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娄厦 滕建华 时间:2010-06-25

  摘要:针对2008年的豆油涨幅现象,本文在农户高生产成本和低收益、外企竞争控股、土地规模三方面的制约因素上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豆产业瓶颈对策
  
  Abstract: In 2008, soybean oil rose, farmers in this paper, high yield and low production costs, competition in foreign holdings, land the size of three constraints on the analysis of soybea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oybean industry, bottlenecks Countermeasures
  
  一、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1.农户高生产成本和低收益的制约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豆农的种植热情一直在降低,原因很简单,不是收成不好就是有好豆却卖不上好的价格。这样一来其黄豆的种植面积在近些年就呈一路下滑的趋势,具体数值(见表1)
  年份(年) 播种面积 (千公顷) 产量(万吨)
   2003     3389.3       560.8
   2004     3555.5      638.5
   2005     3548.4      629.5
   2006     3436.8      596
  数据来源:国研网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黄豆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2004年种植面积是3555.5千公顷,产量为638.5万吨,这是近些年来的种植高峰,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2005年和2006年其黄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下降,尤其是2006年种植面积下降到3436.8千公顷,比2004年下降了3.33%,产量下降到596万吨,比2004年下降了6.66%。
  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要归于成本的上涨。大豆种植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通常直接成本包括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机械作业费和地租费,其中包括柴油在内的机械费用所占比重最高,约占直接成本的1/3,黑龙江省相对来说就更高了。间接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和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黑龙江大豆的生产成本呈现上涨势头。2005年春播前尿素1950元/吨左右、二铵3000元/吨左右、复合肥2130元/吨左右,分别比上年上涨17%、19%和25%左右。0#柴油4077元/吨、35#柴油468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5.3%和15.2%。农膜、农药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化肥、柴油价格上涨,导致大豆的种植成本大幅度提高。200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大豆主产区成本调查报告显示,黑龙江大豆的总成本为1.98元/公斤,比2005年上涨0.3%。
  除此之外,价格的下降也对农户的种植热情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006年黑龙江大豆价格多数月份比2005年低,从2006年第40周(2006年全年49周)才开始回升到近2500元/吨,而2005年多数月份价格在2600元/吨。黑龙江大豆2006年平均价格为2340元/吨,比2005年的平均价格2540元/吨左右,下降了200元/吨。随着成本的提高和收益的降低农户的热情已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大种植户出现了种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这使农民们有苦难言,有的甚至下决心转产,种植收益较高的玉米和其他作物。这样,对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损失。
  2.外企竞争控股的制约
  控制着当今国际谷物市80%市场份额的,是四家世界五百强,即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等。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四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黑龙江省的大豆之所以价格波动巨大,豆油价格暴涨可能都要与这“ABCD”四大粮商有关。2004年暴涨暴跌的豆价,让号称“大豆军团”的1000多家中小型和本土内资榨油企业走上了绝路。而2004年后外资“趁火打劫”,开始收购困难重重的本土榨油企业,结果仍能开工的90多家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总量。众所周知,一旦民生产业被外资控股会是什么结果。豆油在我国北方来说几乎是每餐必备的材料,而且豆粕是畜牧和养殖业必需的饲料来源。2007年爆发的大豆价格暴涨,随之带来的便是养殖业成本的升高,进而肉类市场上的价格也大幅上升,而后便是其他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这对我国的物价稳定和对外汇率影响较大,所以大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价格问题。
  3.黑龙江省土地规模的制约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虽然近些年来一直在增加,但除了国有耕种的土地外,其平均每人经营的耕地面积比较有限。2000年人均耕地面积为8.57亩、2004年为9.71亩、2005年为10.42亩,到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达到了10.40亩。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比较小,特别在粮食等土地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基本上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不仅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土地区域性种植、机械化耕作和集约经营,更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劳动力及农业固定资产也得不到充分利用。由此抑制了投资者的热情与动力,不利于土地向农业技术能手转移,也不利于农业投资者对土地的开发,从而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实现有效投入和积累机制。

  除此以外,土地规模的缩小还大大制约了良种的推广。大豆在我国的两项最主要用途就是榨油和豆制品加工。我国的进口大豆基本上都用于榨油,进口大豆的出油率在19%~20%,我国大豆的出油率在16%~17%,我国大豆品质另一个缺陷就是专用性不强,国外培育的多是高蛋白质或高含油量专用品种。再加之我国大豆加上混种、混收、混储,质量参差不齐,这就大大影响了加工对国产大豆的使用。但是,黑龙江省并非没有好的专用品种,而是在良种的推广环节上受到制约。土地规模的缩小是较大的限制,黑龙江人均耕地面积在10亩左右,种植上的品种又太杂乱,这对改良统一的高出油率或高蛋白品种来说是个巨大的障碍。同时,也对其大豆产业的有很大制约。
  
  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瓶颈的对策
  
  1.宏观调控高生产成本
  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价格控制的紧缩政策来控制化肥、柴油等一些大豆种植所需的生产资料的价格,给豆农们一个喘息的空间,还可以提高豆农的种植热情,并且要对那些坑农、害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打击。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来保护农民的利益,给豆农们撑起一个保护伞,让豆农们吃一颗定心丸。实际上,进口大豆的直接生产成本并不比黑龙江的低,但由于受规模生产、产业化程度,特别是政府补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口大豆种植成本远低于黑龙江大豆。从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目前,美国大豆的生产成本是1.40元/公斤,巴西为0.98元/公斤,均比黑龙江的1.98元/公斤低,分别低0.58元/公斤和1.00元/公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阿根廷对豆农的补贴较多,这样一来豆农的成本便降了下来。反观我国豆农的待遇,别说补贴了就连一个保护价格都没有,就算有补贴也是太少了。我国应适当的增加对大豆产业的补贴,不要让豆农门自行吸收成本孤军奋战,要让豆农们有信心有决心去振兴大豆行业,让豆农们有个靠山。
  2.采取扶植措施
  外资控股的同时,国家可以扶植大豆产业的主要省份,像黑龙江省占大豆产业的半壁江山。以黑龙江为依托大力扶植大豆种植业和压榨企业,为我国大豆行业的反击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可以适当的采取“绿色壁垒”,因为外国的大豆多为转基因品种,对健康是否有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而我国可以抓住机会,大力宣传黑龙江省的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黑龙江省是世界少有的大豆种植黄金地带,而且其大豆又是非转基因的优良品种,所以黑龙江省有这个竞争的实力,加之其又有“九三”这样的大型压榨企业,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我们要抓住机会,大胆出击,为振兴黑龙江省和的大豆产业尽一份力。
  3.采取联产承包措施
  在土地规模方面,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占有面积较小,应采取联产承包。不光如此,还可让农户们集体经营,统一种植、生产、销售。这样一来就会有一个相对运输、销售成本较小的模式,进一步加大了黑龙江省大豆的竞争力。另外,还可以组织豆农们给大豆创立品牌,一旦加上非转基因、黄金地带的品牌效应,黑龙江省的大豆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就算在世界的竞争舞台上也占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出其大豆的优势。随着对土地规模的改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会相对提高,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
  [1]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调研报告(续二)[J].大豆通报,2004,2:30-33.
  [2]何雪莹等:黑龙江省大豆育成推广品种的化学品质现状[J].大豆通报,2006,2:34-36.
  [3]魏勤芳等:黑龙江省大豆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现状与对策分析[J].大豆通报,2005,3:1-3.
  [4]孙雨南:浅论黑龙江大豆的成本与竞争[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211-213.
  [5]刘宏曼:黑龙江大豆市场竞争力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04,6:10-13.
  [6]《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7:115 238 263.
  [7]国研网 http://edu.drc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