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对策
摘 要:滇东北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引向深入,实现特色农产品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扶持龙头,大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关键词:滇东北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对策
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化带。”这一重要指示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要以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农产品增值、龙头企业增收、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经济之路,推动化农业发展,要把特色产品做大做强,推动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农业省,滇东北地区是云南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区域经济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市场条件等限制,经济发展缓慢滞后,地方财政收入偏低,属全省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形成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地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其商品化、专业化、环保化和现代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合理布局种植业结构,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吸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滇东北特色农产品的现状
(一) 现状
滇东北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定的地理环境及特殊气候结构,使本区域具有很多适宜特色农产品种植生长,如:高寒山区适合荞子、燕麦、马铃薯、中草药种植生长,坝区适合种植大米、苹果、樱桃、魔芋、花椒、蚕桑等。本区域还有许多绿色天然食品,如:刺老苞、香椿、萝汉笋等。特色农产品是具有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市场特色和生产传统特色的农产品。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可以使农民获得较高的收益。近年来,改革开放给滇东北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滇东北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优势,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得以提高,有机联系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产、加、销三个重要环节,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市场竞争力大为提高,培育了很多个农产品品牌,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型和一定竞争优势的多领域、多行业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加工品种,生产出一批资源特色型名牌产品,产生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如:滇东北优质烤烟基地、板桥优质饲料玉米基地、润凯淀粉厂、宣泰火腿公司和马铃薯基地、宣威火腿虹桥食品基地、乌金猪养殖基地、彩色马铃薯、胡萝卜深加工、会泽筹建滇东北最大辣椒产地;昭通市天麻基地、滇东北中草药材基地建设:天麻、柴胡、防风、苦参、天冬、草乌等50余种名贵中草药材,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滇东北经济的发展。这些农产品基地已形成规模,为滇东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等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对提升企业效益,形成优质农业产业链,加快本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名优品牌如:昭通市彝良县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的天麻蜂蜜、天麻酒,昭通鹤乡绿色食品有限工司生产的苦荞麦茶、燕麦炒面、苦荞炒面,昭通大山包生物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苦荞养生茶,昭通市张蝴绵蚕丝制品有限公司的丝绸制品,镇雄县绿源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魔芋精粉,镇雄县华业食品分厂生产的“云惠”牌老腊肉,云南省绥江民生葛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民生葛粉”,鲁甸县民族食品厂生产的圣威麦芽糖,昭通万和食品有限公司万和酱菜厂生产的昭通酱等等都远销国内外。昭通苹果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品质资源,也有适宜生产的土地,昭通每年有10万吨优质价廉的美味苹果在寻找销路,还有150万吨优质无公害的马铃薯可销往东盟各国。
(二)存在问题
滇东北发展特色农产品既有潜力和优势,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调整结构步履艰难,农产品贮藏加工零散、经营粗放、竞争力低,多数企业亏损,造成产品资源浪费,农产品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的规模,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的大田种植相当普遍,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优质名牌产品,特点不突出,增值水平低成本高,效益不佳,产加销脱节,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乡村运输条件差,大部分农村远离城市和干线,许多地方农产品生产出来后,主要靠农民肩挑背运送到较远的市场去销售,增加了生产成本,加大了农产品的经营风险。农村中营销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集市贸易、代销点、提篮小卖,技术水平较低,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企业,加工和流通企业数量较少,名牌观念不强,农产品流通缺乏有效的引导服务,造成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 农产品买卖困难,生产的新鲜水果及蔬菜品质特佳,如:芒果、苹果、樱桃、蕃茄等由于交通运输困难,运不出去销售, 保鲜技术落后,气候炎热,最后烂在产地。
第二,滇东北由于耕地资源匮乏,没有形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主产粮区,山区比例较重,气候、地理地貌多样性,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部局分散,分散的农民群体仍然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规模小,管理粗放,集中度偏低,规模化的种养基地少,集约化程度不高,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推进缓慢,导致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偏差。
第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滇东北种植的农产品很多品种出现了较大的退化,主要表现在亩产低、品质差、种植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好等方面制约了特色的优质高效生产。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第四,龙头企业弱小,带动力弱,除烟草等少数企业外,滇东北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发展较迟缓,经济实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辐射面不广,产业链短,农产品收购价格精深加工企业少,如:昭通苹果因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含糖量高,肉质脆嫩,品质上乘,但苹果商品率低,深加工欠缺,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大多数仅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简单的筛选、分类、包装。多数企业营销方式和手段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弱,市场辐射面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在滇东北中,要按照市场经济客观、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差异巨大的地理特点,在现有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和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生产力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区域经济,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的道路,依托龙头,突出特色,面向市场,整合农业项目和农业投入,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种植业是滇东北农业的主导产业,加大种植业力度,努力提高单产,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和关键。按照本区域的特色品种优势,采取一些综合措施,使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带建设,形成一些有影响的产业带和较大的片区。滇东北特色农产品在云南开拓东盟农产品出口市场上具有较大优势,主要特色农产品有:烟草、水果、辣椒、蔬菜、马铃薯、蚕丝等等。建立高效率的产供销体系,构建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国际化农业经营机制,积极开展农业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外农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滇东北特色农产品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扶持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使滇东北特色农产品外销得到有力促进,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增收获利,使整个滇东北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云南实现“奔小康”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质量检测体系、机械化作业和运销服务等建设。加强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实行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原料保障,避免不合理的结构趋同,最有效地合理配置资源,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滇东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一,针对滇东北特色农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加工装备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集中扶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园区集聚,加强配套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态环境,使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延展,延长产业链,实现滇东北区域特色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度加工的制造业转变,充分利用发挥资源和原料供应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精深加工来拉动,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和加工产品结构的调整,实施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以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由初级加工、单一品种为主向精深加工、多元品种为主转变,提高农产品精深综合加工产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化,构建品牌型、规模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产业体系,优化加工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实际出发,选准最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在最佳地点进行开发,以求降低市场风险和产品成本.在发展农产品加的过程中,要将预定市场需求、企业投资能力和生产加工、经销能力、原料基地规模等有机统一起来,确定适度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目前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看好的骨干企业列入扶持对象。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良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继续开发研究保鲜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及新成果。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的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同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实现园区化、规范化、工厂化的种植和养殖,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加工产品档次。
第三,加强市场建设,使农产品实现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农产品流通快,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并带来高效益。对一些容易腐烂或容易丧失鲜活性的特色食品如蔬菜、水果等要尽量缩短流通渠道,采取直销方式,如;昭通苹果、樱桃、芒果等直接订货直销,根据销售商品的要求,组织特色农产品生产,由销售商负责销售,如:昭通市野天麻总汇直接将昭通天麻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加快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统一的原则。
第四,以优质化、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促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并扩大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扶持和壮大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高寒山区特色农作物如苦荞、燕麦、马铃薯的生产加工及销售,加强种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竞争力为目的。
第五,培养一大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养能带动千家万户增产增收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型运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把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纳入生产社会化轨道,形成农民离不开“龙头”,“龙头”离不开农民的格局,产生一种开拓市场的合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销关系,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滇东北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水平。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通过市场使农业增产转化为增值,使农民增收。
第六,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原产地品牌优势,强化商标意识,加强商标注册与管理,对已形成的品牌农产品及时进行商标登记与注册,保护现有农产品品牌,如:“醉明月”酒、“小熊猫”香烟、“小草坝”天麻等品牌的商标注册,“昭通天麻”证明商标的注册,对做大做强昭通天麻产业,打造昭通天麻知名品牌,通过地理标志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策划包装与宣传,利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方法与手段,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第七,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农产品的产地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农产品的区位特征更为明显,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根据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竞争能力,确定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支持重点。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独特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生产与载培方式,往往使得这一区域的农产品具有某一方面的独特品质,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这些农产品都具有鲜明的区位特定性,脱离了特定的区域,这些产品就会失去原有的特色,如:昭通苹果、昭通天麻、昭通酱、宣威火腿、会泽彩色马铃薯等等。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在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培育、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优势区域发展的优质新品种,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选育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良种、良苗的供种能力及生产管理水平,突出特色抓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第八,政府部门应确实帮助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一是引导企业与信用社加强沟通合作,使信用社的支农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二是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产前、产中、产后和加工经营中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加大力度,组织农民配合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销企业、经销农产品的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等。政府部门要积极开通特色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与信息服务。
:
[1]孔凡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与市场前景[J].山东食品科技,2004,(02).
[2]安丽.关于做大做强县域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J].农村大地,2005,(09).
[3]文志华.云南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加工,2005,(04).
[4]邬永飞,符长荣.昭通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5]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N].曲靖日报,200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