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银行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君 唐青生 时间:2010-06-25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那么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银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而银行业的对资本市场的开放又有何助力?

  关键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银行业;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利率很低,考虑通胀因素和利息税,有时利率甚至为负,但有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人民币金融资产的70% 以储蓄存款的形式持有。这从客观上这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产品种类与数量相对贫乏,资本市场欠发达,不得不依赖银行作为增值对象。而我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本并不低,除了要支付利息,还有很多难以量化的支出(银行利用垄断特权向贷款企业的“寻租”)。各种数据表明,在我国,居民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是银行提供的有限的金融产品,银行贷款在整个融资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故在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不仅是简单的引进外资和战略投资者,也是筹资者低成本融资的要求,更是我国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的转变,从根本上打破银行业对融资的垄断地位。
  
  一、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业的影响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为广大企业拓宽了跨境上市融资的渠道,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储蓄者也可以选择到海外资本市场投资,从而使得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可能下降。另一方面外国资本和券商的涌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对于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在抵御风险、提高效率以及经营监管上都将是一个挑战。总之,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银行业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影响
  B股市场对外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一些托管B股交易外币资金的经验,虽然B股市场逐渐萎缩,与A股合并大势所趋,但QFII制度实行,大量合法外资进入A股市场,商业银行的外币托管资金额有增无减。目前,沪深两市B股的总市值约110亿美元,还不到A股的3%,而QFII从2003年至今投资额度已经突破60亿美元。预期不久的将来,以QFII方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外资有可能达到A股市场资金总量的30%甚至更多。数倍于现在的外汇资金交易业务将由商业银行来承担,由此带来的托管费和结售汇收入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一条新的收入渠道,在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低息时代,这一收入对商业银行利润的贡献较大。
  资本市场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将被逐渐打破。除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银行业还将面临与资本市场争夺资金的竞争。如前所述,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一部分储蓄者可能将资金投向回报更高的证券市场,一些依靠银行贷款的企业也可能转而进入成本更低的证券市场筹集资金。银行如果不致力于提高效率、改善经营就得承受客户和资源流失的后果,也就逐渐失去向借款企业“寻租”的机会,这对我国的银行业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压力和隐忧。资本市场上的充分竞争能约束经理人的行为,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和银行普遍缺乏的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资本市场上的对外开放能够促进这一制度的快速形成。
  
  (二)负面影响
  银行业在享受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资本市场开放后,我国银行业将暴露在巨大的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之下。
  首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存、贷款利率还由人民银行控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存贷款利率的外生决定,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资本市场中不能根据供需自主调节,只能处于被动状态,接受既定的利差空间,从而也就缺乏通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来提高效率的动力,客户与资源可能部分流失,尤其是VIP客户。按照入世协议,最迟在2006年底,国内市场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届时,很难说已经拥有的30万亿的人民币存款和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有多少仍由国有银行管理。单就个人理财业务来说,中资银行的贵宾级服务目前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是海外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在信托、投资、咨询等服务方面比国内银行有更多的经验和更好的环境条件。
  其次,商业银行托管QFII资金会遭遇汇率风险。按规定,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人民币,通过国内托管银行严格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我国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和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因此,托管银行不仅承担监管资金的任务,还肩负着结汇、售汇的职责。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目前已经破8。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扩大,外资的大量汇入汇出必将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国际游资也有可能更容易地进入我国资本市场。考虑市场主体避险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允许更多市场主体参与银行间远期交易;增加市场避险工具,允许具备结售汇和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银行开办远期和掉期业务等。但这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内,作为我国主要外汇交易者的商业银行仍处在风口浪尖上。
  最后,由于资本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变得更加复杂,行业监管的难度提高了。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增大,风险管理的要求就应该提高,而成立不久、缺乏经验的中国银监会能否充分重视并完善监管,提高我国银行体系抗御风险的能力,无论对监管机构自身还是整个银行业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二、银行业改革对资本市场开放的助力
  
  银行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之一,在对外开放的资本市场中的作为至关重要。从银行业扮演的“市场主体”角色来讲,其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助力,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为产权清晰和公司治理完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实现效率和保证安全的基础
  在开放中,银行拥有明晰的产权,能够摆脱政府干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尤其是拥有自主定价权是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完善银行治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银行提高内部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减少其对市场变动反应的滞后性。假如银行业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中无所作为,继续固步自封,低效运作,政府依然使用特权干预贷款,甚至是“换汤不换药”等等,都将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风险可能上升到国家风险,成为国家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中的建设银行、银行已经上市,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正在积极准备。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做法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建立产权清晰、结构合理、治理完善的股份公司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政企不分、政府主导,缺乏激励和约束,
  
  (二)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是保障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关键
  银行业的大量呆坏帐始终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绊脚石”,也是最大的风险隐患。已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通过财务重组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存量,完善公司治理的努力也使商业银行建立起了控制不良贷款流量增加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背负高不良资产率即使在封闭经济中也有很大的风险,大量的呆坏帐会使银行出现利润亏损,资不抵债、资金头寸不足,陷入“挤兑”危机。在银行高度关联且具有特质的“脆弱性”的条件下,银行危机很容易形成“多米诺”效应,迅速波及整个金融市场。长期以来,资本管制一直以来是我国银行业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防火墙”,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会推翻这个屏障,因此,在风险和危机来临之前,我国银行业应通过改革首先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加固自身防护,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三)银证合作为证券市场出力
  银行在中长期信贷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本市场开放后,更多的将选择到海外上市,国内券商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将与国外券商争夺投行业务。如果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得国内券商能够分享银行的信息资源,则有助于国内券商在投资、咨询和服务等业务方面显现优势。另外,证券公司利用银行的机构可以扩大产品宣传和销售的范围,在与外资证券公司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形成合力。总之,通过与银行业的合作,证券公司能快速整合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证券业必须联手银行业并依靠强大的银行业的支持,才能与国际投行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比拼。而银行业在与证券业的合作中,也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有影响力。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我国银行业与证券业互补相帮、互相促进强化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
  [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云红.金融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沈坤荣.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吴晓求.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王信.关注中国对外净资产背后的矛盾和问题[J].北京:国际经济评论,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