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实施工作分享制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工作分享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实施工作分享制的主要方法和成功经验,并比较了工作分享制在各发达国家产生的积极效果。本文认为工作分享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实施工作分享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而服务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工作分享 比较研究 和谐社会

  综观西欧和北美国家战后的就业情况,进入1990年代后,失业率不断上升,各国政府都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宏观政策目标之一,在探索解决失业问题方面,这些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一个共同策略就是在本国广泛地实施工作分享。

  一、工作分享的概念

  所谓工作分享(work sharing),德雷兹(Dreze,1986)将其定义为:“为了减少大范围的非自愿失业而在员工之间进行的工作重新分配”;汉弗莱斯(Humphreys,1986)的定义为:“为了维持或提高就业水平,通过重新调整付薪工作时间安排的方法”;欧洲工会组织(1988)解释为:“工作分享就是为了这些所有希望工作的人提高就业机会,根据对目前工作需求短缺的观测与分析,采取在特定的经济系统中重新分配工作总量的方法提高就业水平”。概言之,工作分享包括这样一些措施:重组和重构工作岗位及付薪的工作时间。工作分享主要有:工作岗位分享制、时间购买计划、缩短法定工作时间、过度性退休和弹性工作制等形式。

  欧美实施工作分享的原因是改善生活的愿望和解决失业的问题。其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挽救工作岗位。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挽救工作岗位,减少解雇员工,通过缩短工作时间,保持员工就业岗位,而不是把在职的员工变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者。第二,激励员工。政府和出台政策,方便员工缩短工作时间,或者灵活安排自身的工作时间,鼓励员工进行休闲或者开拓其他有兴趣的领域,实现自己的抱负等。第三,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公司自身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为满足员工在家庭义务和工作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或者为了方便有特殊困难的人群的正常工作,公司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秩序和正常经营绩效的前提下,为员工提供的一系列灵活工作安排方式,员工的报酬完全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时间进行支付,社会和公司一般没有给予额外的补贴。

  二、世界各国实施工作分享的缘由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如此。在社会里,付薪工作时间建构了社会时间,化国家的工作时间以每人每年工作时数来,在过去的一百年来经历了逐渐缩短的过程。

  1.工作时数的变迁

  工作时数及其在人类生命周期里,以及在每年,每月与每周的生活周期中分布,乃是人如何感受、享受与忍受工作的核心心态。工作时数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的演变,反映了经济组织、技术状况、社会斗争的强度以及社会契约与制度改革的结果。

  德国在1925年到1926年之间,仅有25%的工会工人,他们的工作时间比较短。但是, 1927年德国失业法案修订了缩短工作时间的规定,提供津贴补助工人缩短工作时间,其目的是使行业工会或非工会组织能理解标准化的补助支付方式。该法案包括各种形式的补助,比如,以前规定非全日制工作是没有补助的,但该法案规定要予以补助(Weigart,1934)。

  在美国和加拿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失业保险相关法规尚未出台。由于惧怕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会严重影响当时陷入泥潭的经济,同时也为了应对移民的减少和逐渐增加的工会势力,许多大公司开始成立了人事部或人力资源部,并赋予权力协调和管理劳动关系。人事部门建议实施每周工作时间为40—44小时。在实行每周固定工作时间的同时,许多大公司人事部门还采取了“工2龄优先规则”,即按工龄给予补贴、按工龄晋升以及按工龄长短进行裁员等措施,通常工龄短的员工先被裁减。

  进入1990年代,欧盟针对失业问题,公开地支持缩减每周工作日,因为缩短工作时间可以避免两个不同社会集团(有固定工作的人和没有固定工作的人)的关系僵化,防止对社会产生破坏性后果。欧盟委员会的言论表明,政府与各个工业部门“在失业率很高而且仍在上升的情况下,为实现社会的更大公平,通过缩短工作时间来保持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时代已经来到。同样,欧洲议会也支持社会的这种主动精神,“为显著减缓并最终阻止失业不断增加的趋势,保证在短期内,明显地减少每天、每周、每年的工作时间,或者终身的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变迁的原因

  关于工作时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Blyton,1985):

  (1)自主选择论:近年来,让员工参与决策引起了高度重视,管理者和工会关注不同的内容,管理者通过运用员工参与决策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生产效率,而工会通过员工参与决策更加关心员工权利的分享。

  (2)劳动力构成改变论:近年来,劳动力的构成有了巨大的变化,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服务部门就业的增长等,使得传统的以男性为主的工作时间安排方式遭受很大压力,这些趋势就要求用非全日制工作和工作岗位分享来轮流替代标准的每周工作5天和每天工作8小时的工作时间安排。

  (3)技术和组织效率论:主要由于技术的进步,使得制造业领域在工作场所和弹性工作时间方面要做相应的变化。

  (4)广泛的社会问题论:日益提高的生活期望,拥堵,关于就业者与失业者之间关系的争论,导致各种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类型是有必要的。

  (5)高失业率和工作分享论:工作分享被认为是降低失业率的有效方法。

  以上这些观点虽然目的不同、出于不同的动机,但是改变工作时间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由于高失业率的出现,通过缩短和调整工作时间的安排来形成工作分享,增加工作岗位,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

  三、加、美、德、英实施工作分享的比较

  加、美、德、英四国实施工作分享模式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其形成和发展均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培育和强化了本国员工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自我发展的能力。

  1.加拿大实施的“工作分享补助计划”和“时间购买计划”
  加拿大为了控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重新分配现有的工作岗位,为那些有工作需求的人挤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作分享补助计划(WSB, work—sharing benefits)和时间购买计划(Time Buyer Associates)。

  (1)工作分享补助计划

  加拿大的“工作分享补助计划”是指在经济低迷时期为了避免解雇员工受到损失而让员工自愿缩短工作时间的经济补助。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M.格雷(DavidM.Gray, 2000)认为,工作分享补助计划在加拿大的劳动力市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缓解了在经济衰退时期和由于产业关系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过度裁员给员工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可以弥补传统的失业保险金(U1)的缺陷。

  (2)时间购买计划

  以“四·一”时间购买计划为例,企业员工可根据自愿加入政府支持和鼓励的“四·一时间购买计划”,即工作满4年后,休假1年。在工作的四年中,每次领薪时只领取工资的70— 80%,另外20—30%纳入“时间购买计划”,存人政府为“时间购买计划”参与者在银行开办的专用账户,而这20—30%工资数目的年金在“时间购买计划”开始后的4年中不纳税。4年后,这20—30%的延付薪金加复利减去少量的费用后成为第五年休假时的收入来源。

  2.美国实施的“工作岗位分享制”和“过渡性退休”

  近年来,美国的工作场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实施工作分享,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由雇主与员工双方自愿实施的弹性工作方式。

  (1)工作岗位分享(Job Sharing)

  美国实施工作分享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据罗西(Losey,1992)介绍,美国在全国推行一个“家庭一友谊计划”,从联邦和国家公共事业机构到大的跨国公司,许多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工作分享,她对10种组织进行了调查,发现十分之七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工作岗位分享制,通过工作岗位分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员工都最普遍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这不仅对于妇女意义重大,而且对于雇主确保高的生产效率也很有价值。在美国通过工作分享为雇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场所,丰富女性员工的工作/生活,通过工作分享不仅挽救了工作岗位,还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保护了拥有稀缺技术的核心员工。

  (2)过渡性退休(Phased Retirement)

  过渡性退休是让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减少工作时间或减少工作责任,让他们逐渐从工作岗位上退出,直至正式退休。虽然在德国和日本有类似的方法在实施,但在美国已开始较为普遍。根据沃森·怀亚特的调查,美国大约600家大公司已经有类似的工作安排。这种非全日制的工作或逐步递减的工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结束其职业生涯的前奏。与此同时,让这些有经验的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老员工培养新雇佣的不熟练的非全日制青年员工。随着老员工的工作时间递减,青年员工的工作时间则递增,直到老员工正式退休时被青年员工完全取代。

  3.德国实施的“缩短法定工作时间”

  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德国劳资双方通过协议实施工作分享来挽救工作岗位,最主要的工作分享方式是缩短正常工作时间。缩短法定工作时间制是指企业可以主动缩短法定工作时间,由于工作的连续性,企业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需要雇佣更多的人员,从而实现更多的人就业。

  迈克尔·休伯曼(Michael Huberman,1997)对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研究认为,在德国大众公司实施缩短工作时间的工作分享后,生产能力持续上升,缺勤率下降。在原来的生产基础上,增加了150个工序,这样既满足了员工的需要也满足了顾客的需要。

  4.英国实施的“弹性工作制”

  在英国可供选择的弹性工作方式共有十几种,包括弹性工作时间、团队自我排班、岗位分享、在家办公、岗位轮换、暂时离岗、特别休假和弹性退休(也称过渡性退休)等等。这种变化趋势有两种原因,其一是由于状况的变化。对于那些成本居高不下的企业,不得不进行再造和重组,大规模削减其雇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逐渐形成了以核心员工(corework- force)、机动员工(contingency workforce)和外围员工(peripheral workforce)构成的员工队伍。由于目前较高的失业率,企业在其需要时可以轻易雇佣到临时性的员工,因而减少了招聘和培训的成本。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员工参与就业。以前通常由男性担任的工作,现在许多都由女性来担任。女性愿意在收入低又缺乏吸引力的岗位上工作,导致男性工作人员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一般来说,男性专业人员有两方面较高的回报,高收入和高满意度的全日制工作,他们从女性为工作而争取权利的过程中获得了利益,但同时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在英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员工渴望平衡家庭责任和工作利益,因此弹性工作制对女性尤其有帮助。许多女性在特殊的时期采取弹性工作制,当她们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后,约有 59%的员工又重返全日制工作。

  四、加、美、德、英实施工作分享产生的积极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表明,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实施工作分享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1.工作分享制在加拿大发挥的作用

  加拿大是一个职业相对自由的国家,劳资双方是一种契约买卖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较高的失业率。然而加拿大又是一个工会力量强大的国家,注重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因此当企业遭遇不景气,生产萎缩时,他们通过实施“工作分享补助计划”、“缩短标准工作时间”等措施,推迟和避免了员工下岗失业。

  第一,“工作分享补助计划”在加拿大可以看作是反周期(指与商业周期既定阶段方向相反的),如在商业周期高涨阶段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的干预政策,用以在经济萧条时期缓解就业的损失。第二,重新分配失业的社会成本。第三,促进生产率提高。企业的长远发展,促使企业必须能够保留关键员工,这些人往往是经过系统培训、工作努力、充满工作热情的员工。工作分享计划提高了员工士气、使员工改善了工作态度、拥有了出色的生活质量、满意的社会关系和高度的福祉。第四,加拿大还通过“时间购买计划”,让在职员工腾出一年时间的工作岗位,解决那些长期失业者的就业岗位问题,缓解社会由于失业造成的两极分化的局面。

  2.工作分享制在美国发挥的作用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高度自由化,劳资双方是买卖契约关系,员工流动非常频繁。知识经济的崛起对美国的工作结构进行了重构,雇主与员工双方都有自愿实施工作分享的愿望,主要是工作岗位分享、过渡性退休等等,来改善工作场所,促进员工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工作分享在美国,特别是在“9·11”恐怖事件以后,在旅馆业、航空服务业、业等通过实施工作分享,避免了许多关键员工的下岗失业。

  3.工作分享制在德国发挥的作用

  德国是一个双向选择、自由雇佣的国家,在劳资关系方面形成了稳定的职工社会伙伴关系,德国工会争取缩短工作时间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通过实施缩短标准工作时间创造和挽救了许多的工作岗位。一直使德国维持着较为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

  4.工作分享制在英国发挥的作用

  英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导致了其复杂的就业特点。英国实施工作岗位分享和弹性工作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于扩大就业、解决女性就业起到了有效的积极作用。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市场呈现了各种新的特点。正因为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实施了各种工作分享,才使得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要借鉴的地方。

  五、发达国家实施工作分享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失业队伍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应提倡各企业安排员工,扩大就业门路,积累不减员而能增效的经验,尽量减少把人员推向社会而加大就业压力。由于中国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点,我国有必要引入工作分享,因为只有工作得以分享,才能实现利益的分享,才能在组织范围内维护公平,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良性发展和人类福祉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利益的合理和公平的分享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而要实现利益分享,必须实现工作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