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核心能力培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松强 赵顺龙 时间:2010-06-25
  摘 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的核心能力,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社会资本的根植性是形成产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基于社会资本的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培育除了要建立健全集群内部的行为规范、促进集群内外间的互相学习外,还要求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当好促进者和中间人角色。
  关键词:社会资本;产业集群;核心能力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originates in its core competence,whos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eeply affected by the social capital. The root of social capital forms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core competencies. The fostering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code of conduct within the cluster,exchanges among enterprises in and out of the cluster,and the government being a good facilitator and media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Key words:social capital;industrial cluster;core competence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育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研究的热点[1]。一般认为,集群核心能力是集群持续竞争的优势之源。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集群核心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结论更是因人而异,分歧明显。研究表明,决定产业集群发展的不仅包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或物质资本,而且还包括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资本”或“社会”。可以说,一个产业集群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密度密切相关[2]117-119。因此,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集群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和培育问题无疑是一个新视角。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性质和构成要素
  
  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他于1980年在《社会研究》杂志发表了《社会资本随笔》一文,指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3]。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则对社会资本做了功能性的定义:“社会资本就是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的社会结构资源;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它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在缺少它的时候,这些目的不会实现”[4]。亚历杭德罗·波特斯对社会资本的起源和性质提出了更加精致和全面的表述:“……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5]。美籍日裔学者弗郎西斯·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6]。美籍华裔学者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它是在目的性行动中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7]。
  尽管学术界对社会资本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代表性的观点,即资源说、能力说、功能说、网络说、文化规范说[8]。我们可以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一个共同体内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可以为个人或组织带来收益的一种资源。社会资本强调特定人群或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和相互之间的高度信任。社会资本具有三个性质:一是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即可兑换性、可转让性。二是对收益者来说它不是一种私人财产,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三是社会网络联系,它首先表现为组织有多少联系,联系越多,社会联系的价值越大;其次表现为联系的是什么社会资源,联系到的社会资源越丰富,社会联系的价值越大;最后表现为网络联系的辐射范围,辐射范围越大,社会联系的价值越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社会资本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即:成员之间联系程度、成员关系的稳定程度及小群体的意识形态。因此,社会资本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获取其他资本的基础。
  
  二、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界定
  
  集群核心能力是在企业核心能力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者既密切相关,又差异明显。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国外有八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能力观。其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整合观”认为“核心能力是不同技能与技术流的整合”;科因的“组合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洞察力、预见力、前线执行能力的组合”;巴顿的“知识载体观”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梅尔的“平台观”认为“核心能力是由用户洞察力、产品技术能力、制造工艺能力、组织能力构成,它能够对产品的平台发挥重要作用”;帕泰尔和帕威特“技术能力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指用专利指示的相对技术能力”。国内也有八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资源观、资产与机制融合观、消费者剩余观、体制与制度观、能力观、创新观、组合观和文化与价值观。其中,李悠诚、杨浩和戴月明的“资源观”认为“核心能力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程杞国、王秉安的“资产、机制融合观”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等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的“能力观”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陈清泰的“创新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郭斌的“组合观”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以技术过程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过程、组织过程、市场化过程和界面过程的支撑和交互作用所表现出的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9]。
  以上关于核心能力的界定均包含一个基本观点,即知识(这里是指广义的知识,它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技术、产品、管理能力等)是核心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的根源在于知识,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长时期的积累,是组织内部特殊化技能和经验知识的体现。
  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根植性。从社会文化特征看,集群内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以及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这种人文因素是维持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二是同质性和关联性。从产业联系看,集群内企业相互依存,它们从事相同、相似和辅助性的经济活动。 三是动态性。从演化特征看,集群呈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化和可塑性特征。 四是专业化。从生产经营方式看,集群内企业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实现弹性专精的生产和经营活动[10]。
  鲁开垠对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概念、内涵及来源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和组织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知识累积、学习能力、社会网络、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整合,其本质基础是集群的知识资本[2]117-119。国内著名产业集群研究学者王缉慈教授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要从知识创造方面来认识,集群核心能力应是该集群的知识创造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1]。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给出一个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一般定义: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指集群在其长期成长过程和演化过程中,依靠知识和经验积累形成的,与集群的技术、结构、文化、价值观等独特性质密切相关的,集群内企业组织和相关机构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社会资本、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能力。呈现出独特性、衍生性、学习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等特征,在结构上由一个互补性、整合性知识体系所构成。可以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本质基础是集群的知识资本,现实基础是集群的社会资本,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知识资本借助社会资本对其他内外资源有机整合的结果。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是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组织资源的整合[12]。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整合对象包括信息、知识、技术、资金、经验、关系、文化等要素,整合的主体为企业、中介机构、研究机构、大学、政府等。
  
  三、社会资本和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关系
  
  由于产业集群和社会资本都具有社会网络联系这个共同特征,因此,可以从社会网络的根植性特征来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1.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根植性特征
  研究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是把社会学的视角引入产业经济学,重视社会体系、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扩大产业集群的研究视野。在马克·格兰诺维特看来,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网络与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13]。哈里森·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14]。产业集群就是根植于本地社会网络中,由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在特定地缘条件下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集合体,是一种基于社会联系、信任和共享互补信息等独特管理特征的产业网络。   2.社会资本的根植性特征
  社会资本是多种主体间多种关系结合而形成的关系。社会是一个 “关系网络”社会,其中人缘、地缘、亲缘关系是这个网络社会的基础。中国人的“关系网络”即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在活动中既是一种具有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又是一种具有要素配置功能的特殊资源。在这一网络中,成员间拥有互补性的资源和信息,在信任这一重要纽带联结下,产业集群间结成有价值的社会网络,增加组织间的联系渠道,增进相互信任和交流。不过,一般而言,人缘、地缘、亲缘所确定的关系网络往往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理范围。
  3.社会资本的根植性对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影响
  社会资本的根植性是形成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基础,产业集群是在其核心能力基础上形成的,集群竞争力实质上是产业集群拥有深厚社会资本根植性的外在表现。首先,社会资本的网络根植性是形成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基础。在我国,社会关系网络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机制,产业集群一开始是在人缘、地缘、亲缘的关系网络中萌发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随后在邻近地域扩散开来。如果产业集群缺乏社会资本的网络根植性,这一产业集群的成长将会变成无以依附的“空中楼阁”,产业集群也就难以形成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社会资本的网络根植性可以巩固并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能力。产业集群有了根植性就等于有了自己的“根”,就会扎根本地化的土壤,广泛吸收当地社会资本的营养而茁壮成长,同时产业集群有了根植性就可以持续吸引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使外资在本地进行永久性投资,为地方经济长远服务。最后,社会资本的网络根植性可以降低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由于具有地理“根植性”,迁移的机会成本高,这就迫使它们必须遵守信用,维护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声誉,尽可能做到企业间诚信合作,并较好地增加交易频率。集群内企业间的诚信合作可以建立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通过社会网络关系也可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产业集群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密度密切相关[15]。
  
  四、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培育措施
  
  产业集群是一个能力系统,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群内企业及其相关机构 “共同工作”的结果,集群内各个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同成员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竞争以及系统的相互干扰和制约都会对集群核心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社会资本角度考察,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内部的行为规范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协调机制对集群内部协调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内部协调能力就是集群围绕某一经营目标,将分散的资源以各不相同的方法,根据完整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调整、组合、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内部协调能力主要用来解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的一致性问题。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之间的规则、网络与信任。社会资本是纯粹的公共物品,通过行为人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像其他资本一样,社会资本具有生产性。在产业集群内建立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成文或不成文规范的指导下,企业相互信任和交流,可以节省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也避免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成本,这些都对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价值。
  2.促进集群内外企业间互动学习,形成高度的信任水平
  组织中成员间的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集群外部,企业应该主动与跨国公司合作而融入全球价值链,积极与国际一流企业组建学习联盟或技术联盟,吸收跨国公司提供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或从外部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实现知识(特别是非编码化知识)的转移、扩散,从而增强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吉伯勒和威尔金森认为,集群中企业长期集体学习可能会导致集群技术轨道锁定,向外部知识源学习对于提高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就非常必要[16]。集群内部企业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在共同利益面前达成一致认识,进行有效的集体学习,增强互动能力,激发创新潜力,从而促进集群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开发。
  3.政府在集群发展过程中要当好促进者
  政府对集群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环境的保障。政府首先应当为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商业文化,以信任和承诺(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等人文因素为基础的根植性商业文化有助于群内知识转移主体间开放性和诚实性的提高。另外,政府在为集群发展提供各种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为产业集群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关系网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中介组织,制定一些依赖非正式网络的合作计划,通过开展会议、组织、平台对话等活动,以期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
  
  :
  [1]BELL M,ALBU M.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1999(9):1715-1734.
  [2]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3]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4]COLEMAN J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5]PORTS 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24):1-24.
  [6]FUKUYAMA F.Social capital and civil society[R].IMF Working Paper,2000:74.
  [7]LIN NA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5.
  [8]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4.
  [9]王晓萍.企业核心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5(6):227-230.
  [10]朱静芬,史占中.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纵横,2003(9):24-27.
  [11]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1.
  [12]HENDERSON R,COCKBURN L.Measuring competence: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63-84.
  [13]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14]WHITE H.Varieties of markets in Wellman and Berkowitz (eds.) social structures:a network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226-260.
  [15]鲁开垠.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根植性与核心能力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2):41-46.
  [16]KEEBLE,WILKINSON.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Regional Studies,1999(4):2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