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城市:理论透视与样本分析
摘 要: 在概述知识型城市之缘起、内涵、特征、构成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墨尔本为样本,分析了其基于知识的城市战略,了其建设知识型城市的经验,以期探寻知识型城市的发展轨迹、形成机理并为我国创建知识型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 知识型城市 墨尔本 知识集散 理论分析 样本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a knowledge-based city and taking Melbourne as a s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nowledge-based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ummarizes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mechanism of a knowledge-based city and provide some insights and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c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urban economy; knowledge-based city; Melbourne; knowledge gathering and distribut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sample analysis
知识型城市(Knowledge-Based City)是21世纪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如今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日趋活跃。但国内对这一概念涉及还不久也不够深入,知识型城市建设也尚无实质性进展,更无公认标杆和成熟经验。为此,就这一议题进行理论透视与样本分析是必要的。
一、 知识型城市理论透视
1.知识型城市的缘起
以信息化、数字化、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催生了“知识型城市”。Ryser、Knight等西方学者早在1990年代初就意识到,驱使城市发展的要素正在发生改变,即从资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资源型要素逐步转向人才、制度、文化、创新等知识型要素;由于愈来愈依赖知识,城市经济发展的正在改变,知识性生产活动将主导城市的发展轨迹[1-2]。此后,如何以知识驱动城市的发展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组织、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1998年世界银行、2000年欧洲委员会、2001年联合国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等制定的战略规划方案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3-6]强调了知识管理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由此,知识型城市建设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先后出现了伦敦、曼彻斯特、巴塞罗那、都柏林、墨尔本等探索者或“先驱”,如今更受到全球愈来愈多城市的追随和关注。
2.知识型城市的内涵
国外关于“知识型城市”的相近提法很多,如创造性城市(Creative City)、创新型城市(Innovating City)、城市(Science City)、数字城市(Digital City)等。至于其内涵,Work Foundation(2002)认为,知识和文化汇集于城市地域内,高素质人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便成就“知识型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实体。知识管理运动(KM Movement)之父Edvinsson教授(2003)指出,“知识型城市”是指以促进知识的流动与成长为目标的城市。这一观点与Smilor(1998)提出的“知识集聚”,Albonies(2002)的“知识作用圈”,Garcia(2004)的“知识创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知识集聚的扩散与溢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产业集聚和空间布局。Davis(2004)将“知识型城市”视为地理空间的经济活动主体,包括“知识走廊”、“知识港”、“知识带”,集中于知识创新。[7] Florida(2005)认为知识型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8]Yigitcanlar等(2008)在《打造知识型城市:墨尔本基于知识的城市发展经验》一文中这样定义:知识型城市是综合性城市,它在物质环境和体制制度方面都既能发挥城市科技园的职能,又是市民宜居之所。[9]
3.知识型城市的特征
通过对伦敦创建知识型城市的观察和研究,英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Haines教授(2004)认为强大的知识开发和运用能力是知识型城市的本质特征,为此应不遗余力地:第一,提高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的能力,无形资产的不易复制性和难以传播性使其更具竞争力;第二,既要提高获取知识本身的能力,更要提高开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知识的自主开发和运用能力才是综合能力提高的体现;第三,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突破,而自主创新是城市发展从资源、资本驱动到技术、知识驱动阶段的必然选择,如此才能提高城市的软实力;第四实现由技术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的转变……。[10]由Entovation Group/Alliance发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全球“E100圆桌”(E100 Roundtable Forum, 2004-09)发表了“知识型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y Manifesto),其中提出了知识型城市的11项具体标准:城市的可达性;尖端技术;创新性;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与服务;高质量的体制;世界级的经济机遇等。[11]Hall等(2006)将都柏林大都市圈特点总结如下:与先进生产服务业密切相关,是全球知识的门户;通信日益增长对城市知识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对于吸引国际化高级技术人才和先进服务业的决策者起核心作用;通过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等非市场过程来促进、教育、住房和规划等;国家层面的政策及规定对于公司意义重大,市场规则和服务塑造了商业机遇和战略并影响城市的聚集。[12]
4.知识型城市的构成层次
根据知识型城市的内涵和特征,Winden等学者(2007)结合墨尔本等的发展历程研究和剖析了知识型城市的构成层次与发展支点。这涉及基础知识部门、产业结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宜居度、城市多样性和文化融合、交通的便捷、社会公平、城市规模等;而其发展的支撑点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通讯设施、城市创新文化、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本和产业集聚,[13]可用图1表达。
二、 知识型城市样本分析
本文选取2002年启动知识型城市战略的墨尔本作样本分析。该市位于澳洲大陆东南海滨,濒临飞利浦湾亚拉河口,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墨尔本以浓厚的文化气息、绿化、时装、美食、娱乐及活动著称,如今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人口接近360万,人口与经济总量仅次于悉尼。墨尔本建设“知识型城市”的成就得到了世界公认:1990~2006年先后十次被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人口行动组织(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评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2007年被世界资本研究所(World Capital Institute)授予“最佳知识型城市”的美誉。作为后起之秀,她正以崭新的面貌跻身于世界名城之列,也为其他城市赶超世界级大城市、树立独特的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提供了好的经验。
1.知识型政府的推动力不可忽视
维多利亚州政府先后实施“21世纪的维多利亚”、“世界级的维多利亚”等一系列政府工程,包括墨尔本市在内的各级政府都着力建设知识型经济与学习型社会所需要的网络化、虚拟化设施;并通过成立ICT同业协会、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投资社区和商务网络等实现数字化网络信息的共享。2001~2006年墨尔本城市网络利用率从41%提高到了67%,其中70%的地区实现了宽带连接。同时,联邦政府资助建设了联邦文化广场、墨尔本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墨尔本影院等文化基础设施,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和优秀人才,形成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 可见,墨尔本迅速发展并跻身于亚太乃至世界先进城市之列,得益于州、市之“知识型政府”对“知识型城市”宏伟蓝图的绘制,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世界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结合城市现实条件,竭力从科技、文化、制度、人才等各个方面营造环境,聚集知识资源和创新能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2.科学技术与信息通讯是构建知识型城市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科学技术和信息通讯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墨尔本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零售、物流、、娱乐等服务业。其四通八达的城市铁路、公路交通网,新建的机场,优越的天然港口,覆盖全市的宽带网络等,为知识的产生、制造、传播、创新、应用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有效地实现了公共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促进了知识在全社会的扩散和传播。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发达的传媒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平等的接受教育、参加各项培训、享受优质服务的机会,无形之中提高了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含金量。以2007年网络计划为例:[14]
——技能培训:愈5万人接受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
——地方计划:赞助39个地方委员会参与此计划,以实现地方区域发展;
——学校资源共享:146所高校24小时提供网络服务;
——区域联系:六大网络基地提供免费服务;
——在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提供网络平台。
3.城市文化为构建知识型城市提供环境支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出版的《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性与市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2002年拟订的城市方略、西班牙巴塞罗那市2003年制定的城市规划、爱尔兰都伯林市2004年推出的商业商会等,一系列举措集中体现了文化对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多样性文化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保持社会活力和张力的重要因素。著名人才学家Florida(2002)指出,张扬个性、充满活力的文化有利于人才的集聚。高素质人才是知识型城市的核心资源,培养、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营造了学习型社会氛围,激发了创新思维,创造了新的产业。[15]
墨尔本从城市物质文化、市民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个层次入手,构筑强大的城市文化体系,使整个城市弥漫着创新的空气,涌动着创新的思潮。作为澳大利亚国家文化中心,文化活力与创新历来是墨尔本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闻名遐迩的、、建筑风光使之成为国内外旅游胜地。其中文化、体育是吸引旅游的重要资源:除墨尔本联邦运动会、澳大利亚公开网球锦标赛外,墨尔本杯足球赛也于2006年开始举办;澳大利亚芭蕾舞、墨尔本交响乐、维多利亚国家画展中心、澳大利亚歌舞剧等也在此汇集。值得一提的还有墨尔本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与其多样性、多元化以及移民城市的特色相匹配。墨尔本居民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和民族,据2007年统计,其城市居民42%来自海外,大大高于全澳移民所占28%的比重。[16]
4.人力资本是构建知识型城市的关键
创意人才独特的办事方式、终生学习的态度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区域和国家经济的高效运行。Florida(2005)认为吸引投资和人才才是决定知识型城市经济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关键。[17]跨国公司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稀缺的人力资本,因为企业、人才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的发展被视为从传统城市向知识驱动型城市过渡的重要手段。
大学作为知识储备库而被誉为创新之源。墨尔本高校云集,澳洲莫纳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等8所高校云集的海外学生占整个澳大利亚留学生的1/3。学校通过与3M、BMW、Bosch、Ford、IBM、NEC、Philips、Toshiba、Toyota等世界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培养和发展复合型人才,提高了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自上世纪80年代起,墨尔本高科技含量就业人才开始大幅增加,占据了其劳动力市场的半壁江山。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知识型人才已上升到44.9%,其中金融服务型人才最多,公共卫生医疗其次。2002~2006年间,总就业人数从322158人增加到376434人;截止2006年,金融业从业人员达到了53810人。有百年发展的电影制作业,以其创新性成为墨尔本的支柱性产业。2006年创意产业就业人数25324,占总就业人数的7%左右。[18]知识型就业人才的高比重证明了墨尔本强大的知识创新和运用能力。
图2显示了墨尔本的产学研集聚状况,呈现出以城市为依托,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主体,以园区为重要载体的知识型城市的格局。其中的园区倍受关注,是墨尔本推动官产学研互动的重要平台,如莫纳什园区、拉筹伯产业园区、阿尔佛雷德医药园区、南墨IT园区等。产业集聚所具备的规模经济性、知识积累性、持续学习能力、社会联系,是城市可持续的关键。文化集聚能创造多样化的宽松环境,促进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刺激城市产业集群式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成为吸引知识型人才和投资的城市名片。产学研集聚和互动在墨尔本知识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以上样本分析可见,墨尔本城市发展取得较大成功,是在知识型政府的战略主导、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力支撑、创新型城市文化的频密影响、人力资源或资本的有效驱动、产学研的高度聚集与密切互动下的结果,由此构筑起了知识型城市发展的“五力模型”(见图3)。

三、 结论与建议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总体战略,创建特色知识型城市日显必要。立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选择一批城市(参见表1)率先开展知识型城市建设试点应属可行。为此,本文基于对知识型城市的理论透视和样本分析,建议借鉴运用好“五力模型”(图3)并从以下方面着手: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专利申请为2005年数据(其中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按户籍人口)
1.增强产业园的文化根植性
经济地认为,本地网络与文化根植性是产业园的两大突出特征。墨尔本城市产业园的分布(如图2)以科研型大学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地方文化为土壤、以地方法规为保障,以建设知识型墨尔本为共同目标,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根植性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机制(见图4)。曾长期研究犹他州高科技区形成原因的James(2007),发现该区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深受悠久的摩门教文化的影响,与硅谷成功离不开独特的硅谷文化十分类似。[20]这也可能是曾与硅谷齐名的波士顿128公路地带日渐衰落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培育和增强产业园的文化根植性不可轻忽。

2.完善研究型大学的中介服务功能
“知识经济”显然是大学与公司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学不仅是重要的中心,而且是重要的研究机构。墨尔本各大学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人才以及创业家的同时,还扮演着重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角色,推动着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高新科技的商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此外,通过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吸引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借助于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从墨尔本的经验看,我国高校在科技中介服务方面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3.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墨尔本的知识型城市建设得到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强有力的舆论和政策支持,也在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学发展、科研项目等方面得到其一定的资金支持。维多利亚州政府则直接指导和参与了墨尔本的知识型城市规划和建设。鉴于知识型城市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件新事物,由国家选点试行,中央、所在省都赋予试点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是必要的。

4.强化知识集散、技术外溢效应
跨国公司不仅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工资收入,提高了城市生活质量;所培养的熟练员工也为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以至与知识密集的科研机构、大学、科技园、科技街等共同形成了城市知识源。因此要充分发挥它们的高端引领和辐射功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发挥企业的范围经济,形成学习型企业,进而打造学习型城市;鼓励中小企业实施模仿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风险投资咨询,减少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解除知识扩散可能存在的“路径锁定”,防止形成“知识洼地”的窘态。
5.准确定位,建构城市愿景
城市愿景是大多数居民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期望。墨尔本的城市愿景为其知识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导航。当然愿景的编织要建立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之上。墨尔本云集的大学、众多的知识型人才、独特的城市个性、知识密集的产业、完善的基础设施等都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准确的城市定位有利于加强经济发展累积因果循环效应,推动城市经济在原有路径上螺旋式上升。因此,我国以知识型城市定位的城市当局也要为本市居民编织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愿景,让个人与组织机构共同致力于这一愿景的实现。
[1]Ryser, J. The Future of European Capitals: Knowledge based development [M]. Germany, Goethe, 1994.
[2]Knight, R.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lanning implications for cities [J]. Urban Studies 1995, 32(2): 225-260
[3]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R].New York:World Bank,1998.
[4]European Commission. Innovation Policy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M].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Brussels. 2000.
[5]United Nations. Making New Technologies Work for Human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M]. New York:United Nations, 2001.
[6]OECD. The New Economy: Beyond the Hype. Final Report on the OECD Growth Project[R]. Paris: OECD, 2001.
[7]Yigitcanlar, T. & K Velibeyoglu, S Baum (eds.).IGI Global [M]. Hershey, PA. 2006.
[8][17]Florida, R. The Flight of the Creative Class: The New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 [M]. London, Harper Collins. 2005.
[9][14][19]Yigitcanlar, T. & K. O’Connor, C. Westerman. The making of knowledge cities: Melbourne’s knowledge-based urba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J]. Cities, 2008(25): 63-72
[10]Haines, M. London as Knowledge City. Summary of meeting at CILIP headquarters on 5 Nov. 2004 [OL]. [2004-11-05]. http://www.cilip.org.uk/informationadvice/knowledgemangement/default.htm.
[11]Council of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Cultural Sector, Barcelona. Culture, the Motor of the Knowledge City: Strategic Plan of the Cultural Sector of Barcelona [R]. Barcelona City, 2003.
[12]Hall, P. and P. Kathy (eds).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 [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2006.
[13]Winden, V. et al European citi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J]. Urban Studies, 2007,44(3): 525-549
[15]Florida, R.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6][18]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1996, 2001 and 2006 Census Statistics [OL]. [2008-07-03]. 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mf.6202.0.
[20]James, Al. Everyday effects, practices and causal mechanisms of “cultural embedded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