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否扩大收入的不平等
[摘要]本文回顾了在全球化背景下,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演变,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家国内收入不平等以及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认为经济全 球化并非是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收入不平等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国内收入不平等
经济全球化在进一步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升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全球收入分配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全球收入不平等,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较长的视角内考察,剖析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构成,考察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得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造成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原因的结论,并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状况给出政策建议。
一、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收入不平等可以分解为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和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分析对象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而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分析对象是作为世界公民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某一具体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较为简单,通常采用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做为衡量指标。而为了比较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就必须用统一的统计和换算方法使各国不同经济增长、家庭消费及价格水平等等数据具备可以相互比较的基础。
关于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全球收入不平等,一方面,以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son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又是引起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主要原因。林德特和威廉姆森(Lindert&Willianmson,200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考察,得出相似结论,认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全球收入不平等持续加大。发达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状况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状况恶化,而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绝大部分原因是源于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的增大。韦德(Wade,2001)比较了8种不同的测算指标,除了用购买力平价调整收入,并用人口加权计算的全球基尼系数表示的全球收入不平等没有多少变化外,其余7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事实。
另一方面, 运用人口加权人均收入的方法通常会得出经济全球化会缩小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结论。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主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平均收入相对于OECD发达国家大幅增加。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Xavier-Sala-i-Martin 分别用人均收入的对数和人口加权的人均收入的对数两种方式,比较了125个国家在1970年到1998年期间国家间收入的不平等现象。用第一种方法,他们发现国家间的收入不平等增大了,而使用第二种方式,结果刚好相反。同时他们还认为全球收入不平等可以用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而不是国内收入不平等来解释。因为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增长不能抵消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减小,所以总的效应是全球收入不平等减小了。多勒和凯瑞(Dollar &Kraay,2001)发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在1975至1995年期间以人口加权的平均收入不平等显著变小,如果不把中国包括在内,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收入不平等是提高的;如果包括中国,则全球收入不平等有所降低。同时他们还发现世界各国国内的收入不平等都增加了,但增加的程度不足以抵消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的减小。
从经验事实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之间不存在很确定的关系,总体看来,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既有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事实,也有缩小收入不平等的事实,且其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能否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关键在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口加权人均收入考察国家间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方法有其价值,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时间范围相对较窄,数据相对缺乏,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则要长得多,因此很难用这种方法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视野内研究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其次,计算人口加权人均收入一个重要的隐含前提是一个国家内部所有居民都有相同的收入,而在现实中这一前提很难成立。第三,由于世界上一些最贫困的国家几乎不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如果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很难得出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减小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支持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收入不平等扩大的观点,试图探究全球收入不平等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如何演变。
二、经济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
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
Bourguignon &Christian Morrisson(1999)利用人口、人均实际GDP等数据,以Theil指数作为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分别构建了Theil指数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国内收入不平等以及全球收入不平等在1820~1992年间的演变关系。
在此期间,世界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次世界大战及其期间的年代;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末期。其中第一和第三个时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后半期被视为全球化的两次高潮。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全球收入不平等从1820年开始迅速扩大,期间虽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第二,在这个时期内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完全是由国家间收入不平等扩大推动的,因为国内收入不平等在同期要么变化很小,要么是下降的。第三,全球收入不平等在1914~1950年期间的相对稳定完全是由于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继续快速增长,抵消了国内收入不平等在这段时间里约35%的下降。第四,在1820年,国内收入不平等因素在世界收入不平等中占据主导作用,但它的相对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就已经成为了解释世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表1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19世纪2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在1820~1914年间,世界商品和要素市场迎来了第一个全球化的高潮,与随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现的反全球化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19世纪,农业仍然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也仍然为资源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所主导,所以可以用w/r(非技术熟练的城市劳动力工资和可耕土地报酬的比率)作为19世纪后期的相对要素价格,国际贸易主要来自于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根据H-O理论,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土地丰裕的新兴国家,原来较高的w/r应该降低;而在土地稀缺的欧洲国家,原来较低的w/r应该升高。所以较低的欧洲国家工人工资应该赶上新兴国家工人工资,而较低的新兴国家的土地价格也应该赶上较高的欧洲国家土地价格。在1870~1910年间,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实际土地价格分别上涨了250%和400%,而主要欧洲国家的土地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工人工资在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有和土地价格相反的变动,这些事实完全符合H-O理论的预期。参与了19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根据土地和劳动力的丰裕程度,w/r变化也和H-O理论保持一致。
要素价格的变化使得欧洲国家的国内收入不平等更加均衡,而使得新兴国家国内的收入不平等扩大,如果在新兴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较为集中,那么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程度将愈加严重。同时,由于流入新兴国家的移民大多是非
技术熟练工人,新兴国家内的非熟练工人工资将继续降低,加剧收入不平等,欧洲国家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经济全球化对OECD国家国内收入的影响也符合H-O理论。需要注意到是,图1中国内收入不平等在19世纪并没有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欧洲国家和新兴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相反的变化趋势相互抵消造成的,不能简单得出全球化对国内收入不平等没有影响的结论。反常的例子出现在亚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也许是由于人口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收入不平等在亚洲这些土地稀缺和土地丰裕国家都扩大了。
(二)两次世界大战及其期间的年代
1914~1950年间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期,在此期间,尽管在交通运输方面仍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人口也在增长,然而各国政府重新设立了贸易和要素市场的壁垒。因而世界性的技术进步可能减缓,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投资的减少阻碍了最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1914~1950年间全球化进程的倒退主要是由各国纷纷采取的反全球化政策引起的。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在这一时期内加速扩大,其原因能在多大程度上归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反全球化政策或是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阻碍贸易和资本流动,无疑加剧了国家间收入不平等。国内收入不平等在这一时期内大幅下降,而且国内收入不平等即使到20世纪末期仍未恢复到下降前的水平,仅仅用反全球化政策很难解释。如果封闭的贸易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1950年后的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国越来越趋于开放的贸易政策则足以使得国内收入不平等超出1950年的水平。所以真正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末期
19世纪末期,国际贸易主要是农业和产品的交换,国际贸易主要来自于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土地和劳动力,H-O模型很好地契合了19世纪末期的情况。而在20世纪中后期,两种生产要素变成了技术熟练和非技术熟练工人,国际贸易主要来自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自由化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工业国家,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进而加入世界市场后,对其贸易条件改善的效果要大于已经是世界市场一部分的发达国家,而且贸易条件改善越大,人均GDP的增长就越多。尽管仍有争论,但大量证据显示一国的贸易开放能够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增长,即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新兴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是极大地缩小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但是,必须强调,这种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缩小只存在于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对于那些隔离于经济全球化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它们的收入差距与发达国家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根据H-O理论,国家贸易将扩大发达国家技术熟练和非技术熟练劳动力的收入不平等,以及降低不发达国家的两种类别劳动力收入不平等。在实证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关系的大量集中于几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韩国、新加坡和等几个东亚国家和地区。从表面上看,拉美国家和东亚地区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并不一致。当拉丁美洲国家于1970年代末期开始其改革进程后,工人工资差距逐渐扩大。最为明显的“违反”H-O定理的例子出现在墨西哥1985~1990年间的经济改革。墨西哥的改革在时间上恰恰和中国与其他新兴亚洲国家大规模进入世界出口市场巧合。墨西哥在所有出口领域都面临着来自这些国家非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激烈竞争,墨西哥的出口产品相对于这些国家属于技术密集型,此外,墨西哥的蓝领工人工资已经高于许多东亚国家,墨西哥在当时的世界主要出口市场中属于高工资国家,因此,和新兴亚洲国家相比,在H-O理论的经典框架内,墨西哥相当于“发达国家”,所以墨西哥在改革期间国内工人工资差距的扩大实际上仍然符合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预期。同样的理由可以解释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1960和1970年代早期工人工资差距缩小的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在那个时期面对来自其他更低收入国家的竞争,比拉丁美洲国家十余年后开放时轻微得多。因此,在实质上,经济全球化和收入不平等重点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内收入不平等改变,基本能够符合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预期,但由于无论它们的人口还是经济规模,在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中都只占有较小的份额,因而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收入不平等的总体趋势产生较大影响。和上述国家和地区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些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在经济开放之后国内收入不平等都扩大了。而这些大国的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主宰着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全球趋势。这些发展中大国国内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经济全球化,主要在于国家的不同部分没有同等程度的参与贸易和外资开放。换言之,收入不平等出现在参与贸易开放和被排除在对外开放之外的人群和地区之间。
与此同时,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OECD 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在1980和1990年代早期都在扩大。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美国国内收入不平等变大呢,最被认同的一个原因是,随着移民政策的放宽,美国接收了大量的非技术熟练工人移民。而且来自非技术密集型进口商品的竞争也加剧了移民所带来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劳动力技能的下降、工会的逐渐弱势以及偏向于技术熟练工人的技术革新等因素,削减了对非技术熟练工人的需求。然而,究竟是对外贸易还是技术效应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是对外贸易引起了技术改变还是恰恰相反等诸多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世界收入不平等从1820年起就开始上升。这种持续扩大的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而非国内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然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并不是由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全球化实际上起到了促进各国收入趋同的作用。那么表现出来的全球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必然要用全球化以外的因素解释,主要原因有,第一,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并不是决定一国国民收入高低变化的唯一因素,其他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如国民受程度、私有产权制度是否确立以及政府管理经济的质量,都会改变各国收入的变化;第二,上面“全球化实际起到了促进各国收入趋同的作用”这一结论的得出,只适用于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家的收入越来越落后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
至于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全球化的影响根据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情况较为符合H-O理论的预期,经济全球化扩大了美国等新兴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却降低了和新兴国家开展贸易和输出移民的欧洲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已经从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之间转移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H-O模型能够较好解释发达国家国内收入不平等的变动趋势,经济全球化再次扩大了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证经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化的东亚和拉美这些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国家的内部收入不平等变化和理论预测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中国、印度等规模较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却逐渐扩大,但是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表现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区和行业与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地区和行业之间,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没有参与经济全球化两部分的整体之间,而在两部分的各自内部,并没有显现出收入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绩效。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收入不平等迅速缩小。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世界收入分配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降低了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凸现。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和行业参与全球化程度不同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高和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同时鼓励劳动力流动,提供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培训,使更多的地区和劳动力参与对外开放,共享开放的成果。
[文献]
[1] Bourguignon, Francois,and Christian,Morrisson,2002,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mong World Citizens: 1820-1990,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727-744.
[2] Lindert, Peter H., and Jeffrey,Williamson, 2001, Dose Globalization Make the World more Unequal? NBER Working Paper.
[3]Wade, R. 2001, The Rising Inequality of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34:127-130.
[4] Sala-i-Martin, Xavier, 2002,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Income,NBER Working Paper.
[5] Dollar, David, and Aart, Kraay, 2001, Trade, Growth, and Poverty,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6]Boltho,Andrea, and Gianni, Toniolo,1999,The Assessment: The Twentieth Century-Achievements, Failures, Lessons,[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