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网站赢利模式分析
【摘要】SNS网站的出现掀起互联网世界又一波收购狂潮。本文从SNS网站的用户粘性出发,分析了SNS网站的商业价值及其赢利模式。
【关键词】SNS网站 赢利模式 商业价值
2005年7月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并购全球最大的社区网站Myspace,一度掀起了互联网世界SNS网站收购狂潮。但与其强烈的市场反应相比,SNS网站缺乏赢利模式,赢利并不乐观。如何实现赢利,找到SNS网站的商业价值,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SNS评述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服务,它是一种为用户提供信息展示、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并注重用户关系管理的服务形式。该服务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转变为“人与人对话”。
SNS的产生和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密切相关。从功能上看,SNS能够以朋友的朋友为基础,不断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得该人脉的帮助。从技术角度来看,SNS是一个采用P2P技术构建的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服务。它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分散在个人设备上的CPU、硬盘和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强大的能力,包括速度、通信速度和存储空间。从社交行为看,SNS服务将人们的线下关系链搬移到网上,再与其他人的关系链交互而形成更大的关系链。用户主要是跟熟人互动,如果遇到可以深聊的陌生人就能扩大人际圈子,此后通过对彼此的关注维系人际关系。
二、SNS网站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上百家SNS网站。定位为垂直SNS网站的51.com,用户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几乎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是其用户。而亿友网则主要面向城市中年轻的、有交友需求的人群。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情感融洽的异性。
与这两者不同的是,天际网和若邻网则对准了更强调熟人关系的高端商务人士,为他们维护职场人际关系提供便利。其用户群虽然规模不大,但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得这里存在更高的附加价值。
在大众与高端之间,还有一类SNS网站正在扩张,它们针对的是白领人群和即将成为白领的大学生们。校内网目前注册用户达到1800万,占据了校园SNS市场的75%。而Myspace在进入中国后,也把触角伸向了这一领域。校园SNS正在成为SNS网站的重要“战场”。
SNS网站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的用户交互,浏览量远高于传统门户网站。而且由于每个人都在关注好友,使得平均在线时间更长。
这类网站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口碑传播。在Myspace或facebook上面的一篇小文章,可能会透过博主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不断扩散开来。这种效果正是广告主极为渴求的,因为透过熟人口碑传播的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好。然而在过去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广告主没有任何平台可以操作,只能买广告曝光次数,让预算被门户网站的流量给消耗掉。
谢文认为“尽管SNS网站现在大多入不敷出,但精准广告肯定是它未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之下,门户网站的用户精准率不到3%,Google的精准率为10%多些,而实名制SNS网站的精准率却超过30%。很显然,SNS网站更适合精准营销。”。SNS网站不仅在精准营销上遥遥领先,还能展现出更具特色的病毒式营销,而其商业价值也恰恰体现于此。
四、SNS网站赢利模式
互联网的赢利模式无外乎以下几种:广告、增值服务和商务。SNS网站并不缺乏用户粘性,它们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并且有自身的商业价值,任何SNS网站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有来自这三方面的收益,只会因为主力用户群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差别。
2006年全球交友网站广告收入达4.5亿美元,其中美国最高,为3.5亿美元;2007年美国网络社区投放广告费用达到9.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交友网站广告收入将达到29亿美元。显然,广告将成为交友网站主要的赢利模式。商务SNS网站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它们拥有高质量的用户资源,可以为广告商提供精准广告服务,还可以推广一些新的产品,如天际网正在试行的针对商务人才的猎头服务。
与商务派风格不同,奉行简单实用逻辑的51.com则将目光放在了更为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其赢利模式就是个人增值服务加上广告,在广告之外还有类似于QQ的虚拟物品的买卖;其“同城推荐”的功能也极有可能实现百度的竞价搜索模式。
同时,SNS网站拥有的真实关系网络将成为很好的商务平台,与电子商务结合必将成为SNS网站赢利的重要模式。
【】
[1] 程绍珊、席加省:精准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绍麟:SNS营利模式初探[J].互联网周刊,2008(7).
[3] 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郝志康:社区营销成败的营销策略探讨[J].科协(下半月),2007(4).
[5] 丁喆:互联网盈利模式[J].科技智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