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收入差距之我见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偏大,目前缓解收入差距的很多措施主要是从二次分配入手的,但是单纯依靠二次分配其作用是有限的。加深对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差距的认识,建立并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分配问题的解决,必将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商品交换;价值;收入分配;信息不对称
一、分配理论的局限性决定了对现实社会收入差距认识的局限性
(一)两种分配理论的简单回顾
过去我们对收入差距认识的局限性是源于分配理论的。迄今为止分配理论主要有两种:即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由萨伊提出后又由马歇尔补充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两者的分歧就在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值部分到底是谁创造的,应该分配给谁。马克思把价值增值部分定义为剩余价值,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其观点是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应该分配给他们。而西方经济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把价值增值部分定义为利润,认为利润来自于家的劳动、创新、承担风险和行业垄断,不应该分配给雇佣劳动者。
(二)当前的分配方式及其局限性
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当前我国存在的分配方式有三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关于这三种分配方式的定义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这三种分配方式都是针对如何分配企业的生产成果的,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而实质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以“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即进行等价交换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仅仅强调劳动者应该获得剩余价值仍然不够全面,因为社会生产中还包含着另一交换过程,即生产者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交换过程。经济运行包括两个基本的交换过程:企业向居民户购买生产要素的过程和居民户向企业购买产品两个过程。在前一过程中企业向居民户购买劳动力时涉及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竞争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劳动者的工资,分配的结果是劳动者获得个人收入。后一过程即消费者向生产者购买产品的过程与之方向相反,实质上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竞争的结果形成商品的价格,分配的结果是企业获得商品销售收入。我们过去的分配理论只强调前一过程即劳动者获得工资这一过程。 而商品交换过程是社会分配的又一重要过程。
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换具有利益分化的作用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商品供不应求则价格高于价值,如果供大于求则价格低于价值。即交换过程中有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对于同一商品,有时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低于价值。规则的实质是谁能提供稀缺的产品,谁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谁去购买稀缺的产品,谁就付出高额的代价。也就是说个人获得的经济回报并不等于他所提供的商品的实际价值。尽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结果是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即价格和价值相等,但是并不是所有产品面临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在同一截面上各种产品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
(二)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这种利益分化加剧
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利益分化被进一步扩大了,这种不等价交换对个体的影响就更大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交换过程中,无论是在商品市场上还是生产要素市场上,由于买卖双方实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都造成了这种不平等交换。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由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总体上供过于求,因此劳动者之间竞争尤其激烈,企业选择的余地较大。虽然劳动者拥有的信息多,企业拥有的信息少。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的试用期较长,使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降低。所以劳动者很难凭借这一信息优势侵犯生产者的利益。
而在商品市场上,企业以一定的目标利润制定价格并按此价格水平提供商品,只要商品按造预定的价格水平销售出去利润就得以实现,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被动的接收或拒绝商品,生产者拥有的商品信息多,消费者拥有的信息少。企业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不平等交换。原因有二:第一、交易的过程是短暂的,而且中间环节较多,而且大多数商品是一次性消费掉的;不像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是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过程是持续的,而商品交换过程是一次进行的,由于消费者认知能力的差别,生产者容易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去侵犯消费者利益,制假造假现象便是一例;第二、消费者是分散的。消费者数量众多,分散购买,各自单独使用的,难以结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因此商品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斗争远远没有雇佣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斗争那样激烈。
(三)商品交换影响利益分化的隐蔽性
通常我们忽略这一交换过程的不平等性,因为这一不平等性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交换是自愿的,我们往往认为自愿的就是平等的,这是不正确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欲望是分层次的,而有时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较低层次的本能的欲望,往往不得已而放弃了更高层次的公平,因此不能将自愿与平等同起来。
(一)我国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仍然偏大,这种差距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个体差异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勤奋程度、机遇并不相同。 二是与一个社会的状况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关。当然由于个体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因为它能够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这种收入差距是由于个体本身以外的原因引起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就值得置疑了。我们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有个人能力的因素在起作用,但也必须承认我国现阶段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中也有部分的人不同程度的通过不平等交换而获得了某些利益。自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17,首次超过了公认的0.4的警戒线,目前已经达到0.46左右。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基尼系数远比我国低。 我们在倡导市场经济体制时说它是效率优先的,并且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价格形成方式也是简单易行的,而常常默认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是必然存在的,而笔者认为查找出市场经济的弊端并且消除这些弊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可能的。
(二)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缩小收入差距
笔者认为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的公平性就必须加快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首先,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门类齐全的各类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提高技术监督水平,加强市场法规的建设,使所有的市场活动都有法可依;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封锁。其次,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与市场的有效性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建立完善并得到有效的执行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对一切市场经济中不诚信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再次,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一部分社会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已经产生的贫富差距,社会有必要将其缩小。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财政上增加对贫困群体的倾斜,另一方面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弱势群体及其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机会。最后,运用手段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消费者是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消费者是分散的,很难结成稳定的群体同生产者斗争维护自身利益,因此消费者的利益必须由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
:
[1]余陶生.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版),2002,(02).
[2]蒋绍进.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与晏智杰同志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3]逄锦聚.经济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3.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5]徐敬君.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市场化改革方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05).
[6]王平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推进社会公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