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能环保消费模式的现实性与实现路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白小红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我国已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战略。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就实施这一战略中的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其现实性与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节能 环保 消费模式 现实性 路径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着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模仿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的以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为此,我国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发展战略。那么,蕴涵其中的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具有怎样的的现实性又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消费模式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联系的诸方面相互制约、相辅依存。以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消费模式的确立这一具体事物,可以这样去认识和理解:确立这样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是与我国能源资源储存与使用状况,与国人在现实生产与生活中所持有的消费观念,与当前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切联系着的。
  (一)缓解我国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资源的可使用量与可使用时间,虽然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储存量都是有限的,但储量丰富与储量贫瘠却是每个国家在推进发展中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虽然一向以地大物博著称,但却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数量近世界人口的1/4。因而,我国人均资源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量相比,却处于比值很低的位置。仅从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看,所列前三项能源资源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分别是:32%、27.4%、12.8%,后三项能源资源的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消耗速度过快、利用率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隐藏在经济高速发展事实背后的,却是长期实行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应得到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显。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公共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与环境时往往失灵,且受发达国家在以全球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实现自身工业化后,通过国际贸易向发展家转嫁环境污染做法的影响,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日益突现环境污染与恶化问题。如一些利用环境的负外部性,追求自身利益,置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而不顾,向河流中排放工业废弃物与畜禽的粪便;相对富有的社会群体不计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后果,浪费或污染公共环境式的消费着大量的“廉价”资源;某些地方政府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指标,盲目引进与上马浪费资源或污染环境的企业。
  人类的延续和传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享受和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但是,国人目前尚缺乏这样的消费观念,所持有的具有普遍性的消费观念表现出近视性,即重眼前利益、重小团体与个人利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近视的消费观念导致于人们为满足自身的或小团体的不断膨胀着的物质需要,不惜无节制的使用能源资源、不计后果的对待环境。
  (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我国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这一基本原则下审视在我国形成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的现实性,更会得出清醒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以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正可以满足科学发展观确定的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矛盾尖锐,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就是我国奉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确立了可持续战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化、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强调在我国形成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即在我国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观念,将这样的观念形成全民意识,用这种全民意识规范全民的行动。
  
  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消费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 植根观念
  植根观念非常重要,因为在人的行动中观念处于起点的位置与支配的位置,起点正确、行为的支配思想正确,才能有方向的正确、目的的正确。要在国人的思想中剔除盲目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浪费、偏重既得利益消费的观念,取而代之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于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消费观念。
  植根这种观念需要广泛深入持久的理念宣传与倡导,让这种观念入耳、入脑并支配行动。这就需要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各个系统都要重视这方面的宣传与倡导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对这方面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充分认识树立这种消费观念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倡导人类在遵循人、、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积累与消费。今后十几年,我国将致力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的两大约束。如果国人不能在观念上植根这种观念,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讲铺张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我国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难以承载。还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对这种消费观念予以宣传与倡导,形成和强化这种消费观念的浓厚舆论氛围,进而,以这种观念的形成支配这种消费模式的确立与使用。
  (二) 政策引领
  政策和策略是形成节能、环保消费模式的保证。党的十七大已经制定了这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但贯彻落实文件中提出的关于在我国形成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消费模式的任务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实现政策与策略的引领和保护。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在“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文中,提出了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观点,强调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建立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制轨道的做法。
  这里所阐述的正是关于国家如何实现对节能、环保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的政策引领问题。应该明晰的是,我国现阶段提出的节能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的节俭,而是适度消费,符合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节约和环保。那么,实现这方面的政策引领的前提是贯彻落实发展观。
  (三) 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中“我”的含义有两层,即整体的我与个体的我。整体的我泛指每个生产和工作单位,个体的我指向是每个人与每个家庭。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模式的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可以用从我做起这个概念来看待怎样形成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从整体的我来做起,也就是从每个生产和工作单位来做起。从整体我的首要层次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自身发展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来设计,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使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个体的我做起,也就是从每个家庭与每个人做起。从个体的我做起,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家庭与公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作用,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坚持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