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摘 要:循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量化循环物流系统运作效率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准。本文在界定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的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这一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设计了四层树型层次结构的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框架,并提供了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和实施的政策建议。该指标体系框架以物流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为设计目标,共涵盖了多达37项指标,是对目前正在实行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

关键词: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物流研究中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评价循环物流系统的业绩和效率。循环物流系统的业绩和效益应由哪些指标来表征?如何制定这些指标?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如何运用这些指标来评估目前的循环物流发展水平?制定循环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量化循环物流系统效率的基础性工作,是循环物流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亦将为评判循环物流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主要依据,是循环物流研究从定性迈向定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的物流绩效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主要来自于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中的统计与调查指标。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制定了“社会物流统计制度与核算表式(试行)”并进行了试核算,2006年起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定期开展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该表式中的指标设计以物流总产出、增加值、社会物流总成本、物流经济效益等总量指标为主,较少考虑物流活动中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的核算,因而无法对循环物流乃至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循环物流绩效评价的原则,构建循环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求对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进行补充和发展。

一、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概述

  循环物流系统是指物品及其物流衍生物发生的空间和时间的位置移动的循环系统,是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相互联系并且联接供应链各个环节以及环境而构成的物流系统,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发展模式。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是指运用、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循环物流系统业绩和效益做出客观、标准的综合判断,真实反映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管理控制系统。

  由于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的客体是循环物流活动和循环物流经营管理者,所以和一般的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根本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旨在减少进入流通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Reuse)原则,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废弃。再循环(Recycle)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总之,循环物流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遵循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实现物流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3R”根本原则,在构建循环物流绩效指标体系时要体现“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突出资源利用效率”的思想。因此,指标除了一般物流绩效评价中的经济效益指标外,还应突出设置资源利用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

  2.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循环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不同层次、不同的要素组成,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我们把循环物流系统划分为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的目标是促进资源的减量投入,提高资源再利用率,从根本上控制污染。环境子系统的目标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服务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措施。经济子系统的系统目标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求。

  这些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既要全面反映循环物流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系统的发展现状,同时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从而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3.核心指标和基础指标相结合

  我们将资源和环境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将经济指标作为基础指标。这是因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影响最小,是循环物流的核心内容,而评价循环物流的经济效果是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和环境质量好坏的结果。

二、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有机整体。建立循环物流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

  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循环物流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循环物流的实质,具体指标要能够反映出循环物流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准确,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所运用的方法也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客观。

  (2)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面广,能全面并综合地反映循环物流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指标体系又需要内容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多,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分析操作。

  (3)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循环物流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发展循环物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能综合地反映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
 (4)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首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但其影响意义重大的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其次,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可靠。每项指标应该是可观、可测及具有可比性。

  2.总体思路

  遵循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以资源利用和环境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循环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树型层次结构模型,将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4层(即4级指标,分别记为0级、1级、2级、3级指标),从循环物流目标出发设计循环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层是最高层,综合表达循环物流发展水平,代表循环物流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和效果。系统层将循环物流发展指标体系解析为互相联系的若干个子系统评价指标。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中的“3R”核心原则,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包含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层。状态层指标是评价以上子系统状态的指标。变量层用来表述状态层的具体变量,对其状态的数量、强度等进行度量。这样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保持严格的内部逻辑统一性。同时,在指标的选取上,充分吸收其他人关于循环物流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筛选有代表性的指标,使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

三、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结构

  1.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框架

  见表。

  2.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

  (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该指标反映循环物流可能给社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力和作用。发展循环物流不等于不追求物流的经济效益,而是强调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围绕着循环物流的经济放益评价,分别从物流规模、物流结构、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设置了相应指标。

  ①物流规模

  ——社会物流总值:该指标反映全社会物流发生的总规模。物流总值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高。

  ——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该指标能反映社会物流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效率。

  ——货物运输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该指标反映货物运输量和运输规模。

  ——物流业利润率:是衡量物流业的收益水平的指标,物流业利润率=物流业利润总额/物流业资本金总额)*100%,这项指标越高,说明物流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

  ——物流收入占GDP的比例:该指标衡量物流业价值增值能力。物流收入占GDP的比例越大,说明物流业的价值增值能力越大,并且对GDP的贡献率越大。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

  ②物流结构

  ——第三方物流比例:该指标反映物流运作中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实践证明,企业应用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和积载率,而且减少在途运行车辆,降低大气污染。

  ——共同配送比例:该指标反映物流运作中进行共同配送的比例。共同配送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集中加工比例:该指标反映物流运作中进行集中加工的比例。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

  ③物流服务质量

  ——客户服务水平(也可用缺货率反映)

  客户服务水平=满足需求次数/需求次数

  缺货率=缺货次数/需求次数

  ——客户满足程度

  客户满足程度=满足需求数量/需求数量

  ——交货水平、交货期质量

  交货水平=按期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

  ——货物损耗率

  货物缺损率=缺损数量/交货物资总量

  ④物流潜力:能从研发、、科技、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反映出物流系统的成长潜力。

  (2)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

  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循环物流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

  ①物流资源利用率

  物流资源利用率是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各项物流设施和物流活动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

  ——物流设施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是指物流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或使用面积与其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通过该指标体现循环物流系统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单位产品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用于运输的能源消耗总量与同期系统的产品总量的比值。该指标通过系统内运输能源的利用情况来体现循环物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作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分,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通过控制单位产品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可以有效地控制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是指系统内能够进行综合利用的原材料数量占原材料总量的比率。该指标一般按照原材料类别进行统计,进行总量统计时要将各种原材料以金额反映。

  ——可替代资源的利用率:是指进行综合利用的可替代资源占可替代资源总量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对于资源依赖的灵活性。

  ——物流包装的循环利用率:是指系统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数量及可回收使用包装材料数量之和占所有包装材料数量的比率。

  ——车辆实载率:是指报告期内系统内运输车辆的平均实载率,与平均空载率之和为1。该指标反映的是系统内车辆的使用效率。

  ②物流物资循环利用率

  物流物资循环利用率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的物流活动使用的物流物资和产生的废弃物资的循环利用情况。

  ——再生资源利用率: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使用再生资源的数量。该指标由各类资源中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比率反映。

  ——废弃物循环使用率: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的各项物流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中进行循环使用的废弃物比率。物流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配送等

环节的使用过的易耗品和报废的设备,如:存储的容器、托盘、帆布等。

  ——废弃物集中处理比帆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的各项物流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中进行集中处理的比率。

  (3)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和潜力。

  ①生态环境改善潜力

  生态环境改善潜力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满足能力。

  ——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增长与污染物生产量增长的比率: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内污染物处理能力的增长与污染物生产量增长的比率。、

  ——物流环保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比: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环保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比。

  ②污染物排放水平

  ——物流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量,其中最主要的是运输设备的废气排放,要符合国家标准。

  ——水质污染事故:是指报告期内循环物流系统发生的水质污染事故次数。

  ——噪声等级:是指循环物流系统内物流作业所产生的噪声等级。主要衡量装卸、搬运、分捡等场所的工作噪音控制和运输设备的噪音控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③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反映循环物流系统的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执行和外界的监督共同反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反映循环物流系统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情况,促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改进。

  ——法规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指循环物流的管理部门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情况,通过环保相关部门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

四、循环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政策建议

  1.政府尽快加强循环物流领域的立法,出台系列奖励制度

  各国的经验表明,构建良好的法规体系,能起到引导循环物流规范实施的作用,使循环物流的发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发展循环物流的国家,均以严格的法律条文为基石,如德国制定《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包装条例》、《限制废车条例》等;日本制定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和两部综合性法律及五部具体法规。建议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循环经济和循环物流立法步伐;制定出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奖励政策,以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再利用。

  2.依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和完善目前的物流统计制度和物流绩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量投入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物流活动中的各个元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非绿色因素而对环境造成损坏和污染。这与我国在物流统计和物流绩效评价时过分强调体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总量经济指标,而相对忽视体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考核指标不无关系。建议国家与地方统计部门改革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真正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物流统计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循环物流的理念制定物流事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引导企业从注重企业内部经济效益转向注重协调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构建循环物流统计和绩效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

  目前困扰循环物流绩效考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循环物流的统计信息的收集、处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缺乏相应的收集渠道和处理技术,导致统计信息中很少反映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内容。目前建议循环物流统计的资料收集方式在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的基础上,与同级林业、国土资源管理、环保等行政部门合作,协调加强资源、环境方面数据的收集工作,逐步建立综合性的循环物流统计数据库,以便利循环物流绩效考核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