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越,越重要。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增加。但是,对于培养会计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要及时更新会计教学理念,改革会计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会计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课程设置;实践
宿迁学院于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八所高校援建,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自从建院后,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照搬联建高校来实施教学。但是,毕竟宿迁学院招收的是本三批次的学生,与联建高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2008年3月26日在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确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举办精英教育的大学输送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这决定了我院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与联建学校必然有所区别。如果我们还是沿用联建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必然不符合学院定位和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对于我们经济贸易系(由南京财经大学援建)的会计学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关系到会计人才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
一、目前我系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7月开始,我们就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100多个企事业单位,通过调查的资料表明,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不紧密
目前社会招聘的专业,应聘数量中会计专业排前位,但招聘却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人才供需双方出现某种不平衡状况。因为各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或者三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对一个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按照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毕业后实际应用不上,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二)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会计专业人才是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能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系的会计技能训练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不相适应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有理论,没有实践等于没学。往往毕业的学生虽然在校成绩很高,但是到单位接触实际的业务后不知从何下手。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由于宿迁学院经贸系是南京财经大学援建的,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上都照搬南财的模式,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的研究。因此,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势必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不符合岗位要求。
(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导致有些课程不能正常开课
宿迁学院建立时间不是太长,师资队伍建设速度仍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导致我系会计专业课程只能按照现有的师资力量开设。
(三)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四)课程的设置没有和会计职业界沟通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培养会计人才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学校是为企业与政府、工商、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培养人才。人家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学校应该培养符合需要的人才。目前设置的课程体系都是照搬本科教育文件相关规定,没有取得会计职业界的认可。从前面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分析来看,课程设置应以强化应用为主,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都应该是得到企业的认可,是企业认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或者“需要”的课程。
(一)课程的结构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并充分考虑援建学校的特点,提出了“2+2”的培养模式。即大学的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在前两年学习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任选专业。选修课可以针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在“2+2”模式下,根据对我系会计专业毕业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江苏宿迁学院经贸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在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基础上,搭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如表1。通识教育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科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按照突出专业内核、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的原则构建专业主干课程,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构建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让学生具有专业特长。
(二)课程设置与安排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由公共必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在“2+2”模式下,前两年公共基础课程完全打通,各专业一致,实施“宽口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公共必修模块课程群包括思想理论课,身体素质类课程(、军事理论与军训),能力与素质类课程(大学、大学数学、机、大学语文等),共53.5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基本打通。包括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原理、经济法、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共44学分。
3、专业课平台。本着“削枝强干”的原则,在整合、精简上加大调整力度,进行课程体系重组。在经过前两年的打通教育,第三年开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及方向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江苏宿迁学院经贸系会计专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会计学和注册会计师(CPA)两个方向,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组成两个专门化的课程模块,既使学生通过教学,达到原单一专业的学科水平和基本规格,起到“专”的作用,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4、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各类实验、实训、上机、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技能训练、毕业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0%,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总周数不少于20周。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体系
1、实现教师和学生真正的互动教学。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仍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虽然偶尔也有一些师生双边交流,但很不到位。面对这种枯燥、沉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因学习能力差而学不进、或因学习积极性低而不愿学,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倍感学习困难,从而对会计学习产生畏惧、厌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教学,理应包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既动手又动脑,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间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了会计知识。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大力度培养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为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到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并有计划地抽调专业教师采取挂职、顶岗、培训、调查等方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此外,积极引进有实践技能的优秀财会人才。构成既有讲师又有会计师、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双师型”教师队伍。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会计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岗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加大实验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校内开设会计实验课,校外建立会计实习基地,内外结合,相互补充,为应用能力培养搭建平台。目前在校内开设的实验课有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实验和实习学时在50-6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5-30%。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动手能力,熟悉了企业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了能力基础。
总之,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体现宿迁学院的定位和社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
1、吴运霞.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教育,2006(2).
2、杨丽霞,石道金,冯迎春.浅论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林业教育,2004(6).
3、胡波,李宏伟,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