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马太效应”途径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于明春 于志明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以巴彦淖尔市6个旗县的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与周边较快的鄂尔多斯市县域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在理论和实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马太效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县域经济?马太效应?制度
  

  马太效应”源自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经济学中常借用来表示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经济现象。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马太效应”非常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始终未得到有效改善。如何促进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马太效应”,早日达到小康的宏伟目标,是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县域经济跨越“马太效应”实证对比
  
  鄂尔多斯市县域经济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远不及巴彦淖尔市,进入二十一世纪,鄂尔多斯市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形成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从鄂尔多斯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看,“马太效应”并非不可跨越,只要改革对路、政策可行、机制灵活、措施得力,就可走出“马太效应”怪圈。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与鄂尔多斯市县域经济相比,“马太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速度差距拉大
  2000年至2005年鄂尔多斯市县域经济年平均增幅为36.92%,巴彦淖尔市为18.99%,低于鄂尔多斯17.93个百分点,也就是发展速度慢于鄂尔多斯近一半。2005年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总量为169?5亿元,占鄂尔多斯市总量的29.51%,其中总产值为76?5亿元,农业总产值为 62?8亿元,分别占鄂尔多斯的22.60%和98.13%。2005年巴彦淖尔市县域财政收入14?6亿元,占鄂尔多斯的23.4%。
  
  (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幅差距拉大
  2000年至2005年鄂尔多斯市县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加978元,增长14.78%,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加484元,增长12.95%?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加641元,增长11.14%,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加303元,增长10.94%。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信用环境差距拉大
  一是人才引进机制与鄂尔多斯相比缺乏活力。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机制方面较为完善、灵活,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贡献较大的人员给予重奖,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和大学生返乡。而巴彦淖尔市县域人力资源开发步伐缓慢,优惠政策出台少,具体行动不多。二是资金引进与鄂尔多斯相比环境欠佳。据测算,2000年至2005年鄂尔多斯市民间资金投入年平均为25亿元,较巴彦淖尔市年平均投入多10亿元。5年间鄂尔多斯市县域市场融资近1亿元,而巴彦淖尔市县域市场融资尚待起步。三是大型项目引进少于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县域大型5家,巴彦淖尔市仅有一些中型企业。
  
  (四)信贷资金贡献率差距拉大
  2005年末鄂尔多斯市县域各项贷款余额111.36亿元,较巴彦淖尔市66.23亿元多投入45.13亿元。从信贷资金贡献率来考查,鄂尔多斯市为1?3.51,巴彦淖尔市为1?2.16。其他融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债券、企业内源性融资、民间融资,鄂尔多斯市无论从发展速度和融资数量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均明显好于巴彦淖尔市。
  
  二、“马太效应”形成的金融因素
  
  (一)金融组织结构单一,金融机构网点萎缩
  2005年末,巴彦淖尔市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为320个,占机构总数的65.3%,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7个,占机构总数的17.8%。1996年至2005年,全市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减少142个,减幅达71.4%。银行机构减少和业务收缩与县域经济多样化快速发展形成反差。
  
  (二)金融资产总量小,资金外流问题突出
  2005年末,巴彦淖尔县域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为150?1亿元,占全市的56.9%?县域人均拥有金融资产9994元,为全市人均水平的76.3%?县域人均储蓄5764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7.5%。从数据分析,县域金融机构资产占比较高,且县域金融机构存差仍在扩大,资金外流问题非常严重。2002至2005年巴彦淖尔市县域金融机构存差分别为9.8亿元、15.4亿元、19.4亿元、25.8亿元,年均增长88%。存差资金占各项存款比重分别为?18.1%、23.5%、25.5%、28.4%。金融资产总量小,人均金融资源少与资金外流严重的问题,加剧了欠发达县域经济的“马太效应”。
  
  (三)金融资产质量不高,金融环境差
  目前县域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资产风险的内在机制仍未形成,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良贷款剥离中,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较为明显,信用环境亟待改善。据调查,2005年末,巴彦淖尔市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主要是信用社置换不良资产和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所致,但新发生的不良贷款仍然偏多,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企业故意拖欠,不积极履行付息换约手续,人为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县域经济社会信用环境差,部分企业绞尽脑汁趁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联合制裁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动支持配合不到位,制裁不力,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违约行为。
  
  (四)县域经济内在风险和金融业经营的矛盾
  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抗风险能力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在短时期内仍将存在,决定了欠发达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有着较高的内在风险,这种风险与目前银行业经营策略存在明显的反差,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进而制约了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有效投入。
  

  (五)信用社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巴彦淖尔市农村信用社吸收县域存款占市场份额的34.2%,农村信用社贷款占县域贷款市场份额的47.8%,高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这种垄断局面出现一方面导致县域金融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缺少竞争,信贷资金供给瓶颈问题不断加重;另一方面,加剧了利率攀升,据调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绝大多数在〔1.8,2〕区间,有的农村信用社采取缩短贷款期限,收取逾期利息,人为抬高利率上浮水平。
  
  三、欠发达县域跨越“马太效应”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在打造诚信政府上下功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投资行为最可能发生在那些金融环境好的地区,信贷资金从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流向较好的地区。如何引导欠发达县域资金回流,吸引外埠资金流入,关键取决于欠发达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地方政府要建立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的法制、信用和政策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只有这样,欠发达县域才能跨越“马太效应”。
  
  (二)构建多层次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构建多层次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总体思路?以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为取向,建立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农业银行和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为补充,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偿试的多层次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突出三个创新。一是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三会制度”,避免“人治弊端”,真正建立起决策、经营、监督“三位一体”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内部稽核审计,特别对违法违纪贷款要追究到底,决不允许一些责任人利用置换不良贷款违法违纪。二是营销机制创新。要大力推广受农民欢迎的信贷产品,诸如“一次核定,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小额信用贷款,并随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适当提高授信额度。三是机构市场退出体制创新。按照“有进有退”的市场竞争规则,少数高风险,严重资不抵债的农村信用社要退出市场。同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农民组建新的真正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农村金融组织。
  2.引导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拓展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服务领域,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战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基础好,网点多的优势,调整经营策略,实行差别授权和授信,对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县域机构增加信贷业务授权,对信用建设较好的欠发达县域实行信贷倾斜,重点支持县域中小、个体工商户。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对县域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拓展政策性银行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重点支持以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县域城市化和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革邮政储蓄管理制度,降低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利率,遏制县域农村资金分流,鼓励邮政储蓄机构通过认购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方式将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
  3.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按照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的精神,在欠发达县域进行小额贷款公司偿试,既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找到一个途径,又弥补了县域金融市场失衡,是建立多元所有制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基本框架。建议:①地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可视为是在政策性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商业性的可持续与盈利原则之间走出的一条超越传统农村金融的创新之路。②组建方式。当地政府牵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协调小组,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③注册条件。投资人不得超过5人,要有完善的资金运用管理章程和风险内控机制,投资人依法承担投资责任。④服务对象。农民、个体经营者和微小企业。⑤经营方式。只贷不存。后续资金来源,允许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批发资金。⑥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⑦监管。由地方政策协调小组或授权工商管理部门监管。
  
  (三)适度放宽利率管制
  欠发达县域经济规模较小,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要改变这种困窘局面,在完善欠发达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放宽利率管制是吸引资金投入欠发达县域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一方面金融机构资金流入要考虑预期收益和风险,欠发达县域经济虽然是弱质性地区,风险大,投入的资金预期收益就应高,这符合收益与风险对应原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介入欠发达县域经济领域,有利于金融机构竞争,打破农村信用社信贷垄断和利率居高不下现象。鉴于目前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之实际,中央银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特别是人民银行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要引导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民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农户贷款利率,在农村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利率水平,实现信用社与农民双赢的目标。
  
  (四)建立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一是地区、省级建立担保中心,健全担保资本和风险准备金扩充补偿机制,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规定,加大对其资本金和风险金的投入,积极吸引企业和法人资本投资担保业,促进其能实实在在地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服务,使县域金融机构在面临风险,遭受损失时及时得到依法补偿,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持续支撑能力。二是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农村动资抵押登记体系,将农用机械设备、农用车、农产品等动产引入农村信贷实践,以破解由于抵押担保难所造成的县域经济融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