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
摘 要:聚集机制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所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各种聚集机制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各不相同。技术创新群集现象下的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与结构是采取合作创新的重要促成因素,以合作创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集群式创新形式和集群创新网络。它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产业集群;结构;机理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多种聚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随着知识的来临以及产业集群从低成本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变,产业集群的聚集机制正在从传统的聚集经济向技术创新效应转变。
一、 T型创新集群—技术创新的空间聚集规律
关于创新集群,有三种表达方式:Innovation in Groups、Innovative Clusters、Innovation-based Clusters,含义各不相同。一是从技术创新时空分布的角度加以规定的技术创新集群,即创新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成群出现的特性,创新成群出现的现象称为创新集群。二是从创新系统角度提出的创新集群,是经合组织在推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后推出的新概念,这一内涵的创新集群与下面阐述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相近。三是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的创新集群,也称为创新型集群,是与低成本型集群(Low-cost-based Clusters)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本文所指的创新集群是第一种涵义的创新集群,是指技术创新成群出现的现象。
技术创新在时间和产业领域的集中由熊彼特最早提出,美国经济学家罗森伯格进而把创新集群分为时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和空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时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是指技术上无直接联系,仅由需求全面旺盛或其它有利条件共同刺激所引起的创新集群,称为M型创新集群。空间意义上的创新集群,是指当出现一项或少数几项可为大量的改进型创新提供基础的重大创新时所诱发的创新集群,称为T型创新集群。
T型创新集群是建立在技术关联基础上的技术创新集群,有三种典型模式: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技术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技术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关联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技术创新是指在同一技术范式下沿着某一技术轨道的持续性创新,多为渐进性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其结果多为产品的升级换代。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技术创新集群是指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以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为目的的创新活动集群。平台性技术是在某一产品领域内,设计、生产和制造一系列产品所共用的技术,一组平台性技术的集合称为一个技术平台。因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技术平台基础上的辅助技术创新,其结果是形成一个创新产品集群。基于技术关联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建立在产业技术关联基础上的企业进入相关技术领域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另一种是建立在产业物质投入产出关系基础上的,进入供应链的上下游和相关领域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其中,前一种创新集群的形成中关键的因素是技术亲近度,即不同技术之间在原理上或技术构成要素及结构上的相近程度。在技术亲近度高的领域往往容易形成这种类型的创新集群。后一种类型的创新集群的常见模式有两种:一是在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向产业的上、下游领域渗透;二是在互补关系的基础上,向工艺相近的领域、有互补关系的领域渗透。基于技术关联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的结果往往是创新产品的多元化。
除了上述三种模式导致的创新活动空间集聚规律以外,导致创新空间集聚的机理还有基于创新资源互补、基于隐性知识外溢的创新空间集聚机理,基于产业集群内创新优势的创新集聚机理等。为了获取技术创新所需而本企业又不具备的资源,企业之间、企业与公共机构之间就需要开展合作创新以实现技术创新过程。因此,创新资源的互补导致了创新的空间集聚。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是空间距离的函数,其溢出与空间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距离衰减规律,只有空间上集聚的集群内部的企业才能获得这种知识,也就是说集群中存在的隐性知识导致了创新的空间集聚。并且这种隐性知识导致的空间集聚与创新的类型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伦德瓦尔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研究了创新特点与空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技术创新过程越激进,越没有通用的知识,越需要空间相邻。产业集群内不同机构在产业链基础上构筑的创新链和在同类企业集群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平台,为集群内企业参与创新提供了条件,吸引不同的企业参与创新链开展集群式创新形成创新的空间集聚。
二、合作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的选择
技术作为一种商品的高交易成本,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网络化,导致了合作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地理集中性、网络结构以及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促成了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成为集群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某种能力和资源缺口是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的,一是市场购买,二是自主开发,三是合作开发,如建立战略联盟。技术作为企业的重要能力和资源,其缺口同样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加以解决。因此,在理论上,可以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中技术来源的主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分为内源创新、外源创新、内源创新与外源创新相结合的合作创新等三种形式。其中:内源创新是指依据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进行的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也可称为企业内化的技术创新(或自主研发或自主创新)。其优势,一是实现企业价值链不同部分创新的连接,提高创新的效率;二是减少技术外溢,获得先发优势。外源创新是指依赖外部力量进行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分为购买(技术的市场交易)和外托(委托研究、外设研发机构等)两种基本方式。合作创新是指外源与内源相结合的创新活动。
由于技术作为一种商品的不确定性很高,而可选择的交易对象又较少,加上信息和技术的外部性,使得技术的市场交易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技术交易契约常常具有不完全性,技术的交易成本很高。因此,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得的技术十分有限,企业所需的技术并不是以市场交易为主渠道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在化的研发就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即企业进行以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为主要方式的内源式创新。但与技术迅速发展相对应的技术创新的周期缩短所致的高风险、以及技术创新对企业技术能力的高要求,使得企业内在化的研发活动面临知识资源的约束,承担着高风险、高成本。为此,企业转向寻求与外部组织的合作。4合作创新与市场交易相比,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与企业内在化研发活动相比,可以避免资源的约束并实现资源和能力的共享,有利于企业间的技术学习和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以这两个优势为基础,合作创新成为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合理选择。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地理邻近性、网络结构以及根植性,为合作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合作创新从而成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首选形式。
合作创新的起源可追溯到1917年始于英国的“研究协会”(Research Association,RA),但国外学者较少采用合作创新这一术语。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使用的是研究合伙(Research Partnership),蒂斯(Teece)采用的是技术联盟(Technical Alliance)的提法,还有一些学者使用了研发合作(R&D Cooperation)、合作研发(Cooperative R&D)、研发联合体(R&D Consortia)等概念。最早提出合作创新这一概念的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他在《技术创新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5郭晓川指出合作创新是指由多个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也吸收部分研究机构和大学加入)形成的技术合作契约关系,由多个企业共同投入资源,参与到一个创新过程中,然后基于共同的创新成果,再进行后续的差异化创新,是一种反复交易行为。6罗炜在比较国内外关于合作创新不同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合作创新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的行为。合作可以发生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也可以发生在创新链的某个阶段。合作有多个切入点和多个退出点。狭义的合作创新是指以合作研发为主的一种基于创新的技术合作契约关系,是企业间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为了共同的研发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而形成的合作契约安排,即合作集中在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开发阶段。
对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基于社会网络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防止非产权合作协议的成员之间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因此,使得非产权合作协议的合作创新方式相比非集群企业来说更有优势。同时,对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产业集群本身形成的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与辅助产业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企业与公共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为这些组织之间结成技术联盟开展合作创新活动提供了组织基础,从而使之成为用户联盟,供应商联盟,竞争者联盟,互补性联盟,促进性联盟等合作创新组织的栖息之地。
三、集群式创新—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产业集群提供的优越的创新环境中,在技术关联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呈现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集群式创新。
关于集群式创新的提法在创新集群理论中就已经出现,但并没有给出集群式创新的明确概念。所指的集群式创新是指企业按照创新集群模式进行的基于技术关联的技术创新活动集合。8刘友金在其博士中首次明确提出集群式创新(clustering innovation)概念并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他认为:“所谓集群式创新,通俗地可以理解为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定义为: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效应,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借助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前提,强调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二是创新主体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注重产业联系;三是方式是企业通过自组织或有组织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即地理位置的靠近;四是功能目标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仅仅是中小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所形成的无组织混合体不能称之为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而只能算是中小企业‘扎堆’现象,只有上述四个方面同时满足时,才是我们研究意义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集群式创新与创新集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后者是指创新(成果)的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中成群出现的现象。”
集群式创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与创新集群相对应的理解,即集群式创新是指创新集群内基于技术关联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集合,如顺轨式创新集群中基于技术轨道的系列持续创新,衍生性创新集群是在技术平台基础上的各种辅助技术创新活动,渗透性创新集群中在技术关联域和产品关联基础拓展的系列技术创新活动。另一种是与产业集群相对应的理解,即集群式创新是指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其创新主体是产业集群内的各组成机构,其主要方式是合作创新,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如用户联盟、供应商联盟、竞争者联盟、互补联盟;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如促进性联盟。由于产业集群是同类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和辅助企业的空间聚集,因此,产业集群中这种合作创新往往是基于同一技术轨道或技术平台,且多沿着技术关联域或产业链拓展渗透,形成创新集群。后一种理解与刘友金提出的概念基本接近,也更宽泛一些。由于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第一种理解的集群式创新可以包含在第二种理解的集群式创新概念之中。
集群式创新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互惠共生性。互惠共生的双方尽管分离后两方或者一方能够独立生存,但双方在某种方式下紧密结合,通过功能互补、可以使得两者都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协同竞争性。集群中的企业是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开展合作创新,协同竞争是集群式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发展。三是资源共享性。集群中的企业通过共享科技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才进行协同创新,并共享创新成果。四是地方结网性。集群式创新以产业集群的生产网络、社会网络为依托,在集群创新网络平台上展开,地方结网性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集群式创新是一个由活性决策结点构成的具有非线性联结机制、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具有群体自学习性、自组织性、自匹配性和行为自协调性,它由群体目标导引、信息流驱动、组织文化维护,依次经过交流、竞争、合作、分享、评价五个基本阶段的动态循环累进过程。
:
[1]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创新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4]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