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交通:演化机理与实现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摘 要:从现在到2020年的若干年将成为我国城市及城市的关键时期。能否建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直接关系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给出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阐述了其内涵,在剖析资源投入、环境影响、交通系统改善和交通供需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途径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交通,一体化规划,环境保护,能源安全

  随着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规模、数量不断增加,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城市文明同时,也使得诸多的城市病接踵而至,而且这些问题呈日益严峻的态势。因此,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与内涵

  按照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系统在不同国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地区,应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深入分析我国的基础条件、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文化和建设目标,清晰认识中国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的内涵和面临的挑战,对正确制定我国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做好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城市与城市交通需求特点以及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给出如下定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是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牺牲,最大程度地满足交通需求的综合交通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分工合理、互相协调,公共交通是主体交通,不同的交通出行者具有同等的交通权利,对交通方式具有可选择性,该系统与城市结构相匹配、与系统周边的土地利用性质相协调,具有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环保、节能、可达性好、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

  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率和高可达性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这里的高效率是指各种交通方式合理分工、无缝衔接、行程时间短、无效移动少。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竞争力。高可达性是指综合交通系统的覆盖率高、方便利用。

  如前所述,我国正处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快速城市化、快速机动化的发展时期,核心问题是从战略高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前瞻性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决策失误和由此造成的浪费,避免为机动化的发展付出沉重代价和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为此,作者认为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内涵应该是:借助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充分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不同交通方式、交通规划建设与交通管理、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交通发展与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达到既要满足现在的交通需求、又不损坏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的能力,支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交通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目标

  结合我国城市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作者建议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确定为: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安全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应该确定以下目标: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需求

  城市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支持城市的发展,满足人和物的空间位移需求。

  2.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应鼓励低能耗、低土地资源消耗的交通方式,支撑和保证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城市交通系统应成为具有良好生态性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应鼓励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4.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交通系统要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土地利用则应从建设交通负荷小的城市结构、调整交通需求特性的角度合理配置。

  5.符合城市经济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提供交通方式选择的可能性

  考虑城市用于交通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投资能力,重视经济效益,提供符合不同交通方式利用群体承受能力和选择偏好的交通结构。

  6.促进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缓解拥挤、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目标的实现。

  7.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挤

  交通拥挤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严峻的城市问题和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交通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重要任务。

  8.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和谐

  城市交通规划不应当成为“汽车交通规划”或“机动化交通规划”,应使各种交通参与者都能分享适当的空间,为交通不便者提供方便,满足无个体交通工具出行者和步行者的出行需求。同时,减少污染,减少不产生交通污染的群体受到的交通污染侵害。

  9.提高安全水平

  为交通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交通方式和出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死亡人数,是可持续交通的重要任务。

  10.促进交通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建立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保障城市各交通子系统间良好的

协调与衔接,取得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11.建立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建立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实现可持续城市交通的保障体系。

三、交通供求关系的演化机理及其与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关系

  作者用图1描述交通供求关系的演化机理及其与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关系,进而为分析阐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途径奠定基础。

  城市交通的供求关系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发生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供求不平衡,即交通供给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对于城市交通的供求关系,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城市政府的目标就是通过规划、政策、管理等综合手段,努力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由图1可知,当交通需求增大、系统无法满足交通需求时,根据供求关系所处的不同状态,可采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平衡。第一种情况,当管理水平低下,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可以通过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缓解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二种情况,当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尚未完善、不同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构成与城市的交通需求特性未能完全协调时,可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来提供更大的交通容量、同时使交通方式分担关系更加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程实施更加完善,以提高交通设施的容量从而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三种情况,当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完备并得到了充分利用,且交通基础设施容量已处于饱和状态时,需从长期对策的角度,调整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从而改变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特性,满足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增大交通供给,后一种属于改变交通需求特性以达到实现交通供求关系动态平衡的目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改善交通管理、增建交通基础设施,还是调整土地利用形态,都要有资源(R)的投入,并且需要规划、政策等保障措施。此时,交通系统T和城市活动系统A在新的条件下实现一组新的平衡交通流状态F。不同的是在解决供求关系矛盾时,我们是改变交通供给△T,还是改变交通需求△A。

  上述城市交通供求关系的演化将对环境和能源问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规划的改变将改变环境影响状态和资源消耗状况。不同的交通需求特性,决定了不同的交通结构和相应的道路网上的交通流状态,因此也就决定了交通的环境影响和能源消耗。反过来说,当我们确定环境容量限值或试图调整资源投入或消耗状态时,城市和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就要把环境问题和资源投入限制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称之为约束条件;另一方面,技术的改变将会从另一个角度帮助解决交通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以放宽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比如,减排甚至零排放技术能使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私家车,替代能源、清洁能源车的使用会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给人们带来的烦恼。

四、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途径与对策建议

  1、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总体思路

  借鉴国内外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经验,分析大都市圈交通问题与症结,作者认为应从“三个层次、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系统的交通对策来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调整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进行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合理的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将有效地减少居民出行需求总量,形成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的交通需求特性,从而避免产生交通系统无法满足的交通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交通结构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必须走高密度开发、建设紧凑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支撑这样的土地利用形态和发展特点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必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系统,就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服务大众、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第三个层次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和充分利用问题。必要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充分利用,是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的基本前提。通过科学的规划,不断完善道路网,提高道路网层次结构、功能结构和连通结构的合理性;通过科学化、现代化的交通管理,全面提升交通工程水平、交通执法水平和交通出行者的现代交通意识,实现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目的。

  交通供求矛盾是长期存在、不断发展的。我们必须在不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的同时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为实现交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在不同城市及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交通需求管理对策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解决交通问题要同时考虑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两个方面。

  总之,土地利用与的协调,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保持交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以及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等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关键。

  2.实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综合对策建议

  (1)建立保证决策、规划实施和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

  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规划的实施,也为有效协调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与维护的各个环节,以及城建、交通、管理等有关各职能部门,应成立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领导、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建立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2)做好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规划

  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促进。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交通分布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上述关系决定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必须注意分散城市功能,形成交通负荷小的城市结构。因此,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管理。

  应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中引进互动反馈机制,进行整合规划和量化分析,改变交通规划只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的状况。没有交通规划的强有力支持,城市功能不可能实现。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在充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土地功能区分以及功能区设计等,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则应从确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就开始参与规划互动,同时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详细规划与交通工程设计的协调配合。

  (3)制定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保证措施。应把市郊铁路、地铁、轻轨、新交通系统、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及道路网等统筹考虑,从定性分析和定量两个方面研究确定各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担率及规划实施的优先顺序。把远期规划和近期项目相结合,近期的所有举措都应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相一致,是实现战略规划的一个环节。

  (4)在进行城市开发时引入交通影响分析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为防止土地超强度开发和无序蔓延、保证新的开发不导致交通服务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应引入交通影响分析制度,作为开发项目审批的先决条件。此制度和政策的引入,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城市发展有深远影响。

  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和能动作用。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良将促进该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产生新的交通需求。在进行交通系统规划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系统应具有反馈功能。进行交通影响分析是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相联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的重要环节。

  (5)切实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与措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识,是我国政府已经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应在体制、政策、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在发展公共交通过程中,应探讨解决下述问题。

  ①城市间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配合与协调问题

  城市间铁路在城区部分,应为城市本身的交通需求服务。郊区铁路、地铁和其他轨道交通方式以及常规公共交通整合运营,是世界上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模式和成功经验,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体制、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规划、切实保证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②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问题

  交通拥挤造成巨大损失。从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出发,应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速度,尤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于解决特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应敢于打破常规,加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应坚持综合规划、综合枢纽建设、综合运营管理和动静交通结合。

  ③积极发展新交通系统和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

  目前,各种新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和传统的交通方式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规模、需求特点,确定适合城市的交通系统的构成。公共汽车专用道系统在国外已经有了成功实践,效果很好。在建设公共汽车专用道时,应注意建立公共汽车专用道路网,而不是一两条专用线。所以应首先做好规划和经济效益分析,然后再确定分步实施计划。

  ④实现公交管理化问题

  目前,将高科技应用于交通管理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公交可以对内建立高效的调度指挥系统,对外(交通参与者)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在交通管理和路面政策方面给公共交通优先权,以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6)强调综合交通的一体化规划

  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是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的关键环节。应明确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目标,全面推进不同交通方式的一体化。

  要想提高交通效率,必须进行整合的交通规划。比如: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交通,但轨道交通的覆盖面有限,轨道交通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常规公共交通的支持和配合。在轨道交通能够覆盖的范围内,轨道交通也需要常规公交作为喂给交通的客流集散能力的支撑;而在轨道交通不能覆盖的范围,常规公共交通则为骨干交通。实现上述思路的关键就是要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共交通进行整合的规划。不考虑常规公共交通的轨道交通规划和不考虑轨道交通规划的常规公共交通规划,是难以实现公共交通的规划目的的。

  一般来说,人们的交通出行时间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在交通工具内时间(在途时间)和等车换乘时间,其中等车换乘时间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建设好综合交通枢纽是提高交通效率的关键。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交通需求特性分析,要根据利用交通枢纽的交通参与者的总量、流量流向特性和出行特性,进行交通设施规模、交通组织管理的规划和建设。交通枢纽建设在物理上应进行一体化设计,使换乘距离尽可能的短;在运营管理上要一体化经营,确保交通参与者最方便的利用。

  (7)建设具有合理层次序列的道路网

  城市道路网的规模、层次结构以及功能设计对交通系统的效率、交通组织与管理方案的制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利用者的方便程度等,均有很大影响。

  从层次结构上看,城市的次干道应多于主干道,支路应多于次干道,从连通关系来看,支路应与次干道相连,次干道应与主干道相连;同时,道路的规划设计、交通组织管理方案的制定,应与道路的功能定位相一致。

  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注重修建大路、宽路,而往往忽视道路间距指标,使得主次干道密度过小。道路修建过宽,支路重视不够,不但导致行车交织过多,而且也不利于行人安全过街。

  (8)加速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

  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环节。加速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进程,是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的根本措施。所谓科学化,就是按照交通工程原理,扎扎实实地落实交通工程、交通和严格执法的系统对策,强化路段路口渠化、信号控制、交通标志标线、人行过街设施、停车设施、交通教育、交通法规的完善等工作;所谓现代化,就是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的引进与应用,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促进交通设施的有效利用,促进交通安全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社会遵守交通法规意识的普遍增强,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与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的建设。

  (9)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从广义上说是指通过交通政策与对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的变更,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从狭义上说是指为削减高峰期间一人乘车的小汽车交通量而采取的综合性交通政策与对策。交通需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实施时差出勤、弹性工作制等对策,在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通过向驾驶员提供道路交通情报(如拥挤、事故状况信息等),促使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散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私家车;实施各种综合对策,促进小轿车的合理利用以及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

  我国城市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汽车化的状况与水平,以及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况与特点,制定切合实际、合理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规划与对策。

  (10)积极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为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能源和环境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运输系统而正在研究开发的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其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对于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①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研究;

  ②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应用要分清层次,有所侧重;

  ③优先开发交通拥挤预测、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④优先开发适合我国城市交通特点的信号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现代化指挥系统、事故快速处理系统;

  ⑤研究并实现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⑥加强与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11)加强停车规划与管理

  停车问题是调控城市机动车出行总量的重要杠杆。城市停车场过多会促进小汽车的使用;城市停车场过少会导致小汽车利用者非法停车的增加,侵蚀城市有限的道路空间。因此,应加强相关研究,探讨城市停车泊位的最佳容量,停车场相关法规、政策对交通需求的调控效果,停车规划与管理对公共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的促进作用和整合规划等;完善和落实配建停车场法规,规划、整理和挖掘停车潜力,努力解决停车问题。

  停车换乘问题既是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的关键举措,也是提高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关键环节。应在物理设施规划和综合信息引导两个方面加强此项工作。德国等欧洲国家实时提供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并提供交通方式转换信息与方案,不但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而且为交通方式的转换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

  根据城市特点,应在城市周边建设若干大型停车换乘用停车设施,形成市中心以公共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交通格局。

  (12)完善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道路网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前提。应从道路网的连通结构、功能结构以及不同功能道路的比例关系等方面人手,提高整个路网的交通容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完善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设施,做好路段、路口渠化。这些措施,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营造交通出行者的守法氛围和环境、树立崭新的现代城市形象,均具有重要意义。

  (13)深入持久地开展交通法规、交通道德教育

  人是交通行为的主体。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和交通道德意识,直接影响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演化方向,是交通这个复杂巨系统中的最活跃与主导因素。改变人的行为特征,是建立良好交通秩序、提高交通系统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总之,城市交通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解决交通问题必须以系统工程的思想为指导。系统整合和公交优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两大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协调好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交通运输网络与枢纽之间、规划建设与管理之间、私人交通发展与公共交通发展之间、主要交通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之间的关系,牢固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兼顾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与公平,无论从规划还是从管理方面,为利用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群体提供出行机会和出行空间,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和谐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