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行政区经济”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熊曦 吴冬霞 曹姣 时间:2010-06-25

  摘 要:行政区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行政区经济的形成使竞争中渗透了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行政区经济;博弈;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区域协调发展
 
  Abstract:Administrative area economy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at special period of China. The initi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rea economy makes enterprise competition have strong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s,makes production factors not freely flow,make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areas have hidden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s obvious border economy between administrative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regional resources share mechanism to make each administrative area obtain benefit so that different regions ca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n be attained.

  Key words:administrative area economy;game theory;regional resources share mechanism;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区域一体化、圈层化特征日趋明显,跨省市经济圈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的空间组织类型。但在当前我国行政区经济运行中,跨省市经济圈经济运行并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经济,仍然属于各城市行政区划范围的行政区经济,已成为制约跨省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处理好行政区经济发展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行政区经济”本质及特征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特殊时期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华东师大刘君德教授通过分析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提出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属于“行政区经济”的论点。
  1.“行政区经济”概念和本质
  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间应该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呈现一体化发展格局。然而事实上,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因行政区划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所以从本质上来看,行政区经济表现为区域间市场的流通、 体制、技术等的障碍,区域经济往往呈现以区域为边界的割据状态,突出表现为区域间的不良竞争。从竞争原理上看,区域竞争就是通过自身努力来达到对有限资源的占取。在我国,由于特定的和体制背景,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并且,在地方政府强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动下,政府对经济的不合理干预行为十分严重,使区域经济行为带有强烈的政府行为色彩。这种政府行为就往往容易演变为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表现出一种与区域协调发展相悖的运行态势。
  2.“行政区经济”的特征
  行政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经济活动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地方利益倾向;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生产要素跨区域(行政区域)流动受到人为的限制与阻隔,经济运行秩序比较紊乱。
  (1)企业竞争中渗透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生产领域中引入了企业的竞争机制,企业开始向独立的利益主体转变。然而在我国,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企关系尚未真正分离,企业并非是独立的经营者,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直接干涉来影响企业竞争,致使企业竞争实际上成为一种地方政府的横向竞争。在政府纵向的行政隶属关系中,每一个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府相关政策或规定的同时,从自身利益出发,努力创造自己更大的发展余地,追求自身发展目标,而通常的做法是行政直接干预企业的发展,竞相发展税高利大的产业,且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这种政府干预的结果就是在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中,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布局的发展态势,破坏了企业竞争的公平性,严重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生产要素跨行政区流动不畅。各种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和重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在行政区经济运行状态下,纵向联系相对密切,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在行政区之间的纵向流动;而行政区之间横向经济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限制着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要素横向流动不甚畅通。
  (3)行政区域间竞争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行政区域间的竞争不像企业竞争那样直接表现为对市场和顾客的争夺,而是存在一定的隐性特征。这是因为区域和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不同,竞争规则也不一样。企业竞争有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情况;一般地,区域竞争不存在垄断。企业竞争的规则允许企业相互之间的攻击,采用价格方式或技术封锁,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区域间的竞争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通常不存在某个城市退出市场而消亡的情况。
  (4)行政区边界经济明显。一方面,按照空间相互作用原理,边界地区处于区域中心有效辐射的边缘地带,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衰竭带;另一方面,区域间为了资源(如大型的资源地带)的归属常常导致一些不良竞争,致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双方都得不到利益,使其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同时,边界矛盾和摩擦较为突出,使行政边界地区成为行政区经济的“重灾区”。
  
  二、“行政区经济”竞合行为的博弈分析
  
  行政区经济的产生从本质上来看可以归结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行政行为,而这其中的行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来分析。
  1.从博弈论角度看行政区之间的竞合行为
  假设行政区域间经济关系是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此只考察大区域内两个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利用一个两人博弈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见图1)。
  

  假定每个区域均具有“人”的特性,均希望在区际经济交往中扩张其区域利益,强化竞争优势。每个区域都明确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两区域进行合作,如建立某种产品的市场分割协定,则可谋求共同成长和;如果一个区域采取合作策略,而另一个区域采取不合作策略,则非合作方将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两区域均不合作,竞争极易导致两败俱伤,造成双方均无收益乃至负收益。我们以无得益的情况进行分析,设一方所得等于另一方所失,并将得益以2表示,无得益以0表示,得益损失以-2表示。
  显然,对两区域来说,双方的最佳结果是区域合作。然而,在两区域现实的经济往来过程中,对每一区域都有利的却是采取不合作的策略,这恰恰是行政区经济产生的原因。当一个区域采取竞争对策时,无论另一区域采取何种策略,其得益均不会低于另一个区域之得益。因此,以完全理性为前提的区域经济关系按市场法则所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0,0)。它同时也说明,在区域经济关系中,使双方均能受益的是区域合作关系,即我们所说的区域协调发展,而这一协调发展的策略需要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介入。
  2.“行政区经济” 竞合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区域合作中,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行为主体利益导向的多重化,区域合作的目标是区域的共同利益、区域本位利益等多种利益关系的函数。这些利益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单一利益目标主体的独立性,乃至多重利益目标的对抗性。行政区之间的博弈到底是走向合作还是竞争,主要取决于合作能否创造额外价值。预期创造的价值越高,不同的参与者就越能选择合作,而不是竞争。如果预期创造的价值不多,不同参与者就会考虑竞争策略,哪怕形成报复性的恶性循环也在所不惜。
  
  三、构建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
  
  有必要建立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使各行政区域均能获利,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合作,达到区域协调发展。
  共享是人类的理想,但资源共享不会自动实现。人们的常识表明:一个合理的共享体系,不能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要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
  从经济学看,地区性资源共享是对区域公用性资源与独有性资源的经济效率的选择的问题,即资源如何分配,又如何利用,使得双方都能受益。借用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区域认为排他性地使用资源比共享资源获益更大时,那么该区域可能寻求资源使用的独有权,否则需要寻求有效的共享途径。可见,是否与地区内其他区域共享资源的决策依赖于放弃独有资源的预期利益是否大于成本。因此,如果区域性资源共享能够使双方付出的共享成本和损失小于共享后所得到的利益,那么两区域就能够合作,原来的资源独有方将因共享而有利可图,而资源共享的另一区域也会从共享中得到收益的增加,区域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资源的存在就是为了利用,与其固守资源又不能有效开发而让其失去价值,不如把它共享出来产生更大的效益。只有让资源走向共享,其作为财产的资源产权才能转变成财富。由此可见,当区域之间存在竞争时,区域之间的协作关系会使得各区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所有参与区域资源共享的区域都能够获得收益,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和共享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1.构筑区域协作网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组织区域经济运行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行政区管辖范围,而应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的经济联系空间范围内,按经济区合理组织区域经济运行,大力培育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区经济,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构筑区域协作网,共同拓展资本市场,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相邻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区域外围区域扩展,实现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互补性调整,盘活各经济行业存量资本,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区域竞争力;三是推动区域间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中心的形成;四是共同协作治理环境,对流域和区域环境项目共同投资或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改善区域各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五是推动城市人才、信息交流,特别是区域内和相邻区域人才、信息交流,实现城市间人才、信息等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2.优化区域整合模式
  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要求有合适的区域整合模式。要选择合适的整合指标,使其能够很好地反映地区的经济社会整合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应该因行业、地区资源的不同进行整合,关键是找到资源共享的核心模块,分析哪些资源可共用、哪些资源可以从内部扩展到外部、哪些资源需要重建,明确所共享的资源是否可以通过交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在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提高区域与区域间的整体竞争力。
  3.构建区域资源整合的文化底蕴
  区域的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十分广泛,包括土地、资本、人才、、科技、产业、市场、生态环境、区域形象、管理制度等。其中绝大部分资源(行政区之间)是稀缺的,而且某个区域在某方面资源的增加是以其他区域的减少为条件的。区域对资源的竞争实质上是对生产要素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其他稀缺资源的竞争,而竞争的过程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培育有特色的地区文化,以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来联系行政区之间的往来与合作,从而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冯云廷.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满湘,刘君德,张玉枝.论我国城市边缘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整合[J].经济地理,2000(2).
  [4]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3.
  [5] 吴锐,熊曦.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的信息化战略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33-135.
  [6] 柳思维,李陈华.第五届东北亚经济与管理合作观点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