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视角分析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益 刘淑萍 时间:2010-06-25

  摘 要: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我们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入手,对亚洲货币合作进行了分析。从研究来看,亚洲和东亚目前尚不具备构成货币区的条件, 这使得货币合作目前仅能在较浅的层次上进行;进一步讲,亚洲要达到货币一体化、形成最优货币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亚洲各体在经济和层面做出努力。但是,共同利益原则将使亚洲经济货币合作的趋势不可逆转。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货币合作;基准货币
  
  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开始编制和公布显示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亚洲货币单位,亚洲货币单 位有望成为亚洲共同货币的“原型”。从而有些人认为“亚元”将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 本文将针对此论断以及实现路径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货币合作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理论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早在1961年就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该理论是欧洲货币 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对欧元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蒙代尔认为,最优货币区域是 受不对称冲击影响的一些地区所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在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 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而区域以外则存在着要素流动性障碍。符合最优货币区域条件的 地区可以相互之间实行固定汇率或采取共同的货币,这将会带来微观效率上的好处(如消除 交易成本等),也不会因为丧失汇率工具而对宏观稳定造成任何负担。区内单一货币政策的 执行,能够同时实现微观和宏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融合和共同 。
  (二)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
  对于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即最优货币区应具备的条件,具有代表性的有:蒙代尔、麦金农 、凯南、英格拉姆、明兹、哈伯勒与弗莱明、托维尔与威利特等经济学家。他们分别从要素 流动程度、经济开放度、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一体化、政治因素、通货膨胀率、政策 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将根据这些标准对“亚元”实现的可能性做进一步的 分析。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进被公认为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国际货币安排方面最有意义 的发展,是国际政策协调方面最为重要的典范。从分析欧洲货币联盟创建和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这些结论有助于推测东亚和亚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前景。
  (一)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实施欧元化的起因是西欧主导世界的抱负、抗衡美国的雄心和避免欧洲衰落的危机感。一个 强大的欧洲是欧盟国家欧元化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二)出于欧盟各国对各自经济收益的考虑
  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可以消除区域内的货币兑换风险和部分利率风险,金融业所处的风险环 境无疑会得到很大的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大大减少所持有的外汇头寸,区域内的跨国 货币支付与结算将更有效率。
  (三)长期摸索的结果
  货币一体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逐渐发展的渐进过程。欧洲在最终实现欧元区 之前,经历了近40多年的区域货币合作的摸索。
  (四)路径的选择
  欧洲单一货币区的实践昭示了实现货币一体化的一条路径。即自由贸易区和狭义的经济一体 化先行,当市场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发展到一定层次时,再逐步实行货币一体化,从而使经 济一体化带动货币一体化,朝向建立、完善单一货币区的方向发展。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表明,货币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合理的路径,并且一个 地区实现货币一体化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汇率的稳定、危机的预防、以及贸易一体化都有 非常大的好处,实现货币一体化确实有其必要性。那么下面就对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做深 入的分析。
  
  三、亚洲货币合作可行性分析
  
  我们讨论亚洲货币合作,离不开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思考,毕竟,东亚在整个亚洲的地位、影 响具有其它亚洲地区不可替代性。
  (一)东亚是否具备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我们可以根据优货币区的几个主要判断标准进行分析。
  第一,要素流动程度。 东亚各国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差,各国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很多,人员流动的限制是严格, 即使是流动性最强的生产要素资本流动也受各国的限制(有些国家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开放) ,东亚金融危机后这种限制更强了。这不利于建立最优货币区。
  第二,经济开放度(贸易品占非贸易品的比例)。 东亚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对外贸易额/国内生产总值)高,其中香港、新加坡、马来西 亚超过100%。此外,“东亚四小龙”及东盟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动十分敏感,因此 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这对建立最优货币区是有利的。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 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体制不同,分歧严重。最发达国家与最不发达国家 并存,经济起飞与停滞倒退并存,少数国家和地区的化与广阔的落后农业区并存,这不 利于最优货币区的建立。
  第四,产业结构。 在东亚,只有、日本等少数国家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他各国的产业结构呈现类似性 ,主要集中在某些产品上,如纺织品、产品、石油产品等。这符合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 件。
  第五,金融一体化。 东亚金融市场除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之外,其余都限于本国范围内,东亚美元市 场也不发达,一部分国家的货币尚不能自由兑换,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这不利于建立最优 货币区。
  第六,政治因素。 东亚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存在多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东亚各民族文化在国家 、民族层面上具有集体主义和大一统思想,但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目 前,各国大都处在经济追赶期,竞争意识、民族意识、比较心态都很强,加上原因,很 难做到货币统一和经济一体化所要求的区域内各国合作、让步甚至妥协。
  第七,通货膨胀率。 东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较低的,具有最优货币区的特质,且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相 对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率较低,但香港例外。
  第八,经济政策。 东亚各主要国家或地区由于国情不同以及考虑因素不同,经济政策差异较大,如香港是开放 的政策,是中小竞争的政策,韩国是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政策,日本的政策更具有保 护性,这不利于建立最优货币区。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由于多个约束条件的限制,现在实现东亚货币一体化是不可行 的。那么,能否先在某一个基准货币的基础上推行东亚货币合作进而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呢?

  (二)关于最优基准货币的考虑
  欧元的推出是在德国马克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东亚货币是否可以仿照欧元的机制,以日元 或者人民币为基础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对日元进行分析。 日本作为东亚第一大国和唯一的发达国家,希望日元在东亚、亚洲经济合作中发挥 更大作用,但就现在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在世界贸易与资产交易中所占比重看,日元难以成为 东亚地区的基准货币。一是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使用率下降。货币的职能包括:计值单位 、交换手段、价值贮藏 手段,而一国国内货币用于国际经济交易活动,又使货币派生出另外三种职能:基准货币、 干预货币和储备货币。如果一国货币能够成为某一地区或国际上的基准货币,至少在国际贸 易和国际交易中被使用或被持有的比率是不断提高的。换言之,要求该国货币在外汇交 易、经常交易、民间资本交易和公共资本交易中被广泛使用或被广泛持有。日元只是在一定 的范围内部分地拥有国际货币的职能且在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明显上升。就世界商品交易中 日元计值比率看,20世纪90年代出口中日元计值比率没有明显上升,2000年甚至比1990年下 降了1.4%。但进口情况相反,1995年至2000年比1990年增长7%-9%;就资金交易和外汇 储备中日元计值比率看,日元的使用程度和持有率都在下降。 二是日本在东亚经济中的作用下降。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率下降 只是一个现象,根源在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经济基本面诸因素的负作用使市场对 日元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另外,就日本与东亚的经济关系看,日本占东亚经济的比重无论是 其进程还是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都处于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亚经济的 发展,东亚区域内的贸易不断扩大,但日本在东亚地区贸易中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与美 国和欧盟相比,日本在贸易领域所占比重的降幅虽然不很明显,但在新增对内直接投资和净 贷款额方面的差距,特别是与欧盟的差距显著拉大。 因此基于以上条件的考虑,日元成为基准货币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目前,日元发挥国际货 币作用的着眼点应放在扩大日元的使用范围,使其与日本的经济规模相适应。
  第二,对人民币进行分析。 是否可以以人民币为基准货币建立单一货币区呢?可能有此想法的人是因为人民币境外流通 量大大超过了1000亿元的事实,以及我国超过10000亿美元的强大的外汇储备。但是他 们忽 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其基准限制是由于人民币背后的经济支撑还较弱小。当然,如果面向未来 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在整个“经济圈”人民币、港币、澳币、和新台币可能会出现整 合的局面。在彻底整合这四种货币的基础上,人民币就会容易解决在其内部的经济总量对强 势货币的约束性。如果出现我们所预见的这种情况人民币的国际化就只是时间问题,并极有 可能成为世界第四极货币。取得基准货币的地位也是极有可能的。 但是以现在中国经济体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完全可兑换)在世界 货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要成为基准货币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四、分步实施货币合作进程
  
  实现亚洲区域货币统一可以考虑采取分步走的模式,即某些次区域先在小范围内实现统一货 币,然后逐步过渡到整个东亚地区,然后过渡到亚洲地区。从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 势看,有可能实行共同货币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主要有:
  (一)中国经济圈
  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内地与港澳之间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助于货币的统一。海峡两岸经济 相互往来日益加强,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上存在统一货币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 。
  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实力会继续增强。根据权威预测,如果没有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 发生,按现在的趋势正常发展,到2030年,仅中国大陆就将是东亚地区的第一大经济体,因 此,人民币将成为东亚的基准货币,这种格局会对地区货币合作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中国与东盟的亲密关系在未来10年中将发生更良好 的变化,中国与东盟经济和关系将更加紧密,这无疑会使货币合作进入良性轨道。
  王益等:从理论视角分析亚洲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二)东盟的基准国家
  东盟的基准国家即原来的东盟五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小国可 能更乐于加入货币同盟,因为损失较小。东亚的经济体大部分为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往往倾 向于选择固定汇率安排。因为在这些经济体内,汇率变动不大可能伴随着对实际竞争力的明 显效应。而且,在开放经济体内,由于总的价格指数会比相对封闭的经济体更为波动,经常 的汇率调整降低了货币的流动性。作为这个标准的推论,经济体的规模越小,它就可能更为 开放。因此,东盟国家更倾向于加入货币区。东盟五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赤字、通 货膨胀率等方面比较接近和相似,正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各国存在较强的政治意愿,并 存在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所以,东盟基准国家在很多方面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将来有 可能实现较高层次的货币同盟。
  
  五、结束语
  
  在考虑亚洲货币合作的问题上,我们要抛开只单纯考虑日元或人民币或其他货币为中心或基 准货币形成单一货币的认识。从汇率机制来讲,也许货币同盟可以从实行共同单一钉住逐步 过渡到共同篮子钉住,最终实现共同货币。亚洲共同货币有可能通过如上面我们假设的先在 一些次区域实现,然后逐步扩大,最终包括整个东亚和亚洲。在这个进程中,东盟以及4个 “10+1”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共同利益的扩大,亚洲货币合作进程将取决于亚洲 各经济体合作意愿和长期共同的努力,无论如何,亚洲一体化进程和经济货币合作进程的趋 势不可逆转。
  
  :
  [1]韩斌斌.最优货币理论与亚元的构想[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S2).
  [2]张宗成.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版),2003,(03).
  [3]杜雁,周莉.博鳌:让亚洲声音越来越响[J].华人时刊,2004,(01).
  [4]李鑫.关于亚洲货币合作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5,(07).
  [5]张明.亚洲货币合作:最新进展、问题和前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02).
  [6]杜秋莹,李富有.亚洲货币合作的有关文献述评[J].亚太经济,2005,(02).
  [7]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