2000年期间,这个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而当就业形势开始好转时,这个指标却大幅度提高了,从2001年3.6%,2002年4%,到2003年的4.3%和2004年的4.2%。原因是,凡是具有下岗身份即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的,不管是否有工作,都不再进行失业登记。这样,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那些下岗后没有工作的人,因而低估了失业率;随着从下岗向公开失业的并轨,下岗人数减少而登记失业增加,而这个增加可能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糟。
同时,我国的失业率统计还面临以下问题:失业统计反映不全面,不涉及人口。农村人口中隐性或半公开失业在全国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从大量流入城市的“民工潮”中可见一斑,然而却没有列入统计中。失业年龄上限为男50岁、女45岁,比实际退休年龄小10岁。这使得失业率统计值与实际值存在很大偏差。我国失业人数以年末最后一天的人数,是时点指针。而在理论上,应该以一段时间内的失业人数统计,即采用时期指针。国际通用的失业率为月度统计值,而我国采用的是年度统计值。国际上通用调查失业率,而我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
(二)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奥肯定律的应用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奥肯定律是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按照相对稳定的生产要素稀缺性,根据价格信号制定投资策略,汇合成宏观经济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可见,“奥肯定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通常是以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因此,从理论上讨论和经验上验证“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应该从我国市场发育水平,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的程度出发,着眼于考察上述条件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 即企业是否按照相对稳定的生产要素稀缺性,而从相对价格信号进行投资,汇合成宏观经济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刚刚进行机构改组,站在一个起步的位置上,作为市场经济的新的参与者,我国的市场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并且,我国的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市场运作不完全是由“看不见的手”控制,也不完全是以价格机制为导向的。
奥肯定律对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反过来,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着奥肯模型。不管政策的效力是否足以强到改变模型中的相关关系,宏观经济政策都会对之产生一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了公平,也阻碍了价格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奥肯定律反映经济增长率变化与失业率变化的应用局限
进一步说,“奥肯定律”仅仅反映在经济增长率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一种相关关系,而在经验检验时,通常并不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率变化或失业率变化的其他因素。因此,对于这一经验关系的表述通常有两种方式:表达失业率变动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即 UcYΔ×-=ΔαYΔ;表达产出增长率对失业率变化的影响,即YcUΔ×-=Δβαβ。其中,Y为产出增长率的变动,Δ为失业率的变动,c是常数项,U为经验系数。在奥肯的最初研究中,这个定律揭示了失业率下降与经济增长率提高之间的关系,而更准确地说,是指实际失业率偏离失业率的百分点所引起的实际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的偏离百分点(Okun,1962)。
实际上,在经济增长率之外,还有至少同等重要的因素影响失业率的变化或就业效果。例如,在自然失业率构成了整个失业率2/3以上的情况下,与造成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有关的劳动力市场功能,以及政府和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服务的能力,对于治理失业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下,用我国的经验数据去验证奥肯定律就会发生偏离甚至违背。
同时,经济增长本身既可以是就业友好型的,也可能是排斥就业型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增长,而这种类型的增长并不能同步地带动就业的扩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将其作为政府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的一项措施。
但是,在这个时期有三个因素不利于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的扩大。决策者和许多学者都主张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认为实行静态比较优势战略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阻碍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郭克莎,2004);由于储蓄增加与贷款意愿不足的矛盾,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周期性宏观经济现象演化成持续地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信号,从而资本作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成为政府推行重化战略载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容易获得贷款,融资成本降低,而更反映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正好相反。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投资方向不利于那些吸收较多就业的产业,造成就业促进效果不明显的经济增长。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出现了工业增长中技术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趋势。
就目前来看,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很多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很大程度上缩短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带来了机械化代替人性化的趋势。先进技术及设备以更高的效率代替了很多人们能够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有一部分人“被迫下岗”,失业率增加,就会出现经济增长率提高,反而带来高失业率的现象。
结论
几乎每一个经济学中定律的成立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奥肯定律就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并且不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率变化或失业率变化的其他因素时成立的。然而在我国,从现在的国情和市场环境来看,还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不能盲目地用此定律预测我国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1.李琦.GDP增长同时就业弹性下降[J/OL].北京商报.http://www.bjbusiness.com.cn/20040430/2004.4.30:(2006.04.01)
2.蒲艳萍.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有效就业分析与协整检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版),2006(1)
3.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2004(22)[R/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4.邹薇等.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世界经济,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