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调节机制的双向作用
摘要 受需求互补理论影响,市场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市场的调节机制尤显重要。市场的调节机制是由市场的响应力和控制力决定的。其作用有二:一是响应力具有的多边性和控制力具有的多变性,形成市场内部诸因素不断更新的机理;二是它是调节市场供需量的阀门;三是市场的双向作用产生供应的多样性和需求的替代性,由此促进市场的不断和自我完善。四是从动态角度考察,推动市场发展的原因,是市场能够而且必须产生供应的替代性,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
关键词 市场 调节机制 双向作用
多年来,专家学者对市场的调节机制问题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然而,从调节机制的成因方面去探讨研究的却较为鲜见。笔者研究发现,市场之所以具有调节机制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有一种双向作用使然。在这种双向作用之下,市场变成了调节供需量的阀门,产生了供应的多样性和需求的替代性,达到了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状态,由此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市场调节机制的双向作用
许多学者在研究市场的调节机制问题时,都知道它是用来调节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的确,在生产活动中,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受到市场的调节;在分配活动中,人们的收入分配状况和分配数量要受到市场的调节;在交换活动中,人们是否进行交换,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交换要受到市场的调节;在消费活动中,人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数量也要受到市场的调节。然而,调节机制是怎样调节经济活动的?调节机制的内部是如何运作的?社会经济实现调节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论各有不同。笔者经过研究,得出一种新观点,即,调节机制的内部构造是由一种双向作用组成的,双向作用运动的结果才是市场的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一)双向作用的定义。市场的双向作用是指市场的响应力和调控力。
响应力是指市场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反馈能力。一般来说,当某项需求发生的时候,市场会对该需求发出回应。其回应的速度越快,响应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响应速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反馈时间,另一个是信息流渠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果市场的响应力低,则供需链就长;反之,响应力高,则市场的供需链就短;如果市场的流通渠道少,则供需链就长;反之,流通渠道多,则供需链就短。
调控力是指市场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时间规范各种供需行为的能力。一个成熟的市场仅有
响应力还是无法对市场实施调控。因为,需求信息尽管可以反应到市场内的经济主体,但是无法启动该经济主体的行动以及控制其周转速度。因此,市场还必须有调控力。调控力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价格指标,另一个是获利诱导,第三个是风险提示。
在响应力和调控力两者的关系中,实施调控力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它促使市场内诸位经济主体都必须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否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当然,实施控制力的前提仍然是响应力。无从获得信息或者获取假信息,都可能导致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失利。
市场的这个双向作用,是市场调控作用的本质反映。它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活动,确保经济主体协调发展,使市场的效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它是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关键所在。
(二)双向作用的基本特征。市场的双向作用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在机制上是自发的,而不是人为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调控行为。第二,在程序上是有先后秩序的,通常是响应力在前调控力随后。第三,方向上是多点的,既可以面对多种多样的需求,也可以发出各式各样的调控。
(三)市场双向作用的运作机理。从根本上说,市场的双向作用的机理来自于需求互补理论。笔者研究认为,任何一个物体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体的发展、变化乃至消亡,其根本原因都是多种元素变化的结果。虽然物体多种元素变化无常,但是笔者发现,其中有一条是可循的,即物体内各元素需求的置换发生总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前提的。笔者把这一研究观点称为需求互补理论。
我们按照这个理论思路进一步从动态考察,就会发现:在可追溯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中,任何一种经济行为实际上是供需链条中的一环。环环相扣,层层循环,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
二、市场双向作用的运作规律
我们刚才轮廓性的勾画了市场的双向作用概念。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双向作用不仅仅形成了市场的调节机制,而且它通过调节社会的供需量,激发市场产生供应的多样性和需求的替代性,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市场的双向作用是调节市场供需量的阀门。我们首先剖析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案例:
经济主体需求被子去市场购买→→市场通知厂家生产→→厂家完成生产,把被子交给市场→→市场把被子交给需求经济主体。在这个链条环当中,假设经济主体为A,市场为B,厂家为C,则供需链G=A+B+C。如下图:
经济主体需求棉被去市场购买→→↓
↑ ↓
↑ ↓
市场把棉被交给需求经济主体 市场通知厂家生产棉被
↑ ↓
↑←←厂家完成生产,把棉被被交给市场
图中可见,首先由主体需求引发市场的购买行为;其次是厂家按照市场的要求,完成生产任务;第三是市场按照要约满足经济主体的需求。这里面有2次需求行为(经济主体和市场)和2次供给行为(厂家和市场)。即:
A——B的环节中,A发出需求,B对A的需求作出响应;
B——C的环节中,B发出需求,C对B的需求作出响应;
C——B的环节中,C发出供给,B对C的供给作出响应;
B——A的环节中,B发出供给,A对B的供给作出响应。
在这个案例中,当一个供需信息由发出端传到接受端时,接收端对此的响应程度,是实现供需对接的前提条件。如果厂家没有响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没有响应经济主体的需求,则经济主体的需求是无法实现的。当一个接收环节的响应力越强,“照单全收”,则上一个环节发出的需求就会越快得到满足;反之,则较慢满足甚至难以满足。由此可知,响应力是建立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桥梁,其联系供需双方的程度如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善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响应力是需求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
我们接着再来分析双向作用的另一边——调控力。如上所述,调控力是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价格指标,二是获利诱导,三是风险提示。最初的市场价格指标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物品的供求情况以及前期的物品的积累存量形成的,体现了当时当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一旦形成一个价格指标,供需双方就会围绕这个指标进行交易活动。而在一次交易过程中,可能会有三种情况出现:一是当需求方接受供应方的价格指标时,则供需环节形成回路,顺利完成一次交易行为;二是需求方认为供方价格指标过高而不接受时,则供给方发出获利诱导,通过下调价格等手段激发需求方的购买欲望,达成购买行为;三是市场发现有超量的交易行为,就会发出风险提示,迫使经济主体减速,使其回归价格指标,以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交易行为的成功。
当市场发现它发出的获利诱导或风险提示对经济主体的调控无效时,市场就会萎缩。为了保存市场总量,它就会自动修改其价格指标,从而实行新一轮的调控。
无论是获利诱导还是风险提示,其主要表现手法通常都是借助各种媒体放大典型,通过典型效应带动整体运转。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供需双方交易过程中,调节供需量的方法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通过调节机制的响应力和调控力的双向作用来实现调节的。响应力是构建供需双方的合作关系基础的必要前提,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还必须依靠调控力的发挥才能在供需双方以及信息渠道三者关系中形成回路,从而确保交易成功。它如同冷热水管中间的阀门,调节水温的高低,以此使水管出口保持一定的温度。
(二)双向作用产生供应的多样性和需求的替代性,由此促进市场的不断和自我完善。我们知道,市场发展变化是无常的。市场通过调节机制的双向作用来调节供需,保持平衡。然而,这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实际上,在市场里活动的诸位经济主体,其身份在市场上是往往是不确定的。除了最初和最终的两个极端外,中间任何环节里的经济主体,其身份都是供方和需方的有机结合,两者身份在双向作用帮助下还会发生转变。这些经济主体越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使市场呈现出既变化莫测又丰富多彩的形态。
1、市场的双向作用产生响应力的多边性和控制力的多变性,由此促进市场内部诸因素不断更新的机理。
首先,我们分析响应力的多边性。由上述分析所知,响应力是当某项需求发生的时候,市场对该需求发出的回应,它包括市场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反馈能力。在任何一个经济区域内,这个回应是多向性的。如同一颗石头掉入湖面,向四周引发的漪涟;如同山巅的一声呼喊引起众山的回应一样。市场的经济主体越多容量越大,回应的范围就越大,回应的终端就多。这就是回应的多向性。市场响应力的多边性就是由回应的多向性构成的。它是指市场主体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面对不同的需求信息的特性。
其次,我们分析调控力的多变性。我们知道,一个活跃的市场,首先表现在经济主体是活跃的、充满活力的;其次是活动范围有较大的空间;第三,它是开放的。由此可知,活跃的市场本身对调控力提出了多变性的要求。如果调控力一成不变,市场的活力必将受到影响。因此,调控力的多变性主要是通过获利诱导和风险提示实现的。当市场发现经济主体偏离价格指标后,它就会发出获利诱导和风险提示。两者反复交替,轮流出现,按照价格指标的程序和时间来规范各种供需行为。
第三,响应力的多边性与调控力的多变性,两者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个供需链的调控机制中,两者的区别在于:响应力是前提和基础,调控力是手段和方法;两者的联系在于:目的一致、互为作用、相得益彰。
2、推动市场发展的原因,是市场能够而且必须产生供应的替代性,来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其实,在现实商品社会里,任何一项供需交易都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响应力的多边性和调控力的多变性,创造了供给的替代性和满足了需求的多样性,并由此演绎出市场既变化莫测又丰富多彩的基本形态。
在市场响应力多边性的条件下,基本上任何需求都会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市场主体一旦接收到需求的信号,多个终端就会同时作出响应。如果一个终端的响应不被反馈,则另一个终端就会及时补充,使信号最终得到对接。这就是对需求的替代性。替代性越强,引起需求的多样性就越多。由此演绎出市场的丰富多彩。
以家庭需求为例。比如,禽流感发生时,人们不敢吃鸡,导致肉鸡贬值等。说明了无论是再有价值的物品或者价值再高的物品,一旦需求量减少,则该物品就会贬值,甚至一钱不值。但是,人们不吃鸡肉并不等于人们不吃肉,否则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就难以满足。人们就会选择用牛肉取而代之。此时假如不仅禽流感蔓延且又并发了疯牛症,鸡肉和牛肉都有可能感染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时,则人们又会选择羊肉或者其它动物的肉取而代之。同理:消费者的需求本身也具有互补和替代性,他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或者不同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来满足自己需要。如业主在选择钟点工时,可以自己联系外面的家政公司,也可以选择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
以上例子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市场响应力多边性产生对需求的替代性,响应力多边性越多,需求的替代性就越强;二是调控力的多变性产生对供给的多样化,使社会经济供需环节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市场的调节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直接发生作用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并共同支配市场活动的体系及其功能。但是,其真正的内核是市场的双向作用。笔者研究提出的市场的双向作用理念,不仅是调节市场供需量的阀门,还能够产生供应的多样性和需求的替代性。通过响应力的多边性和控制力的多变性的融合发展,产生出大量的供应的替代性,来满足众多的需求的多样性,促进市场内部诸因素不断更新和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