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产业合作问题研究
摘 要: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的省份,在闽台产业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从现状来看,近年来台商在闽投资已经在福建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制造业三大集群以及闽台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虽然闽台产业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闽台在软件、物流、等产业方面仍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闽台产业依存度的提高,两地产业合作格局将在“海峡西岸区”的建设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和优化。
关键词:闽台产业合作;现状;前景
一、闽台产业合作现状
福建是台商的重要投资区域之一。多年来,闽台贸易频繁,福建利用台资数额较大。到2006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验资口径,含第三地转投)项目8,930家,协议金额150.96亿美元,实际到资103.54亿美元。目前,这近9000家台资已经在福建构建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制造业三大集群,成为福建省的三大主导产业,台商在闽投资所引发的闽台产业合作分工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此外,闽台农业合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电子信息产业合作
20世纪90年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主要特点是高科技产业非常集中,在90年代后期发展到了极限,不管是半导体、电脑,还是后来的平面显示器,在世界市场都极富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也是福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全省已有厦门、马尾、福清融侨、漳州、泉州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其中冠捷、华映光电、TDK、灿坤、台通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台资大企业是闽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主要力量。
“冠捷”与“中华映管”是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两家台资电子企业。“冠捷”1990年10月落户侨乡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5年是第一大、全球第二大显示器生产企业,全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总排名中名列第12位。而截至目前,冠捷”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显示器生产企业。冠捷电子作为福清融侨电子基地的龙头,其辐射效应,吸引和带动了更多的关联厂商来闽投资,不仅带动了本基地配套产业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全省机整机产业和一大批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最大显示管生产企业“中华映管”投资马尾建设“百亿电子城”,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管生产企业,为马尾开发区引来10多家外商投资的配套协力企业及数十家相关的台湾电子厂商落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下游产业链。
(二)石化产业合作
石化产业是所有发展的基础工业。台湾石化工业是支柱产业,而大陆在东南沿海石化工业相对薄弱,但石化产品需求量大。截至2006年底,台湾石化产业由于受资源、环保、土地和工资上涨等因素困扰,出现大规模外移趋势。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①在福建的落地和福建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台湾一些主要石化企业纷纷来闽参投石化项目,这其中包括了石化产业的众多行业,如塑化业、特用化学品业、橡胶业、染料业等等。他们与祖国大陆的合作已创造出双赢互惠的效益,为台湾石化界所肯定。目前,湄州湾南岸的福建炼化公司和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已建成闽台石化合作基地,对集中吸引台商投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台资企业华星石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第三家低温液化气库,借助福炼10万吨级原油码头,从中东直接采购原料,经低温处理后销往内地,已占据福建省1/4的液化气市场,被列为全国进出口500强。
(三)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机械产业合作
机械工业是福建省“十五”计划期间发展迅速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至200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机械企业2,129家,职工40余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83.2亿元,居各工业行业第3位,占全省的15.6%;实现出口交货值476.0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006年福建省机械行业完成的工业产值列全国各省(市)第17位;出口交货值列全国第7位;增幅在全国列第25位。其中,以台资企业为龙头的东南汽车公司成为机械行业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最长的行业。
闽台汽车合作已走过12年的辉煌历程。1995年11月,由台湾裕隆集团所属的中华汽车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福州汽车厂合资成立了东南(福建)汽车有限公司,这是迄今为止经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最大的海峡两岸合资汽车企业。十几年来,以东南汽车为龙头的福建省汽车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产业集中度越来越强,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企业效益越来越好的良好局面。1996-2005年,福建汽车产销增幅达78%,利润达96%,累计产销汽车24万台,实现利润19亿元。东南汽车的产销量在全国60多家轻客车企业中居第二位,全国整车企业第12位,成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东南汽车还带动了35家台湾零部件配套厂前来投资,累计投资额达3.6亿美元,建立了富有竞争力的汽车配套生产体系。2006年,东南汽车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三菱汽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标志着闽台汽车工业合作进一步融入国际汽车分工体系。
(四)农业合作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闽台农业产业合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闽台农业产业合作主要表现在拥有一批多层次、多产业构成的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1997年,福建省在福州、漳州开设了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全省,成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闽台农业合作步入新格局。扩区两年来,福建共计新批农业台资项目227个,合同利用台资3.67亿美元。截至目前,全省以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957个,合同利用台资24.8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在大陆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
闽台农业合作正逐渐由传统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运销以及旅游休闲等第二、三产业发展,并拓展到农业科教、农业经营管理、水土保持和渔工合作等领域。与此同时,合作范围也由沿海向内陆山区推进;合作层次则由农产品小规模生产的初级形态,逐步朝着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方向发展。闽西山区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兴办了27家台资农业企业,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闽西北三明市建立了大陆目前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占到福建农业利用台资项目的47.7%。
二、福建在吸引台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福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虽然福建因先行一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始终难以摆脱各种“先天”条件的制约,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竞争力水平等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沿海7省市中,福建人均GDP明显低于广东、浙江、江苏南部及上海市,区域竞争力也落后于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位居第六,仅高于广西省。GDP水平、财政收入等其它竞争力指标均处于落后状态,其中产业竞争力居第五位,科技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均居第六位。
丁秀飞:闽台产业合作问题研究第二,福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福建软件环境不尽如人意。首先,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低,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度不够。比较江浙和广东,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反映福建“办事难”,“关卡多”,经常“卡壳”。一些掌握实权和各类罚款权的干部,次数过于频繁的光临企业,过于频繁地进行各种检查、评比,使企业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和费用来应对。其次,企业的税费环境比较混乱。税收之外还有费的问题,福建各地税外费的情况差异较大,名目也各不相同。往往经济越落后的地方税外费越多,个别甚至出现费大于税的现象。再次,土地问题严重阻碍闽台产业合作。福建地少人多,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土地资源不能自求平衡,中央对福建土地审批趋紧,沿海工业较发达县市发展用地紧张。此状况造成福建沿海地区批地困难,项目等土地,土地手续三、五个月办不出来是常有的事,福建批地难吓跑了台商。最后,台商投诉量大,台商投诉协调工作缺乏力度,成为福建吸引台资的主要瓶颈。
第三,福建社会基础有待提高。社会基础主要指任何社会的素质、伦理、观念等状况,包括科技、、文化传统、政策法规完善程度、政府组织经济的能力等。没有较高的人口素质、社会素质,资源再多、投入再多也很难发挥作用。反之,有了好的素质,即使资源、条件较差也可以从其它方面或地补偿。仅就福建的劳动力素质而言,就远远不能适应闽台产业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据资料分析,福建国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沿海据第七位,亦即倒数第一位,在全国居第22位,是所有竞争力指标中排序最后的一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产业合作的发展。
(一)闽台产业合作前景特点
祖国大陆和已经分别加入WTO,两岸经贸关系将出现良性互动格局。尤其是近两年来,台湾和福建经济持续,这种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为闽台产业合作与分工注入新的活力,并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合作举措。
首先,合作层次将不断提高。两岸经济将由自发性合作向协调性合作发展。目前,台商对福建的投资已经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阶段,未来不久将进一步朝技术密集型产业合作阶段转变。
其次,合作领域将不断扩大。从目前来看,闽台的产业合作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今后,随着祖国大陆对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原则的实行,以及在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福建在吸引台资方面也必将有一部分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台湾“亚太运营中心”的启动,尤其是台湾的两岸航运特区之类变相的“三通”措施开始运转,估计不久之后,闽台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全面发展,其产业合作也将转向以和服务业合作相结合的轨道。
最后,合作方式趋向多样化。在产业合作初期,闽台主要以间合作为主。随着福建台商投资区的建立,闽台产业合作进入行业性合作阶段。如今,港澳两地已相继回归,2003年大陆又与港澳相继签订了CEPA协议,福建省的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托,通过与侨商、港商甚至是外国公司的结合,以第三国或地区名义在台湾岛内进行间接投资,开辟岛内合作或发展海外投资,实现经济资源在闽台范围内的有效配给。
(二)闽台产业合作新动向
闽台经济的互补性十分显著,闽台经济合作的空间亦十分广阔。在未来几年内,闽台产业合作除了在原有主导产业方面继续加强外,也将在下面几个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软件产业合作台资企业在福建硬件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了产业链的发展,以此带动了两岸软件业的发展。两地软件产业在市场开拓、技术研发、人才、资金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极大的合作空间。在这方面,福州软件园和厦门软件园已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成果。截至2007年上半年,已有台湾旺宏、巨启、仲庆、易极通等16家台湾企业入住福州软件园。2004年5月,由福州软件园与台湾富邦公司合作建设的“海峡两岸软件示范基地”基本建成。作为台湾软件园区在大陆的延伸,厦门软件园在促进闽台科技合作方面进展顺利,目前园区已经引进云集、正航、元顺等台资企业。数据上显示,福建省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从1997年的5亿元到2005年的111.3亿元,年均增幅超过50%,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位居全国第九位。
福建省在2006年出台的《福建“十一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到2010年,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的目标。所以,未来几年,福建软件行业将继续快速前进,而这离不开闽台软件产业合作的推动。
第二,物流业合作。福建物流企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但绝大多数企业仅仅是过去的货运公司换个牌子而以,专业物流公司的水平低,难以为工商企业提供包括原材料到产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以及相关信息咨询、进出口货代等一体化、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但是,福建物流企业有现成和单项业务操作经验。而台湾无论是从物流设施、物流方式还是从物流体制上看,都比较先进。台湾物流企业的设施先进、服务理念体贴入微,在经营上强调亲切、互助精神;爱惜尊重商品;整洁、安全、明朗;准时、正确送达。在技术上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物流设施。商品配送给千家万户带来优越的服务。但台湾的物流企业要进入内地建立自己的独立网络须花费大的代价,这就给闽台物流业合作提供了机会。通过合作,福建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以及丰富的物流服务经验,可以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而台湾物流企业则可以利用福建物流广泛的关系网络来拓宽市场,进一步发展全球市场。基于祖国大陆逐渐开放零售服务贸易市场,与其息息相关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台商要想在大陆零售市场取得成功,把握物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因此,闽台物流业合作先行一步,取得突破完全可能。
第三,业合作。福建省旅游局已敲定打造海峡西岸旅游产业方案,明确将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构建“五区两带”旅游布局。福建省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举措有:一是构建以厦门为轴心,以湄洲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古城、霞浦三沙、武夷山为支撑点的对台旅游格局;二是打造妈祖、陈靖姑、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拓展闽台民间文化旅游渠道;三是推出一批高起点、高档次的对台旅游招商项目,吸引台商来闽投资,加快厦门、武夷山、湄洲岛台胞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四是争取开展福建居民赴金门、妈祖旅游政策,并以金马游为突破口,拓展对台旅游。福建省旅游产业“五区两带”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按照区域的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旅游区、闽北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区、闽中尚无休闲文化旅游区、闽东山海畲乡民俗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去,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区。
总之,特定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对台优势,也决定了它必须肩负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两个基本功能。随着闽台产业链依存度的提高,两地产业合作格局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进一步得到巩固和优化。
:
[1]单玉丽,陈萍.加快闽台产业合作推进福建产业集群化发展[J].福建.人文社会版,2004,(07).
[2]魏澄荣,连好宝:闽台石化产业合作研究[J].亚太经济,2006,(06).
[3]庄宗明,林畅. 闽台产业合作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开放潮,2005,(08).
[4]尹晓波.入世后闽台产业的合作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3,(01).
[5]张树军.两岸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01).
[6]福建社会科学院.2003~2004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