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摘 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市场的整合,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国家的界限和市场分割也逐渐削弱。为了取得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和地区的必然选择。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双方合作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结构调整?
  
  1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进出口贸易情况逐年上升,其中出口额由2004年的429亿美元上升为2005年的554亿美元,至2006年达到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幅度均在30%左右。进口额也有增长,2004年至2006年分别为的630亿美元,750亿美元和895亿美元,较上年的增长幅度在20%左右。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因此,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而且对降低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双方的机遇与挑战?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
  这里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为工具进行相关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来的。它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产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
  (1)原油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国与东盟主要产油国原油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中,仅马来西亚在2000、2001、2002三年小于1。中国与印尼、越南、文莱的原油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最低值均大于2,最高值已超过20。不难看出,在原油产品上中国与东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各国贸易互补性指数大多成持平和上升趋势,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与东盟在资源型的产品上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
  
  资料来源:中国贸易促进网,中越机械网,中国驻文莱达鲁萨兰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等数据整理?
  (2)天然橡胶的贸易互补性。?
  从表2可以看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三国的天然橡胶产品RCA值都很高,2004年泰国和印尼都上升到大于10的水平,马来西亚也上升到3.98,表明三国在这类产品上的出口比较优势较强。其中泰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值最高,优势最明显。在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上,三国也显示了同中国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中国与东盟在原料产品上贸易互补性也很强。?  2.2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挑战?
  (1)出口市场的竞争性。?
  扩大出口市场不但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以促进增长和扩大经济规模,而且可以利用出口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优化的步伐。因此,出口市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双方在经济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比较相近,造成某种商品出口市场接近。?
  (2)争取海外投资的竞争。?
  
  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的前景更加诱人,它所产生的磁性效应不但会将那些西方的资本吸引过来,而且还会把那些东盟各国本身的资本也吸引过来,这是东盟各国最为担心的事情。2005年,中国已吸引外资6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到2007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0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
  
  3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发展相对优势产业?
  中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利用规则,进一步发展相对优势产业,扶持一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和。将现在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为改变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不利局面,中国还应该调整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发展货物贸易,努力增加技术贸易,争取承揽承包工程,以工程承建来带动产品出口,争取以品种取胜,以技术取胜,以质取胜。同时,采取多种贸易方式,如边境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等,实施中国对东盟经贸发展的全面发展战略。?
  3.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发展水平很接近,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很相似,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同一层次。特别是在纺织、服装、鞋类、皮革箱包等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中国应依靠自身已有的比较优势,发展其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尽量避免区域内的产业趋同和产品趋同导致的恶性竞争。中国应重点发展汽车、家电、机床、生物技术等产品,参加与东盟的合作与竞争。对此,中国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集中有限的资金,着力培养主导产业,压缩调整衰退落后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此外,对领土纷争等争议,中方应采取暂时搁置的态度,避免矛盾的激化。对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挑战,中方也应该以完善自身的建设为主,增强集体凝聚力,自觉抵制外界干扰。?
  
  ?
  [1]?冯洪锋.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状况与动因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6,(2).?
  [2]?郭晓磊,吴国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驱动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3]?黄君宝.我国产业结构创新升级和和平崛起的重要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J].特区经济,2007,(2).?
  [4]?周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一路高歌——盘点东盟2006年四国经济[J].中国经贸,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