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及激励机制对策分析
摘 要:2007年诺贝尔学奖得主的主要贡献对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对其激励机制设计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道德风险;激励机制
瑞典皇家院10月15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以美国经济学家赫维茨(Leonid Hurwicz)、马斯金(Eric S. Maskin)、罗杰-B-迈尔森(Roger B. Myerson),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关个人喜好和可用的生产技术经常分布在许多参与者中,他们可能会利用私人信息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由赫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罗杰-B-迈尔森进一步的机制设计理论极大地加深我们对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分配机制属性、个人动机的解释、私人信息的理解。这种理论使我们能区分市场运作良好的市场和运作不良好的市场。它帮助经济学家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规则体系和投票程序。机制设计理论今天已在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学的一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赫维茨(Leonid Hurwicz)、马斯金(Eric S. Maskin)、罗杰-B-迈尔森(Roger B . Myerson)的主要学术贡献
制度安排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经济制度的评判标准也成为困扰经济学家的难题。就在人们为缺乏一个统一的经济制度评判标准而苦恼的时候,由美国经济学家赫维茨(Leonid Hurwicz)在1960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解开了这个难题,机制设计理论要求人们在评判一个经济制度的好坏时,除了满足对资源有效配置的起码要求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机制运行的信息成本和激励相容问题。在机制理论框架下,经济学家从此在比较各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时有了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一个好的经济制度要尽可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并且尽可能让个人的自利行为与机制设计者的目标相一致(即激励相容)。但赫维茨在1960年开创性地提出这个研究框架时,主要探讨的是不同机制的信息处理和成本,而没有太多关注激励问题,因而当时在经济学领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当赫维茨在1972年在原有的模型框架中引入激励相容这一重要概念之后,机制设计理论才被广泛地接纳和应用。
赫维茨在1972年给出了著名的“真是显示偏好”不可能定理。他证明了:即使对纯私人商品的经济社会,只要这个经济社会中的成员的个数是有限的,在参与性约束条件下(即导致的配置应是个人理性的),就不可能存在任何分散化经济机制(包括竞争市场机制),它在新古典经济环境下能导致帕累托最优配置并且使每个人有激励去真实地告诉自己的经济特征。他使用的均衡准则是占优策略均衡(dominant strategy equilibrium),即无论其他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每个参与人都有一个最优策略。因为占优策略均衡是一个很强的假定,同时这个定理还使用了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标准,所以如果不放弃其中的某些假定,要想改变这个不可能定理中所蕴含的悲观结果是不可能的。
从赫维茨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放弃使用那个十分苛刻的占优策略均衡假定,而使用纳什均衡或贝叶斯纳什均衡解概念,能否设计出既实现帕累托最优又满足激励相容的机制呢?著名经济学家迈尔森(Myerson,1979,1982,1986)提出的显示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很快被广泛应用于贝叶斯机制设计。显示原理表明,任意一个机制的任何一个均衡结果都能通过一个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来实施。显示原理不仅在参与人有私人信息的情况下成立,而且在参与人可以采取别人观测不到的行为(道德风险)时也成立,甚至在多个环节的机制中也成立。尽管可能的机制数量巨大,但显示原理告诉我们,最优机制总能在规范构建的直接机制中找到。因此,此后的多数致力于在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下寻找一个能最大化目标函数的直接机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显示原理是很一般性的命题,但迈尔森在使用贝叶斯机制时一般都做了特殊的假定:资源配置是一维的;个人偏好是拟线性的,且满足单交叉条件。这样做使得激励约束很容易具有一些很好的性质,从而为许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留有余地,此后的大量应用研究都沿用了这一做法。
尽管迈尔森提出的显示原理非常有用,但它却经常导致多重均衡的问题。事实上,在很多模型中,得到的均衡数量都可能是无穷多不可数的。马斯金(Maskin,1977)提出的实施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成为机制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斯金在1977年对一般的社会目标对应给出了它是纳什激励相容(可完全失实)的充分必要条件。他给出了纳什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被称为马斯金单调性。含义是,如果社会选择规则选择了某个选项,那么在所有参与人都没有降低对这个选项的偏好的情况下,这个选项总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马斯金单调条件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社会选择机制是可以实施的,如果在加上没有任何人具有否决权和至少有三个参与人的前提假定,这个单调性条件就成为纳什实施的充分条件。后来这个结论还被推广到非完全信息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马斯金的研究给出了纳什实施的条件,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是纳什可实施的,而且也提供了在其他均衡假设下研究一个社会目标能否被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他的结论在社会选择理论 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前沿经济研究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又称道德危害或道德祸因,是指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利益损害行为,通常发生在经济合约的执行过程,在委托代理制中,表现为代理方的行为背离委托方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如律师不尽职尽责为客户提供服务,承建商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偷工减料等。道德风险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交易双方所占有的相关信息不均等,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既解释了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也为深入研究市场行为和防范类似问题的发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依据委托代理理论, 可以将整个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全民作为委托人将全民财产委托给国家代理。理论上, 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个公民均是全民财产的主人, 但是从全民财产的实际运行需要出发, 必须要求存在一个客观主体, 由这一客观主体代表全体公民行使对这些财产的各项权利。实践证明, 国家是充当全民所有制财产的天然代表, 国家所有制随之诞生, 这也是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起点。然而, 国家是一个抽象、综合的范畴, 任何一个国家的运行过程都主要是由其政府来承担, 政府代理成为国家所有制的逻辑选择。此时, 政府作为全民财产的代表, 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身, 还是只控制所有权, 交经营权于国有, 决定了下一个层次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与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只充当全民财产的所有者代表, 行使所有者权利, 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得已选择。正是这种不得已选择形成了国有资产的第二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即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 以委托人身份把国有资产委托给企业代理经营, 实现保值增值、壮大公有制经济实力的目的。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 其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便构成了第三个层次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 履约是一个过程, 交易的双方往往具有不对称信息。通常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Agent) , 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在交易双方签约后, 如果委托人的利益还要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 委托人的利益实现就可能面临着“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 是指国有企业代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其自身效用时会做出损害国有企业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其根源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于代理行为的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 道德风险是一种普遍的“合同后机会主义”现象, 其实质是经济人对自身的隐藏信息采取的有利于自己的理性反应。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通常相分离,资产运作是一种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委托代理制,委托方是出资人,代理方是经营者,经营者(厂长、经理)代理出资人经营其资产。经济活动中,只要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信息在委托与代理双方之间不对称分布就必然存在,道德风险发生就在所难免。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国家,也不可能完全根除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经营决策失误、经营者中饱私囊、亏损严重、假公济私、贪污腐化、国有资产流失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国有资产运作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从全民把资产托付给政府,政府托付给相关经济管理部门,有的企业还要经主管部门托付给地方政府及其管理部门,一直落实到厂长经理经营者头上,其间要经历若干个层次和委托代理环节,信息不对称性层层加剧,致使初始委托人(全民)对最终代理人(厂长经理)丧失监督制约。
要激励国有资产管理者的工作动力, 并约束其管理行为, 就必须建立完善资产经营者的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 优胜劣汰地选拔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此外, 还要将国有产权代表、经理人员的收入, 分别与国有资产盈亏水平、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并进行灵活考核。同时,要将额外奖励收入控制在一个国家既能够接受、国有资产经营者积极性又能够充分调动的“双赢”的范围内。同时, 要不断创新激励的内涵, 将社会声誉、职务升迁等“无形利益”与国有产权各级委托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联系起来, 从而充分调动委托代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西方理论中,激励机制的设计原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管理者“私人信息”进行各种的处理来达到管理者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目标相符的结果,从而使企业健康,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在公司制度和管理方法上越来越接近西方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同样也应适用这种激励方法。处理代理人“私人信息”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使之公开其“私人信息”。促使代理人公布其私人信息所可采取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委托人设计一种机制,促使代理人将其信息完全公开显示出来;二是委托人设计一种合同,把代理人可能隐蔽或撒谎所导致的后果实现加以防范和禁止,并保证代理人一旦显示完全信息(或者放弃私人信息)和追求公司利益就将得到最优报酬。作为委托人的国企董事会在设计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就完全可以以此作为建立的手段和途径,设计出一套满足一些基本约束条件的最优激励机制。
依据前述的激励机制建立途径,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利益报酬激励、企业权利分配、信誉激励、职位选聘升降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物质报酬激励机制
经营者的报酬一般由工资、奖金、利润分成、股票、股票期权、年金等构成。经营者的最优报酬制度应当根据公司的生产技术性质、规模、市场、发展目标以及经营者的情况,设计出不同形式报酬的组合,既保证经营者因提供经营管理服务而获得基本的收入,又将经营者的风险性收入及其它收入与公司的长期、整体发展水平相联系。
管理者的报酬制度应当符合以下具体标准:
经营者报酬形式要实现多元化。在这方面,我国的国有企业除应完善各项基本报酬制度外,对我国国企的经营者实行退职金报酬激励。在这种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经营者不但会对企业十分忠诚,而且也会不由其主地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做出贡献、创造效益。年老退休后是否能够有一个富足安逸的生活保障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退职金激励机制无疑将极为成功地促成经营者们完全显示其“私人信息”,地使它们的个人效用目标与企业效用目标无限接近。报酬制度标准的第二是一致性。经营者只有按公司合同提供了最大化的经营管理服务,提供了可观的企业效益,才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如果违约则酌情减免其收入。
(二)声誉或精神激励机制
现在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其它类型企业的经营者都一样,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还会非常注意其在社会、市场上以及企业内部的声誉或精神激励。责任、声誉不仅是实现其自我尊严、社会成就和地位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意味着其未来更广阔的前途。
(三)企业选择聘任的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对其经营者的聘用、职位提升和解聘也是激励管理者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际上这是一种由“经营者选择、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机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宏观上讲要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及产权制度的改革,从微观上讲就是要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需求、国家需求、时代需求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经营者们能够领导企业员工极大地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不断地创造效益。这样,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塑造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或经济环境下,能够培育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全社会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国有资产委托代理的激励机制设计仅仅是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环节,只有把激励机制建立在包括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企业家市场等在内的统一市场体系基础之上,机制的影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
[1]田国强.激励、信息与经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因内思•马可——斯达德勒(Ines Macho-Stadler).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Hurwicz, L., Maskin, E.and Postlewaite, A. (1984),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Choice Correspondences by Nash Equilibria,”Mimeo
[4]Hurwicz, L.(1979b), “On Allocations Attainable Through Nash Equilibria,”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1(1),140-165.
[5]Hurwicz, L., (1979d), “Socialism and Incentives: Developing a Framework,”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207-216.
[6]Maskin,E.&J.Tirole(1999), “Unforeseen contingencies and incomplete contrac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6:84-114.
[7]Myerson,R.(1986), “Multistage games with communication”,Econometrica .
[8]田国强.经济学与学前沿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