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斌 冷穆 时间:2010-06-25

   摘 要:通过对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对比阐述,说明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共生和互动关系,以及制度创新应与技术创新同步进行,并且为怎样规避后发劣势和发挥后发优势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一、引 言
  
  杨小凯于2000年4月《后发劣势》一文发表后,一场关于后发国家到底是处于后发劣势还是后发优势的争论也因此引发。杨小凯与林毅夫他们之间的这场争论,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关于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深刻探讨。这场争论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这个我们以前没有足够重视的问题,就我们这个处于中的后发国家来说,对于后发劣势抑或后发优势的深层次的思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后发优势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后发优势的研究中,国内众多学者虽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莫一而衷,但一般来说可谓是大同小异。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取得的特殊利益,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得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所获得,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资本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要素收益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资本的后发优势就是源于自资本的边际递减。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要高于发达国家。第二,技术的后发优势。大多数先进的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第三,人力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另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溢出效应。第四,制度的后发优势。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多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第五,结构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农业国,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 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的增长。
  在这五个后发优势的表现形式中,其中技术后发优势最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他方面的后发优势。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经济发展主要决定于三方面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最为根本、最为重要。因为前两者都决定于后者。没有技术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积累的意愿就会下降,就不会始终有一个高的资本积累;没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不能高级化,产品就不能升级换代。因此,要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如何,其实只需要看这个国家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多大。
  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一是创新,二是引进。发达国家注重高新技术的研发,以保持其在技术上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既可以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也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已有的,比自己要好的技术以实现技术创新。因为作为发达国家,其使用的技术已经处在很高的水平,因此技术进步只能源于自我的创新。不投入资金、人力去从事研究和开发,就不可能有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则不一样,其收入水平、国民受程度、资本存量、劳动存量以及资本/劳动比等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技术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也是有差距的。因而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模仿和引进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技术引进的成本只有技术创新的30%,模仿的成本就更低了,总之无论怎样都会低于技术创新的成本。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和引进实现快速的技术变迁,进而实现资本积累和快速的结构变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就是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
  二战后,东亚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被誉为“东亚奇迹”。首先是日本,接着是亚洲“四小龙”维持了三、四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甚至赶上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过程中,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主要不是靠技术创新,而是引进国外技术,然后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改良来维持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也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获得快速发展的,这些都是后发优势的例子。
  
  二、对后发劣势的认识
  
  “后发劣势”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的。他认为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技术模仿虽然可以使落后国家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也可能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这就是后发国家的“后发劣势”。
  杨小凯在《后发劣势》一文中介绍了前面沃森所提出的“后发劣势”这一概念,并列举了英国与法国、前苏联、南北美洲发展的对比,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及我国家电行业、商务、股票和期货市场等诸多现实例证。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第一,落后国 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技术模仿虽然可以在发展初期可能会取得不错的绩效,但这种短期的成功可能又是“对后进者的诅咒”(Curse To The Later Comer)。它可能用技术模仿代替制度改革,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产生很高的长期代价,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第二,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取消专制制度,从根本上遏制国家机会主义,还认为制度创新并不是说我国应该在短期内立即把国有企业私有化。私有化涉及到产权的大的变动,一般会使效率下降,所以应该慎重,而且应该掌握时机。可以借鉴的经验先实行“自由化”。第三,提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并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改革,而俄罗斯虽然目前看起来在改革方面比中国失败,但由于他们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所以俄罗斯的成就将来会超过中国。把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而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危机等都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实行英、美的宪政体制。

  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采用专制制度、国有和中央计划,通过模仿资本主义成功的化模式和技术实现了工业化。这种短期的成功,曾经使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到很大的批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它同时也使俄国的宪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础设施至今没稳固建立起来。俄国人民为此付出极高代价。的洋务运动,在不改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例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后发劣势的问题。
  
  三、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有如硬币的两面
  
  在很多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作者都把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对立起来。我认为优势很多时候是由于劣势所促成,劣势的形成不少是因为拥有着某些优势所致。就笔者个人认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间并不矛盾,进一步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着。
  要理解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这个关系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创新的内涵,一是技术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也即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如果从技术层面上看,后发优势会表现得较为明显,而从制度层面来看,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后发劣势。因为后发国家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和模仿,促进了本国技术进步,进而带动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后发优势的代价我们不可忽视。从时间这一维度上观察我们会得知,绝大多数后发国家都会致力于技术模仿而对制度创新较为忽略。长此以往,当制度创新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两者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就会产生以下情形,即一个不完全或根本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事件,很可能是由于另一个我们期待的事件造成。这样一来,所谓的后发优势就会形成对后发国家的制约,进而形成后发劣势。
  我们来具体地观察一下中国公司,相对来说中国公司(企业)擅长的是学习国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而对公司制度层面的东西,学习和借鉴起来相当的差强人意。没有真正意义的企业制度的情况下,在短期我们也可以凭借对资源的垄断催生出一个巨型公司,但我们很难打造一个世界性的创新型企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巨型公司内部会生发出所有与人性、行政权力等相关联的病变,而我们又缺乏或者说没有相应的制度来治理。笔者个人认为这或许与中国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公司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内部人控制当道。这个现代公司的顽症在中国公司有着新的变异:不只是在国营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内部人控制,也不只是上市公司众多小股民无法对经营团队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发生,而且在一股独大的民营企业中,因为大股东权盖一切层面也发生了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职工董事等等所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新名词,都在我们的公司中获得了相应的地位,但是我们的公司却更愿意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三位一体化”。这样整合的后果就是行政权威超越了经济理性和流程理性,极大的扭曲着经济信号,导致人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中国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不仅是重要的,对任何国家的经济绩效、资源配置、激励机制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制度是内生的,是经济发展中的内生变量,它决定于经济当中的很多因素,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根据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我们可以得知:随着市场机制在中国的社会体系内部初步生成,市场秩序的内在力量,会自发孕育出自己的“自愈机制”,从而在一定的时期要求并形成与自己运行相匹配、相协调的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决定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间必然也是共生与互动的关系。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安排,经济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就难以发挥。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并不能很快地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体系。后发国家或地区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必须注重改进原有的制度及管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制度体系的改进会促进经济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必须接受现实,转变思维模式,变工业化目标为现代化目标,逐步建立共和宪政和市场体制,走渐进式的发展之路,并利用后发优势,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发达国家也必须改变双败的竞争观念,帮助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从而避免全球性的能源与生态危机及其所引发的冲突,达到全球共赢。
  
  :
  [1]杨小凯.后发劣势.http://www.unirrule.org.cn[ED].2000.
  [2]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回应[J]. 经济学季刊,2003,( 07).
  [3]Jeffre Sach,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07) .[4]王文龙,唐德善.后发劣势:对后发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层思考[J].经济问题,2007,(04).
  [5]林毅夫.后发国家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J].经济透视,2002,(10).
  [6]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07) . [7]郭熙保,张进铭.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障碍与后发优势[J].经济评论,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