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内贸易发展历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贾飞 时间:2010-06-25
 [摘要] 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一国的竞争优势和获得动态利益的能力,对一国对外贸易进而整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终究离不开产业内贸易的大力发展,但是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必然有自己的特征。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来分析我国化进程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征。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外贸依存度
  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一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与该国工业化程度有正向关系,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作为发展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与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是一致的。然而反过来,如果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速度放慢或者徘徊波动,那么能不能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放慢了步伐或者停滞呢?
  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来讲,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存在正向关系,但是我国所处的环境决定了这种正向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相关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我国追赶工业化国家的整个工业化历程来看,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会经历快速提高和缓慢爬升甚至徘徊波动的不同时期,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决定了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必然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封闭的比较优势贸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并且提高缓慢,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反映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并且产业间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绝对统治地位。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对外贸易应属于这一阶段,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世纪90年代前的产业内贸易G-L 指数维持在0.15~0.25的范围内。
  造成这一阶段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且提高缓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两个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我国经济水平低下且缺少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当时受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生产部门简单,产品多样性有限,从而限制了产业内贸易的发生;要想快速发展经济就要加大投入,当然投入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通过引进外商投资获得了一些资金和技术,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改革和开放都是有限的,外商投资很多带有试探性,因而数额不大,并且其技术转移也往往限于几十年前的国际水平,因此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外贸政策以及我国国际环境也决定了我国产业内贸易在这段时期内发展不会很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较长的一段时期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国产业资本的积累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因而自力更生地积累资本必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虽然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如以上所述开放力度有限,有待进一步扩大;在对外贸易政策上把精力集中在发挥我国资源禀赋优势,很少意识到竞争优势的培养;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民族观念与西方社会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分歧,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并不信任,并且我国当时的发展也不能令他们折服,因此双方的贸易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开放的比较优势贸易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快速提高,产业内贸易逐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但这时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增加,仍主要反映我国的比较优势。1990年~2010年的二十年大该属于这一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化生产链条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大量国际投资和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以下是我国2002年~2004三年外贸依存度和外资外贸比重的有关数据。
  表12002年~2004年中国外贸依存度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02年~2004年中国外资企业外贸比重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2004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0.700,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说明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从表2我们得知近几年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并且这种主力军地位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因为外资企业大部分是跨国公司转移生产形成的,所以跨国公司对我国对外贸易具有很大影响。
  价值链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生产有很多环节即价值链,价值链各个环节会因为战略需要被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分配。在跨国公司理论中,根据跨国公司分工和组织模式的不同,把它分为垂直一体化模式和水平一体化模式两类。垂直一体化模式指跨国公司根据不同国家的状况和优势,把具有相互联系的同一生产的不同环节分配到全球,一般发达国家从事附加值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而发展家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生产,位于价值链的下游;水平一体化指跨国公司在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建立内部市场,从事大体相同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被纳入全球价值链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是附加值偏低的下游环节。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点。由于跨国公司最终要通过国际贸易整合我国的生产,所以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而正在迅速提高,并且以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为主导。这种贸易形态无疑是以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跨国公司的介入,这些比较优势中很多可能仍是潜在优势,这些潜在优势在与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结合后才得以发挥,转变为现实力量发挥作用,跨国公司在使我国比较优势得到更广更深的发挥、给我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分享了部分利益。
  第三,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贸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内贸易已达较高水平,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出现徘徊波动,新增国际直接投资很可能会减少。经过上个时期的发展,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已达到较高水平,这个时期主要是水平产业内贸易与垂直产业内贸易的转换阶段,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水平产业内贸易将取代垂直产业内贸易成为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导。
  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地位转换根本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上一个阶段虽然也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是这一阶段更为猛烈和迅速,并且上一阶段为这一阶段的产业调整升级奠定了基础。
  进入这一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可以挖掘的潜在比较优势已基本释放,因此以开发和利用我国潜在比较优势的为为目的的国际直接投资会明显减少。同时,我国经济在现有模式下的连续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能源耗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而且有悖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我国才能步入世界强国之列,况且经过上几各阶段的积累我国已具备了向强国迈进的条件,现在是彻底打破产业结构瓶颈的最佳时期。届时我国政府将把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竞争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任务来抓,甚至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其必然会对国际直接投资以及国内存量资本产生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作用,那时,政府将通过各种经济手段限制部分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而更大程度地开放高新技术产业。在这种条件下新增国际直接投资有可能会减少。
  第四,竞争优势贸易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已进入化国家行列,具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也移到了上游环节,对外贸易主要体现我国的竞争优势。这时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是仍会明显低于欧盟成员国,我国现在参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本世纪很难达到欧盟那种一体化水平,并且更难预见新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本世纪达到欧盟的水平,研究表明欧盟成员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高于与其发展水平类似的其他国家,就是源于欧盟较高的一体化水平。
  总之,产业内贸易水平大致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但是两者绝非简单的正向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在从产业内贸易上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时,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结构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尤其在我国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的情况下,对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深入分析就显得更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