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制造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新方向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正在不断地调整:调整并加强在制造业的投资,把作为“世界工厂”;在华实施研发本地化,把中国作为地区研发中心;积极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把中国作为营运管理中心。随着服务业在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明显向下游转移。我国应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合作,开拓制造业跨国公司价值链下游环节这一新的利润源泉。
关键词:跨国投资结构 研发本地化 制造业价值链 知识密集型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新阶段
中国“入世”以后,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异常活跃,世界排名前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设立了或分支机构。在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连续8年居世界第二位后,2002年全年外资合同金额为827.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经突破500亿大关,达527.43亿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的第一大国。
跨国公司国际化的进程是自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演进的,从销售到生产再到 研究与开发。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可以 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营销本地化阶段。跨国公司在其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往往先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地设立地区公司,以对华贸易的形式将产品输入中国市场,同时熟悉中国大陆市场。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向中国输出技术,主要采取出口成套设备或进行技术转让的形式,并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在转让设备的过程中寻找合作伙伴,为在中国投资设厂做准备。
制造本地化阶段。从80年代后期开始,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进行试探性投资,建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1992年以后,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仅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大举进入中国,建立了数千家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以制造业为主。
管理本地化阶段。随着在华投资企业的大量增加及在华业务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加快其管理本地化的进程,并提出了建立投资性控股公司和地区总部的要求。在1993年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后,仅1994年至1997年期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投资性控股公司和地区总部达到100多家,其中仅北京就有69家,跨国公司通过设立投资性控股公司,将在华的独资和合资企业股份转让给控股公司,使资金、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实现其投资管理本地化的目标。
研发本地化阶段。9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生产系统向中国市场转移也相 当明显。生产系统的转移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技术能力来对变化的本地市场作出反映,包括使母公司产品适应中国当地市场和开发针对中国当地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这种形势下,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发生了新变化,即开始为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目标而进行R&D投资。可见,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发展,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到来,中国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新阶段正在形成。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调整并加强在制造业的投资,把中国作为“世界的工厂”;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把中国作为地区研发中心;积极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把中国作为营运管理中心。下一阶段,对于中国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造业项目,跨国公司进行新投资将比较谨慎。随着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营运管理中心的附加值越来越大;与制造中心相比,营运管理中心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总之,在未来5-10年,跨国公司将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并将中国全面拉入其全球。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由世界各国共同组成的分工体系形成了一个利润与财富的“食物链”,处于上游的是拥有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处于下游的是 作为廉价劳动力、厂房和土地提供方和发达国家产品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想最终进入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核心大国的角色,就不能仅仅凭借和满足于低成本的劳动生产率、巨大的潜在市场,也不能主要依靠政府大规模,但不一定是高效益的投资来推动内需,根本之道只能是逐步的逼近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并在一步步地掌握和消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逐步进入世界经济利润“食物链”的上游,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的调整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动因是利用我国当地生产要素或进入当地市场。对我国而言,主要是希望利用外商投资来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从而促进国内就业、增加出口。这就决定了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中,超过70%的份额投入到制造业领域,我国制造业通过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产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进行,为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和研发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吸引外资进一步吸纳先进国家的中等技术产业和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加强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产业对外合作以及吸收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进传统产业、推进企业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积极的引进外资已凸现出两大中心地带——长江三角洲中心带和珠江三角洲中心带。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及跨国公司已进入通信、机及软件、微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截至2002年止,长江三角洲已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400多个,协议引进外资已超过920亿美元。在珠江三角洲,深圳市利用配套能力的优势使加工贸易迅速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升级,2002年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比重达到23%。广东东莞市从事电脑信息产业的企业有近3000家。东莞利用“配套加工制造”这一独特优势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电脑信息产业加工基地。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外资的中心地带。在全球电子信息巨大的产业链中,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跨国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国投资迅速发展,已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50%。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跨国投资中将会更加明显。首先是由于全球资本流动的日益活跃和各国市场的日益开放,不但为金融界的跨国投资提供了机会,也为其他领域的跨国投资提供了保证;其次是由于全球信息革命的深化和《基础电信协议》、《信息产品协议》等的实施,世界电信服务业和各国电信结构将大幅调整,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传统电信业的跨国并购以及网络公司的全球扩散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为跨国投资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第三,随着各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度越来越大,传统制造业领域(如汽车、电子、医药、化工等)的跨国并购,也在更深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出现一种新的动向,即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明显向产品使用、维修等下游环节转移。世界产业结构的巨变和市场需求的回落,削弱了跨国公司在传统价值链中生产和销售的作用,使得许多按传统方式经营的制造业举步维艰。为此,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实施新的价值链策略,调整其经营重心。
以全球最大的美国汽车市场为例,近几年来美国汽车销售量一直维持在1500万辆左右,而汽车的维护数量与销售量的比率为13:1,此类现象同样在其他产业中也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服务业占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0%,而制造业仅占17%。对于许多制造行业(如机)来说,下游环节的营业额已是主导产品销售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扩展制造业价值链的内涵,不断主动地开拓下游服务环节,已成为当代制造业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新导向。
例如,近几年来台商来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八个主要笔记本电脑厂商都已经进入大陆内地,仅在苏州地区就有台湾六家笔记本电脑厂商投资。紧随其后来到内地的是电脑零部件服务商和外围产品供应商。继前些年台湾传统制造业掀起新一波大陆投资热后,近年来台湾服务业企业纷纷进入大陆,包括银行、保险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
目前,在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主要部分,约为2/3左右;而服务业比重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服务业直接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约为50%)和家的平均水平。同时,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层次偏低。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的严格限制,截至2003年,我国在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文化及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外商投资占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不足1%。
根据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作出的《服务具体承诺表》,我国服务业在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将陆续取消。例如,入世五年内,我国银行业承诺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对所有类型的贷款不作限制;保险业则承诺逐步放宽最高股权限制,直至允许外资可以设立全资子公司;在分销业和零售业中,除对个别特殊产品有所限制外,其余都将逐步放宽设立企业的数量和对投资地域的限制;仓储、运输业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放宽从业许可和股份限制,并给予国民待遇。
随着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产业、行业导向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项对欧盟136家在华投资企业的调查报告表明,欧盟企业对我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比重在未来将会明显上升,制造业直接投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例如,在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中,邮电通信的比重仅占3%,而今后欧盟来华投资企业选择该行业投资的高达57.4%,还有47%的欧盟企业倾向于投资金融保险业。
在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应深入研究我国在全球跨国公司价值链中的定位问题。以制造业为例,跨国公司价值链的下游环节,不仅能创造大量的营业额,还是公司重要的增值环节;与传统的生产环节相比,下游环节对投资规模要求较低,而创造的利润较高。一般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规模等方面都较我国企业高出很多,比较优势明显。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开拓制造业跨国公司价值链下游环节这一新的利润源泉,应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
1.刘宏.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安徽政协,2004(7)
2.王子君,张伟.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许可与技术创新[J].经济研究,2003(3)
3.张婧.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吸引跨国投资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2(3)
4.王建华,马永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