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奕超 李 琪 时间:2010-06-25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市场调节粮食价格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得出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应努力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关键词】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我国实行粮食流通双轨制,在粮食流通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同时并存。而在市场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将对粮食价格起到有机的调节作用。从2003~2004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中,可以看到市场机制在粮食市场中逐渐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这也就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完善我国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一、市场调节粮食价格是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力量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反之,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达到均衡时,便形成了均衡价格。粮食价格的决定也不能逃脱这个一般规律。当粮食的供给或者需求发生变化时,粮食的价格必然会发生变化。当然,粮食的供给和需求也随着粮食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粮食的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即粮食供给或者需求的变化对于粮食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就粮食产品而言,它的需求价格弹性一般较小,因为粮食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所以价格的变化对食物的支出相对于其它产品而言影响就小一些。就供给价格弹性而言,因为粮食生产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市场供给对价格的变化反映也有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的商品属性得到较全面的恢复,粮食价格的形成以市场为依据,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实践中将显示它的必然性。
  (一)市场调节粮食价格能促进粮食生产技术进步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生产者要想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开发和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由于小规模生产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严峻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促使粮食生产从分散的千家万户向适度规模过渡,促使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市场调节粮食价格,价格的上下波动,有利于调节市场供求达到供求相对平衡
  当粮食资源紧缺时,价格上升,刺激生产,增加进口,减少库存;当粮食资源过剩时,价格下降,抑制生产,增加出口,增加库存,因而能使粮食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化。
  (三)市场调节粮食价格有利于引导生产,调整种植结构
  粮食价格高低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体现。市场价格上升的品种,说明市场需求量大、供应量趋紧,这就给农民一个信号,要增加生产,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当市场饱和价格出现下降时,则说明市场需求不足,需调整生产结构,安排市场需求大、价格好的其他品种进行生产。价格杠杆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四)市场调节粮食价格有利于引导消费,避免资源浪费
  粮食消费除了人口的直接消费外,还有深加工和养殖业的转化消费,这方面的消费比较注重成本。在粮食消费品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当某一粮食品种供应量太大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必将转移到对该品种的消费,以避免产生资源浪费。
  粮食价格由市场来形成是必然趋势,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必然加快,这是经济规律所决定了的。
  二、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是经济的必然要求
  粮食毕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它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密切相关。2003年10月份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在持续六年下降后猛然上涨,使得粮食问题已再次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粮食安全事关大局,如何防止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确保粮食生产与供给的稳定,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因此,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是保持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需要
  “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发生变化,往往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受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与粮食有相关的肉、禽、蛋、奶、食用油的价格首先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整个食品行业的价格波动,进而影响食品加工制造业的价格,最终必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
  (二)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部份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他们的粮食收入。如果粮食收入大起大落,必然会对农户的家庭收入造成很大的冲击,不利于农民的增产增收,不利于农业经营结构合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三)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是稳定困难群体生活的需要
  目前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比重还相当大,贫困人口还有数千万,下岗职工靠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的也不再少数。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价格的变化,对部分靠发生活费度日的下岗职工和城乡困难群体来说,粮价上涨将直接增加他们的生活费开支,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四)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粮食供需平衡不仅限于国内,按照我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比较利益大小最终决定着国际贸易粮食的流向。因此,对我国这样一个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的国家,粮食进口是不可避免的,这将改变国内粮食的供需均衡。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消费国和进口国,要使不再被国际粮商牵着鼻子走,并且能够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去,都有赖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化进程时间不长,政府粮食价格调控机制尚不健全与成熟,因此,对粮食价格和粮食生产的调控效果还不理想,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和粮食生产不稳定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粮食供过于求导致粮食价格低迷时,粮食保护价格水平偏低以及保护价格执行不力,不能够有效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供不应求导致粮食价格不断攀升时,粮食调节性储备未及时投放市场,或由于调节性储备偏少不能大量有效投放市场,以致不能起到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粮食生产波动周期与宏观周期不配合,甚至完全相悖,加剧了粮食价格波动程度,政府在协调粮食生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方面尚未取得成效,等等。
  显然,只要市场调节价格存在负面作用,政府就有对其调控制约的必要。但政府调控市场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必须探讨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合理、有效的调控方法和措施。
  三、努力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以市场调节为主体、以国外进口为补充、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导向形成粮食价格,这应成为新形势下粮食价格形成的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发挥政府在经济舞台上的幕后作用,即政府以组织者身份,主要利用经济手段,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方法,以保护市场有序竞争为出发点,最终达成既定的社会目标。建立这样一种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或障碍。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充分利用市场效率机制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目前我国粮食主销区已基本完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由于时间较短其积极作用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还必须适时推进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市场化改革。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现已基本形成并独立运作,全面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基本可以保证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市场化的粮食价格,不仅可以引导农民在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务工与务农之间的合理转移,而且有利于提高粮食的供给效率。
  (二)实施农业生产扶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有效增加国内粮食供给
  实施农业扶持政策,应符合WTO“绿箱政策”或“黄箱政策”要求。我国在加入 WTO后,对原有的补贴政策要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增强我国粮食竞争力。绿箱补贴是指不影响贸易价格的政府补贴,比如涉及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农业服务等方面的补贴,我国应充分利用绿箱补贴,提高我国粮食竞争力和稳定粮食价格。黄箱补贴是指影响贸易价格的政府补贴,对粮食价格的补贴就属于这一种,这类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粮食市场价格产生扭曲性作用,而按WTO的规定,我国入世谈判的结果是允许85%以内的“黄箱”补贴。因此,我国要积极加大对绿箱补贴的力度,充分利用“黄箱”补贴。对农业的生产扶持,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公共设施投入,如、水利设施等。可采取政府部分投资或减免税政策,吸引农民及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或农业生态保护,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建立进口粮价与国内粮价的均衡机制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是保证粮食安全、实现丰欠调节、维持粮价平稳的重要手段。我国于1990年建立了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但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作为粮食流通的核心,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应继续完善各级储备粮管理体系,充实地方储备粮,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储备粮直管体系,实行吞吐调节,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四)加快粮食法规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已经开始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粮食收购和价格,但相应的法规还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市场法规是市场交易正常进行的基础,否则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我国应尽快出台《粮食法》和地方粮食法规,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的数量和价格调整,规范我国粮食市场运作。


      [1]刘佳.浅论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问题[J].价格与市场,2005,(2).
      [2]李晖.粮食价格波动与政府调控[J].经济, 2004,(11).
      [3]杨文兵.浅析政府对于粮食价格的管理[J].价格与市场,2005,(6).
      [4]刑孝兵,徐洁香.尽快完善适应WTO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J].市场与价格,2003,(11).
      [5]何志奇.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浅探[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4).
      [6]袁华.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J].机械管理开发,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