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
摘 要:资源型产业集群顺利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健康、避免早衰的惟一途径。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可以分为渐变式和剧变式两种类型。在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中要重视应用和谐管理理论,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产业转型
Abstract:The only way out for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to steadily develop and avoid juvenile depression i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to innovative industry groups.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classifies into two types,that is,radical type and gradual type.Thu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harmonious administration and to completion of innovative mechanism i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resources industry group;innovative industry group;upgrading of industry;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
一、问题的提出
升级与转型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里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中,许多都集中于关注产业集群对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作用及政府在推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的政策研究,相对而言忽视了对现有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研究。目前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由于缺乏的发展观念指导,忽视升级与转型,对资源开发采取“有水快流”政策,致使资源提前枯竭,从而使得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环境和社会等矛盾聚集爆发,集群转型的成本呈几何基数增加。因此,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理论缘由
产业集群理论滞后于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使得当前资源型产业集群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实践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合理的结构模式制约了“结网”的密度。由于整个产业集群是基于资源(如煤炭)的基础发展起来的,集群必然表现为单一的产业结构,集群内企业间仅存在简单的原材料供应关系,缺乏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多样性的合作与联系,使集群内成员的活动关系松散,不能体现集群所应具有的互补性、网络性的特点。由于资源需求的同质性,集群内主导企业的竞争属于“零和博弈”,很难通过相互合作和协调,达到双赢。第二,单一的生产导向导致了系统功能的畸形。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在资源型产业集群中,由于内在结构的限制和外在政府方面的干预,这类地区的定位和作用已经被无形地限定在资源开发的框架内,从而使系统功能表现出单一的生产导向,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整个地区的整体发展,造成产业结构在区位布局上的不均衡及严重的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和以原煤、焦炭、火电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不仅使山西省面临着因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经济问题,还承担着巨大的环境负担,山西省每年因煤炭生产及与煤相关的能源生产造成的生态和环境损耗均达90多亿元。第三,认知锁定影响了对产业远景的判断力。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资源产业的开发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资源产业的开发和形成,另一方面也导致当地政府和人民产生对中央政策的过度依赖,对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敏感,出现了陷入认知锁定效应(cognitive lock-in),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在渐进变化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判断力。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很容易把当前的经济低迷和长期的产业变化趋势相混淆,把经济发展的模式变化导致的困难误认为是眼前的困难。第四,“父爱”文化削弱了创新的动力。资源型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之中,在政府“父爱主义”的“关怀”下逐渐地丧失了活力和自主性,造成区域文化趋于保守、迟滞,对新事物缺乏敏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父爱”文化集群的发展往往倾向于沿袭过去的行为而抵制新思想,在技术快速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成为集群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无形桎梏。
2.实践缘由
从整体上讲,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集群功能的显现不是更多地体现在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涌现和自组织性提高,而在于产业价值链特别是资源企业上面。同时作为资源型产业集群一种异化的表现形式,我国相当数量的资源型城市面临升级与转型问题,因而在分析我国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现状时,需要从资源型企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以及资源型城市这三个层面来进行。
(1) 资源型企业层面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有资源企业所面临的新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国有资源企业在不能进行资源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就开始向外释放富余劳动力;而当进入萎缩型的资源再生产阶段时,它向外大量释放富余劳动力,使得再就业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第二,资源再生产问题。一是资源浪费甚至破坏问题相当严重。国有资源企业通过无偿或廉价的方式获得资源开发经营权,导致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综合利用的效率较低。二是国有资源产权不清,定价方式不合理。国有资源企业管理不完善,导致国有资源资产大量流失,影响了其再生与补偿。三是国有资源企业改制滞后,这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资源开发利用。第三,生态环境再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企业成本核算中缺少生态环境成本支出;二是外部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方式转变为资源企业内的经济效益;三是有些资源企业特别是采掘型的资源企业大量排放“三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四是资源企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较弱,普遍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经营思想。
(2) 资源型产业集群层面
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由于受传统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基础、政策设计等影响,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集群内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集聚机制。群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使得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缺乏发展后劲。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集群内缺乏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关系网络。人文关系网络的形成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促进专业分工等都有积极作用。由于这种关系网络是建立在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其他地区难以模仿,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当地产业群的根植性。人文关系网络系统的缺乏阻碍着企业之间信息交流与相互学习,进而会制约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集群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这是因为国内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素质较低,科研能力弱;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的分厂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放在母国,从而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效应极为有限。四是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不理想。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制度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多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晰度不高,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政策存在着偏差,重视大企业集团而轻视中小企业集群,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在经济总量上盲目攀比,却不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造成群内企业融资环境差、支撑体系弱、环境污染严重问题。
(3) 资源型城市层面
资源型城市升级与转型是世界性的难题。资源型城市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异化形式,随着集群的发展成熟,、医疗、司法等社会职能分化独立,集群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融合成为资源型城市。从广义的角度看,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研究实际就是资源型城市的升级与转型。
根据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者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严重资源枯竭的威胁。[1]中国有20多座石油城市,其中约有2/?3正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主要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弱小、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和城市功能欠缺。[2]自然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枯竭会导致城市基础的动摇。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升级转型,摆脱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基础的过度依赖。
二、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内涵
所谓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实际就是使集群内的企业从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基于创新的竞争优势过程。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集群动力机制的健全、外部环境的支持。但就其升级与转型的途径而言,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主要包括内生渐变式和外部剧变式两种模式。
1.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
所谓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是指在资源型产业集群衰退期之前集群自身的升级与转型,是集群自诞生起至衰退期之前或衰退期的前阶段,集群在漫长的发展、创新中实施的升级与转型。这种升级与转型的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渐变性。如图1所示,这种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集中于OP之间的区域,进入衰退期后,内生渐变式升级与转型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了。
图1 资源型产业集群转型模式选择集群自身的自组织行为能够导致集群学习和创新能力涌现,促使集群技术极的产生,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提供动力。产业集群自组织行为是指集群对环境进行适应,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选择,改变环境,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的各种行为。它包括企业经营趋同、集体学习和理性选择、代表集群整体对外谈判、形成关系契约和道德契约、培育集群文化、调解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集体治理等。产业集群内大量具有专业化技能的人力资本的集聚为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企业在这种学习氛围内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学习技巧,激发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企业和集群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涌现,与集群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集群的深度是指集群的行为质量,包括企业和行为质量,以及企业之间行为耦合作用的强度。集群的广度是指集群内企业的活动范围。产业集群的涌现性特征是集群广度和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所示。集群广泛而深,则产业集群的涌现性突出;集群广泛而浅,则产业集群的涌现性强;集群狭小而深,则产业集群的涌现性明显;集群狭小而浅,则产业集群涌现性弱。
大庆就是这种内生渐变型转型的范式。资源型城市一般的发展都是经历资源主导、资源和接续产业并举、接续产业主导的三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内生渐变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大庆就正处在第二阶段。“十五”期间,大庆加强建设了大庆石油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建成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工研究院、食品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30个,搭建了5个中试平台,组建了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申请专利技术490项,有16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十一五”期间大庆将进一步强化石油石化等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创新能力,为创建百年油田,建设高科技化城市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同时,调整石油与非石油结构使其各占一半,推动“大庆制造”向“大庆创造”的转变,实现矿区型城市向综合型创新型城市的转变。
2.外部剧变式转型
所谓外部剧变式转型,是指在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成熟、衰退期间,利用技术创新,自身创造而成或接受外部转移来的性质相近甚至毫无联系的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从而完成对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包括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原有资源型产业集群基础上,利用自身动力机制创新而成一个与原来集群主导产品毫不相干的、新的集群。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集群的发展、成熟期以及衰退阶段的早期。第二种模式的动力机制不是生成于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内部,而是在具有相同资源禀赋的区域之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成建制地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运输、资源禀赋、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等发展条件的差异,一些企业最初能在某些有利于其发展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并集聚起来,并由此带来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繁荣。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等条件会逐步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对移入区或资源型产业集群产生巨大影响。对于进入衰退期、处于消亡状态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某一产业链整体转移式的产业转移将会在移入区移植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以替代进入衰退、消亡期的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进而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处于其他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产业转移不仅会提高移入区转移产业的生产能力,而且能够通过传递扩散机制改造、提升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可以带动技术扩散。在产业转移过程,转入产业的先进技术很快会被当地产业所模仿、消化、吸收,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还会带动其上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因为这些上游产业要与转入产业相配套,就必须在技术上与之相匹配。转入的产业也会促进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因为如果转入产业提供的是中间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作为其下游的产业也会相应地对产品进行升级和更新。据对跨国公司在的技术扩散问题进行的调研,超过93%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技术扩散行为,即国产化行为,但大部分企业处于浅度国产化阶段,约占77.5%。有深度国产化行为即关键中间投入品国产化的企业占16.25%,实现技术创新的占6.25%。[4]
产业集群成建制转移可能出现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但主要出现在成熟期以后尤其集中于衰退期特别是中晚期。其表现形式往往是一个新的产业、产业集群转移进而促使新的产业集群诞生,替代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如图1,这种外部剧变型转型即PP?1以右的区域。辽宁省阜新煤炭产业集群向内蒙古自治区转移,就属于这种模式。阜新市在煤炭资源枯竭的形势下,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将既已形成的煤炭产业集群向相邻的、煤炭资源丰富但尚未大规模开采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转移,不仅解决了阜新煤炭产业集群的生存问题,同时也对相邻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集群的生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思路
1.重视应用和谐管理理论
就认识论而言,任何系统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系统内和系统外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资源型产业集群面临问题的解决,也应从整体观点来看。一些专家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问题导向的、将系统看作是由规则和自治实体构成的整体,强调子系统要素的能动性的、对问题整体解决的方案。“和谐”是有关组织中各子系统之间进行协同作用以达成其有机组合的功能。和谐概念意在形成企业自身系统“和”的环境、“谐”的关系,它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包括大量子系统或组成部分)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还要注重人和子系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使系统成为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5]
资源型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可看成是两方面:一是集群内系统的组成、功能等方面存在的负效应;二是集群在演化过程中在特殊时期内长期积淀下来的认知、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负效应。其实质体现了集群的内部和外部的不和谐、技术和精神的不和谐。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内部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由于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负效应以及集群内部组织间的环境不和谐;外部不和谐主要表现在集群内部的认知、文化等跟不上外界环境的变化,集群整体发展在变化的外界环境下产生的、持续的不适应。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由大量地理上邻近的相关企业组成的集合,其内部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相互作用不仅是集群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推动集群不断创新、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实现从资源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转化,就必须对从集群的构成、功能到集群内的认知和文化等因素进行再造。一要针对结构和功能,制定完善的“谐”的机制使集群可以得到合理的投入和定位,避免过度竞争和单一产业组织结构,提高集群的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多样化发展;二要针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认知和文化,设计和保持一种“和”的氛围,使其中各类组织间形成互惠的社会网络,通过树立合作意识和的发展观,指导集群不断进行创新,激活竞争活力。在“和则”和“谐则”的交互作用下,要促使集群逐渐积累起较强的应变能力,向具有自适应能力和自组织功能的实体转化,从而保证系统的动态和谐发展,实现集群在环境诱导下的自组织演化,达到最大的总体功能,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转化思路和谐管理不仅强调要实现系统的和谐性,更强调要建立起具有动态适应和调节能力的和谐机制,从深层思想内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当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通过实现集群中人的观念、行为的“合意”的“嵌入”以及集群中物要素的“合理”的“投入”,逐步取得生产发展(现有产业机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和谐转换和衔接)、生活富裕(集群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保持一致)与生态良好(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2.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创新是动态的、多层次的,一方面要求从时间上保持创新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求从空间上保持各个层次的相关集群主体均形成创新的机制、实施创新的行为。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而言,最核心的创新在于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存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资源开采和供应方面的突破。
如图4所示,坐标横轴为生命周期,纵轴为资源供应量。a曲线为资源开采供应生命周期曲线,a′、a″分别代表因新技术运用、资源开采供应量增加的曲线;b代表资源型企业生命周期曲线,b′、b″分别表示随着资源供应量增加、企业生命周期延长的曲线;c代表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曲线,c′、c″代表随着资源企业生命周期变化曲线和引致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变化曲线。图4 技术创新与资源开采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
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互动示意图从图4可看出,由于勘探开采新技术的运用,资源勘探开采量的增加,资源开采生命周期会相应延长;而随着资源开采生命周期的延长,又直接引起资源企业生命的周期延长;资源企业生命周期延长又带动关联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延长,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机制。假定a″为理论上资源开采供应最大量,受此制约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必须从发展期、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早期区间的若干个G点位置实施非针对资源开采供应的新技术创新,培育新集群,从而摆脱传统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实现剧变式升级与转型,开始新一轮的生命轮回。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创新在维持、延长资源型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确定创新的时间,越早越主动,越积极效果越好。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成周期较长,而巨大的惯性又使得其一旦进入衰退期,实施创新的成本巨大且难度很大,故对此应有预见性。要建立健全创新长效机制,在资源丰裕期就要提前做好资源枯竭期的升级与转型工作,如果等到资源枯竭了再想升级与转型就会力不从心,难以成功。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衰弱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创新在剧变式升级与转型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讲,资源型产业集群衰亡是必然的。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身兼两职”,一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悲壮结局”,我们所设计和采取的一系列动力机制,无非是尽量延长其寿命,但终究逃脱不了消亡的历史归宿;二是一种新型产业集群的孕育母体,以资源型产业集群产业链中某一链节作为突破口,寻找与所依托资源相关的产业(小升级与转型)或另外寻找与所依托的资源无关的产业(大升级与转型)进行“凤凰涅?般木?”式升级与转型,孕育产生新的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并进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起点高,发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府行为创新的各自优势,通过自身创造或外部引进等方式,不断衍生新的创新点。要选择与原产业有关联、高起点、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并特别注意选准创新的项目维度,避免盲目抉择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可能带来的危害。
实现传统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的资源型产业大多是在国家行政干预下进行生产的,长期以来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背离价值,导致资源型产业中政策性亏损。此外,在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源的情况下,所实施的产业政策虽在一定时期内为缓解资源供应矛盾、促进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在此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浪费、低效竞争等事实。在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热衷于发展产业集群的情况下,要吸取以前的教训,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政府行为中出现新的“越位”、“缺位”和“错位”[6]。要明确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的定位,进行适度干预,政府应职能更多地转向提供优良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环境上,加大对资源型产业集群内重点企业的必要扶持,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
[]
[1]宋冬林,汤吉军.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经济,2004(6):58-64.
[2]王海勤.中国石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6.
[3]李丽云.创新让“百年油田”永葆青春——访全国人大代表大庆市市委书记盖如垠王忠一[N].科技日报,2007-03-12(2).
[4]臧跃茹.外资并购国企的正负效应及其对策研究[N].中国证券报,2002-12-16(14).
[5]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8.
[6]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