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组织惰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庆玲 时间:2010-06-25

【摘要】在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风险,其中组织惰性风险往往被管理者忽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省份,其中组织惰性的制约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拟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两方面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组织惰性的产生原因及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提出防范和控制组织惰性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组织惰性 组织结构 企业发展
  
   企业惰性是企业发展中保持或维护现有工作活动模式与习惯的倾向,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企业组织惰性。企业惰性也是企业发展中的一种风险。近年西部地区增长呈现良好态势,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其中企业文化惰性和组织结构惰性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作用不可忽视,防范和控制组织惰性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组织惰性分析
  
   1、企业文化惰性。文化构成一切制度运行的基础秩序。从组织管的角度看,文化是“一组人群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西部欠发达地区长时间经历着生产力发展落后、生产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地区贫穷不仅使人们物质财富贫乏,也造成人们思想贫乏、观念落后。其明显的表现是:反应迟钝,不能及时抓住机遇;墨守成规,思想较为僵化,缺乏锐意创新的胆识;听天由命,“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然存在。地域文化的惰性因素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创业者的心理、企业经营结构与企业文化中,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1)对管理者决策的影响。导致企业对外部优秀文化成分的吸收缓慢,组织成员思维发展滞后于市场变化;非市场化管理手段在组织中依然被大量使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失去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管理者对市场变化不敏感,造成决策迟缓或失误,使企业失去市场。
  (2)对组织成员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某些规则、制度会以文化的形式沉淀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企业成员受企业文化的浸润会产生观念上的依赖性,企业文化中的惰性因素使组织成员的素质能力发展缓慢,阻碍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
  (3)对组织风险承受的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少,规模和效率企业更少,组织成员风险规避心理严重,小富即安的思想普遍存在。既得利益者和技能低下者成为维护企业“稳定”的主要群体,企业制度创新举步维艰,组织成员潜质得不到挖掘和发挥,企业发展缺乏活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组织结构惰性。组织结构的形式既取决于组织的规模、性质,也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能力。长期以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文化一直落后于内地发达省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总体素质也低于内地发达省份。一些企业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仍未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创新,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许多企业中被延用。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强调集权和统一领导,组织中高级管理者才有权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而高层管理者缺乏现场的必要信息,容易形成认知惰性,往往难以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具有保持原来状态并能够抵抗外来压力的僵化特征,使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不能够及时进行战略变革。科层制严格的等级制度使企业内各层级部门按照习惯的工作方式和固定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管理机构庞大滋生的官僚作风使工作效率低下,一些新措施的推行遭受人为的怠慢,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不断增加。同时,严格的等级制度使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比较困难,企业成员成为企业行为的被动接受者,处于组织底层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景。
  科层制组织要保持效率的前提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如果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科层制的负面效应就会逐渐体现出来。尽管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触动了传统科层制的软肋,科层制导致的组织惰性已成为一些成熟企业发展的桎梏。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组织惰性治理
  
  1、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和学习型组织。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弱、培养人才的环境较差,人才相对短缺和人口文化素质较落后,每年新增加的高素质人才数量明显少于东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也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先天不足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隐忧。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较好地克服组织成员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1)推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的根基是正确的经营理念。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观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对员工人性根源的渗透。首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内涵,提炼符合当今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革除不合时宜的地域文化成分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传统观念,将家长专制式的文化、官僚主义的文化改变为协作参与型的文化,克服地域文化中消极因素对企业产生的惰性影响。其次,要不断学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将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外部先进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打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具有时代观念和精神的特色文化,彰显企业个性。应培育职工朝气蓬勃的创新精神和进步的价值观念,利用愿景和目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将组织成员蕴藏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创新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将企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企业品质,逐步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企业之间的差距。

  (2)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本质上并不涉及某种特定的组织设计,而是描述了组织中的一种理念或,对组织设计有重要影响。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或管理哲学,不仅否定了传统组织文化中的惰性因素,而且开拓了通过锻炼系统思考能力、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开展团队学习等五项修炼来培养新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建立基于组织目标、群体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一致的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够充分挖掘组织成员的创新潜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组织整体层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且能够在组织取得重大成功之后不断学习,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避免企业惰性对组织的束缚。
   企业可以采用标杆管理的办法,选取在某方面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作为标杆,通过资料搜集、分析比较、跟踪学习及实践等一系列程序,找出本企业在产品、服务或管理工作等方面与之存在的差别。分析这些差别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清晰的目标对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进行创新,激励员工赶上并超越竞争对手。标杆管理作为企业学习先进的一种系统的有效方法,对企业克服管理中的惰性具有积极意义。标杆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使企业通过与标杆企业的比较找到实践上的差距,通过标杆、学习、积累与创新实现企业持续。
  2、建立创新型组织结构。企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只有把不合时宜的科层要素转变为市场要素,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创新发展。
  (1)变革科层制组织形式。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对组织结构实行变革。可以采取扁平型组织结构,缩短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管理层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得信息并作出决策,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并消除官僚主义。电脑及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组织结构的转换、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许多繁杂的控制事务转为简单的电脑控制,从另一途径克服了组织结构庞大产生的组织惰性。
(2)加强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按照其变革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业务流程建立和规范,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重组。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变革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和管理基础的企业。
  对于创立初期的中小型企业,市场和销售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企业运作基本靠员工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制度。从流程管理角度来说,这个时期企业需要建立基本的流程和规范,如业务运作流程、作业指引、岗位说明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以明确权责、识别和描述流程,避免由于权责不清产生组织惰性。当企业规模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时,企业官僚化程度也会不断加深,管理呈现低效,这时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可以先对企业现有流程的绩效进行评估,识别缺失的关键环节和需要改善的环节,在对组织活动的实现形式、活动的逻辑关系及活动的承担者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对现有流程简化、整合、增加、调整等方式提升流程效率。还可以通过明确流程所有者的形式来监督流程的整体表现,避免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减少组织惰性。当企业处于战略转型期时,需要对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先对企业全部流程进行评估,根据企业战略需要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需要强调的是,业务流程重组往往伴随着IT系统的实施、重大组织变革和业务模式变革,因而存在较大风险,但成功后能给企业带来业绩的重大改善。
  加强流程管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克服组织惰性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流程要素的有效整合重新界定了组织成员的关系,打破传统科层制下组织成员各自为政的局面。管理者的身份由任务分派者和监督者转变为流程小组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对员工的管理除了通过规则章程和岗位说明书还可以借用专业规范及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进行。对员工绩效的评价不再完全由上级领导来执行,而是在同事之间进行,评级标准由任务是否完成转变为顾客是否满意,员工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流程的运作情况负责、对团队负责。流程优化与重建可以有效突破组织成员对权力的迷信,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合作关系,使企业成员的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整个西部地区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家不能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的大环境,而必须与环境进行良性互动,善于发现企业在不同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在学习和创新中敢于打破已有的模式和规则,克服组织惰性,创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新型企业,使之更好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1] 刘海建:企业组织结构的惰性特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7(1).
  [2] 白景坤:国企改革中的组织惰性及其矫正[J].新华文摘,2007(7).
  [3] Paul R.Timm﹠Brent D.Peterson著,钟谷兰译:人的行为与组织管理[M].轻出版社,2004.
  [4] 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