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与治理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风险特征;风险隐藏;风险治理
一、引言
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与经济低迷期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隐蔽性的特征。经济高涨期的风险容易为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所忽视,这是因为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资产价格上升对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具有刺激性,并对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这些风险在经济低迷期间表现为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的积聚,大面积的资不抵债,国民财富明显缩水,甚至诱发金融危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经济低迷期容易形成共识,从政府到企业普遍采取收缩性的措施。由于这此措施是滞后的,加之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存在过度反应,化解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巨额的,超过了任何一家机构投资者所能承担的限度。为此,央行或政府采取最后贷款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救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或降息),以及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等多种方式,以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这种事后的处置风险方法让央行和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弱化了市场的约束力,并向市场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不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大面积的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倒闭、失业率提高,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比风险的事后处置更为有效。在经济高涨期要揭示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为此,要深入研究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研究风险隐藏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制度性的措施,加快改革,建立起让投资者承担风险的金融体系。要密切关注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对负债率上升的市场主体和高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要加强风险提示和制度约束。本研究试就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特征,风险隐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作一探讨。
二、经济高位运行期间的风险特征
(一)资产价格加速上涨,且与投资品、消费品价格指数呈现“共振”现象
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伴随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突出表现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在短短2年内上升了接近3倍,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在2007年11月5日达到33.62万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了7.77倍,“股票总市值/GDP”这一比例在140%左右。这对于主要由银行体系承担融资功能的经济体来说,非常值得关注。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较快,近几个月来更呈现加速上涨态势。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07年4月份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4%、6.4%、7.1%、7.5%、8.2%、8.5%、9.5%,环比涨幅呈逐月扩大趋势。
资产价格与投资品、消费品指数的“共振”,是当前经济运行所处周期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按照“波谷一波谷”的经济周期划分方法,19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次经济周期,现在正处于第四个经济周期阶段。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运行同步性往往较小,甚至出现背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价格同步波动对于经济体系的损害。而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过热迹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二)银行信贷扩张行为约束乏力,期限错配风险上升
银行的经营行为往往具有“顺经济周期”倾向。当经济运行呈上升态势时,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社会资金需求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相对放松信贷准入条件,信贷投放速度加快;而当经济运行开始逆转时,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也开始放缓,此时企业对外负债水平较高、经营收益减少,向银行再融资出现困难,按期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开始逐步暴露,并产生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进一步导致经济步入低迷。据央行测算,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的贷款所形成的坏账占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一。
(三)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增强,经济行为出现高杠杆化倾向
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主要决定于收入状况以及对收入状况的预期。在经济上升期间,未来收入预期向好,居民往往在当期消费决策中考虑了未来收入因素,甚至不惜用信贷行为支撑当前消费。
企业预期整体经济向好,市场需求旺盛,为了加大供给,倾向于增加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在自身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因为预期投资回报率会高于市场利率,不惜举债经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
金融业本身便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行业,而各地金融机构近年来存贷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营中的高杠杆化倾向。
高杠杆化的出现,与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关,也与市场主体本身的行为特征有关。以金融资产为例,它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一般商品的定价,通常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价格机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边际收益递减。而金融资产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其价格是预期收益贴现到当前时点而形成的,受投资者预期的影响比较大。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市场主体的行为存在“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特征。在现实中,由于“繁华预期”的存在,居民和企业等主体存在“乐观心理”与“过度自信”,随着经济的高涨,对未来的期望也不断上升,从而愿意选择性地忽视风险,而对投资对象给予更高的风险溢价。
三、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隐藏的原因分析
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是极易被隐藏和忽视的。经验多次证明,金融危机发生具有突然性,非常关键的原因是金融风险很具有隐蔽性。而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影响,资产价格上涨时期对企业投机性行为的刺激,以及资产市场吸收流动性造成通胀效应不明显等原因,导致风险被隐藏和忽视。
(一)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影响
消费和投资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来影响实体经济的产出,但是这种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1、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析。
F.Modigliani(1986)等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b·YL 0<a,b<1
(1) 式中wR为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为财产 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该理论,一个人的消费计划并非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取决于终身财富,包括工资收入YL,家庭财富WR。于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同时由于人们的预期作用,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进而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且这种财富效应是不对称的。以美国为例,股市财富每增长1美元,会使相应的消费支出增长0.04美元,即正财富效应约为0.04;而股市下跌造成的财富萎缩促使消费萎缩的幅度远大于上涨的效应,负财富效应达0.07(刘建江,2002)。
资产价格通过托宾Q值效应影响企业投资。托宾Q值表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重置成本之比。资产价格的上升会提高企业的托宾Q值,使得投资新的工厂成本低于在资产市场上购并的价格,因此企业就会增加投资。反之企业则会更愿意通过在资产市场上购并的形式扩张规模,从而减少投资。
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企业投资。企业投资资金的来源除了自身积累和证券市场融资外,很重要一部分是来自于银行贷款。而贷款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银行对企业净资产的评估以及银行自身的状况。若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得到改善,促使银行加大放贷规模,刺激投资。若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净资产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那么一方面企业还贷困难,另一方面银行担心贷款风险增大,双方都会趋于谨慎,于是信用收缩,投资减少。
2、资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们借用上证综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来分别代替资产价格、消费和投资来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以1998年为界分两个阶段来讨论。1991年至1998年,股市总体处于下降阶段,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处于下降阶段;1999年至2007年9月,股市总体处于上升阶段,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也处于上升阶段。这说明我国资产市场价格对消费和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性,同时消费和投资下降的速度快于上升的速度。
进一步,我们分别对两个阶段的上证综指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证综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做相关性分析。在资产价格总体下降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22;而在资产价格总体上涨阶段,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仅为0.312、0.626。这更进一步说明资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也是非对称的,消费和投资对资产价格下降时的敏感度远大于资产价格上涨时的敏感度。
消费和投资对资产价格变化的非对称反应,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出对资产价格变化的非对称反应。以1998年分界分为两个阶段。同时,上证综指与GDP的相关性分析反映,1990年至1998年上证综指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805;而1999年至2007年9月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4,两个阶段表现出高度的不对称性。
(二)资产价格上涨对投机行为的刺激
在资产价格不断上升过程中投机性和庞兹性(ponzi-financing)企业的增多容易积聚和隐藏风险。Minsky(1982)将借款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抵补性的借款企业,这类企业的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大于债务额,而且在每一时期内,预期的收入流也大于到期的债务本息。第二类是投机性的借款企业,这类企业虽然预期的总收人大于债务额,但是在借款的前一段时间内,预期收入是小于到期偿还的债务本息的,这类企业需要通过变卖资产或借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第三类是庞兹性的借款企业,这类企业将借款用于投资回收期很长的项目,而在短期内是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债务本息的,而且偿还债务的能力也是建立在未来较远的某个日期有高利润收入的基础上的。
在繁荣期,经济参与者的预期收益上升,市场融资条件因为对经济个体的良好预期以及贷款人之间的竞争压力而放宽,大量资金就流向了投机性的企业和庞兹性的企业。在未来预期良好,资产抵押物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企业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于是这两类企业的贷款风险会被隐藏和疏忽,从而使得风险被隐藏。
我们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利润额和固定资产折旧来代表企业的现金流,我们发现现金流与中长期贷款的比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这说明投机性和庞兹性企业不断增多,且现金流中长期贷款比的波动基本与上证综指增长率波动一致。进一步,比较现金流与中长期贷款比增长率与上证综指增长率,两者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说明资产价格的上涨,刺激了投机性和庞兹性企业的增加。
(三)资产市场对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
货币具有执行资产的职能。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物价水平。在资产价格上涨时,则物价指数往往会保持稳定(B0rio and Lowe,2002),美国上最大两次资产市场泡沫破灭前期间(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而这个期间也正是风险被隐藏和不断积聚的时期。贾玉革(2007)研究说明,居民持有货币不仅是用来执行货币交易媒介职能,也用来执行资产职能,研究发现涵盖交易媒介与资产双重职能的货币需求在1997年开始更拟合我国M2的年度实际增长率,这说明我国的货币需求中执行资产职能的部分正越来越明显。
资产价格上涨吸纳流动性,导致低通货膨胀。我们用修正的费雪等式来表示货币的资产职能为:
MV=PT+S(2)
即货币需求不仅满足实体经济PT的需求,也要满足资产对货币的需求S。对式(2)求导数,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可得:货币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增长率+资产价格增长率。在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会吸收流动性,而造成低通货膨胀的现象。我国的CPI增长率与上证综指增长率也基本呈此消彼涨的关系,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15,表明两者是负相关的。
四、经济高位运行期间治理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信贷市场与资产市场的防火墙,防止虚拟经济风险向实体经济扩散
“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比如,日本的经济危机、亚洲经济危机,包括以纳斯达克大幅下跌开始的美国的“新经济”调整带来的几年的经济低迷等。国际经验证明,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过剩的货币资金更多流入高收益的资产市场,会在短期内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积累泡沫风险,甚至 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左小蕾,2007)。我国近期股市、房市和其他资产类市场价格的持续膨胀,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
由于金融本质上是一种风险传递机制,只要这种传递是市场化的、公平的、自由的。因此,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说,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的、有防火墙的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互动关系至关重要。在理论上,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存在着有效的流通渠道。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引导资金在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金融市场各子市场的协同,提高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分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设立风险过滤机制,建立风险的防火墙,用手段确保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和资金的合理流动,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无约束地传递给信贷市场。因为大量信贷市场资金违规无序地进入资本市场,会出现股价的放大机制和信贷投放的自强化现象。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会断裂,容易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而且金融风险很容易在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传播,当这种金融风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涉及到实体经济。所以,要建立风险能足够地被过滤,使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泡沫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有效的事后纠错机制,将虚拟经济泡沫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
(二)向经济主体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增加风险管理工具
从世界金融结构变迁的历史、类型、功能看,不管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还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均呈现出机构多元化、市场多层次、工具多样化等特点,经济金融化、证券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资产证券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是间接融资的直接化。它能打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通道,构建金融结构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机制,合理分散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期限结构,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促进银行转变盈利模式,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推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因此,推行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银行、投资人、政府和资本市场共赢的金融创新。
从我国金融市场情况看,在当前经济高涨期间,资产证券化发展很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率环境的变化使其所产生的收益无法满足投资人的需要,特别是对银行来说,缺乏生产、出售和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机。因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金流全部从贷款收益中产生,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受到管制,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是完全市场化的过程,投资人会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对其提出收益率回报要求。在市场普遍存在升息预期的情况下,投资人对收益率要求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资产池产生现金流的实际增长幅度,因此,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明显不足。所以,当前的关键是要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与运作提供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使银行有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机,使机构投资人有购买产品的利益吸引。
(三)培育更多的货币持有者为机构投资人,给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没有市场主体对金融工具的自主选择权,就没有资金的优化组合,没有风险分散的有效渠道(吴晓灵,2006)。财富的增值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风险的管理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以说,随着财富的增加,沉淀着庞大的货币资金持有者,金融体系应为广泛的货币资金持有者搭建一个能够提供多种选择的平台和机制,使其在实现自我财产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资金的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高。特别是要推动非银行货币持有者进入货币市场去认购优质的金融资产,比如国债、央行票据、贷款证券化资产等。因为,购买货币市场的产品对银行与非银行投资者来说是不一样的,对货币持有者来说投资货币市场比银行存款更有盈利空间,而且风险更能有效控制。
货币持有者自主选择权增加,给金融体系带来深层次的变化。对银行来说,货币持有者进入货币市场,加快了银行存款的分流,这使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战,负债约束逼迫银行出售贷款资产,促使其创新金融产品,增强其生产并出售金融产品能力。对利率制度来说,随着货币投资者资金配置和管理能力的增强,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得到了推动。对银行间市场来说,由于银行主动创造了更多的证券化产品,丰富了市场品种,并进一步吸引更多货币持有者进入市场,包括银行自身也更多地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既出售产品也购买产品,形成市场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
(四)拓展私募股权基金,弥补正规金融体系的缺陷
从国际经验看,由于非正规金融在信息、担保、交易成本等各个方面具有正规金融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使其能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造成的缺口,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非正规金融。对发达国家来说,权益资金仍是中小企业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内源融资和非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创立和成长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存在利率管制、限制银行进入等金融抑制政策的情况下,正规金融通过信贷合约筛选借款人、屏蔽风险的能力和激励受到限制,则非正规金融存在的范围将更广(林毅夫、孙希芳,2005)。同时,由于在正规金融的监管体系下金融风险有趋同质化特征,使风险容易产生“共振”,带来风险膨胀隐患,而非正规金融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监管缺陷,发挥纠偏作用。因此,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来说,鼓励和引导非正规金融发展对金融风险的分散、金融结构的完善都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来说发展非正规金融,应着重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要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畅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场内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并建立合格投资人的场外市场保障私募股权的正常转让和流动。
上一篇:我国居民消费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