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实现的基本条件与手段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发明 许庆瑞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在分析可持续的涵义与其实现的必要条件之后,从约束程度的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分为三类: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和动态过程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各类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实现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安全性 补偿性 动态性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环境对于发展的制约作用使得人们对革命之后带来的影响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开始重新重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
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国际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 目前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的、比较权威的是1987年提交世界发展和环境委员(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未来”中的定义:满足现有一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将来几代人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2]这一定义的两个根本点是:
·满足现一代的基本需求,否则现一代无法生存;
·不损害下几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然而它仍有诸多不足,如:
·基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分别如何度量?因为为实现过高的基本需求完全有可能损害下一代的利益;
·如何判断将来几代人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未受到损害?
·只考虑代与代之间的公平,而未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公平,即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是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不同?
由于以上定义的模糊性与不可量化,后来的学者如Pearce等则从“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可持续性”这一概念的内涵两方面来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发展”(Development )这一概念不同于“增长”(Growth)这一概念,“增长”针对的仅仅是某类经济参数(主要是指GNP)而言,而“发展”则不仅包括经济参数, 还可以包括其它非经济参数,可以将它看作是包含一组社会期望目标的一个向量,这组目标或子向量包括人均收入(或GNP)、健康卫生、、 资源可获得性、公平分配等等,“发展”内涵指的是这些要素的加权总和。
“可持连性”则指“发展”这一向量不随时间减少。它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向量的变化都是非负的,可以称之为强可持续性;二是向量变化的方向是非负的或者说向量变化的总量是非负的,可以称之为弱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与弱可持续性无非是用于比较的时间点与时间段的选择不同,强可持续性要求使用时间维上的任意小的两段时间的向量值加以比较,其要求明天的“发展”值不比今天的小;而弱可持续性的时间段则可放宽到较长的时间,甚至只要是下代人的“发展”值不比这代人的小就满足。
这一定义有其内在的规范性,首先“发展”的内涵即这一向量的度量受到人们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其次用于“可持续性”问题的决策时间尺度往往是有限的而客观上要求可持续性的时间维必须是无限的或者至少是相当长的,否则可持续性的讨论便是无意义的。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涵义还显得相当模糊。[3] 这不仅在于概念本身所含内容的复杂性,也因为从自身环境问题出发的不同团体的人们对发展和可持续性有不同的理解[4], 但它至少为我们全人类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本文上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即“发展+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其外延的差异对可持续发展实现基本条件以及基本条件的约束程度差异将可持续发展分为层次不同的三类,并对其实现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二、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刚刚兴起的今天,人们往往会混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其实现的最低条件之间的区别。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人们尚没有明确的认识,也就是说人们还不能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充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探索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当务之急,这些必要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低条件,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社会具备这些最低条件,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太远。由于资本是人们实现生产与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与途径,它也就决定了资本在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中的核心地位。以下首先讨论资本的涵义和分类,并以此来讨论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
  1.资本的涵义与分类
资本也可以称之为资源,狭义的资本仅指资本,而广义的资本包括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本文使用的是广义资本概念。
资本从其产生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人工资本包括人工物化资本(如设备、机器)和人力资本(如知识技能)。
自然资本从利用性质上可分为不可再生自然资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自然资本(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不能重复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又称耗绝性资源,如石油)和能重复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如可回收的铜等)。
自然资本从其利用形态上可分为流量自然资本(流量资源)和存量自然资本(存量资源)。流量资源是指资源的使用并不减少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它包括可再生资源的最大可持续产量(超过这一产量,可再生资源将不可恢复)与可重复利用限度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如部分铜等),还包括那些人们利用与否它都不损害的不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存量资源则指资源的使用会使资源的数量或质量减少,它包括再生资源的现有存量、不可重复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煤)以及可重复利用限度外的不可再生资源(如不可回收的铜等)。
当然,这些划分不是绝对的,如可再生资源利用超过它可恢复的阀值,则它也会变为不可再生的,另外,能重复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即使不考虑技术的约束也仅仅是近似意义上的,因为重复利用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
  2.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
对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有两种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其必要条件是自然资本不随时间减少,还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全部资本(自然资本与人工资本之和)不随时间减少。
第一种情况是要求自然资本不减少,是基于自然资本是一种“基本物品”的假设,认为自然资本比人工更重要。因为自然资本在时间维上是不对称性分布(即不可逆性)的,而人工资本则基本上是可逆的,在人类面临不确定性情况下,这种不可逆性决定了自然资本较之人工资本具有更大的普适价值,即防范风险的价值,所以在此意义上自然资本比人工资本更重要。
那么自然资本如何度量呢?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实物自然资本存量来度量,以实物形态来说明可再生资源似乎没有大问题,但用于说明耗竭性资源则在目前还不可行,因为保持其实物自然资本的不损耗则要求根本不开采或完全可循环利用;另外,实物自然资本度量时是用每一类自然资源分别衡量还是用各类自然资源加权总和进行衡量也是不清楚的,如果用前者,则过于复杂也不可行,如果用后者,则权数如何确定也是一个问题。另一种观点是以价值自然资本存量来度量,价值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本的实物数量与其相应的价格之积,自然实物可以少,但价格的上升却可以弥补整个乘积价值使其不致于下降;然而,自然资本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反映其全部的社会价值(如舒适性价值),而且价格函数也是不连续的,价格函数的转折点(即阀值)的无法判断也使得此方法很难用来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最低条件。
另外,自然资本为何一定要不减少呢?如果在一个自然资本还根本未开发的情况下,自然资本的开发(即减少)符合经济最优原则,而如果一定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自然资本的不减少则会阻碍最优原则的实现。实际上,自然资本不减少这一条件与最优原则不抵触的暗含假设是现有的自然资本存量小于最优的自然资本存量(最优值是以经济学上的成本效益分析得出的),此时,可持续性与最优性有着共同之处,即要不减少现有自然资本存量才能向最优值靠拢,同时也能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然而,最优性并不能替代可持续性,因为最优性追求的仅仅是经济效率,并未考虑代际与国际间的公平性。
第二种情况是要求全部资本不随时间减少,因为前代人留给后代人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本,还包括人工资本,所以只要后代人所得到的全部资本未减少,则也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公平,几能使自己满足需求的能力不下降。但不可逆性的存在使得自然资本与人工资本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而且替代系数也很难度量,即使以价格作为替代系数求自然资本与人工资本的总和也有难度的,因为价格机制在目前并不完全有效。
与强弱可持续性的涵义一样,以上两种必要条件中的“不随时间减少”这一概念也存在强弱之分,所以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复杂的模糊的命题。
    三、三个层次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我们以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可以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的强弱与其约束程度是否严格出发,将可持续发展分为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与动态去程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讨论其实现手段。
  1.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广义经济系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逆性。不确定性是指未来可能出现没有包含在现有经验、理论和事件中的全新情况,不可逆性是指产生的结果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况。熵增原理决定了不可逆性广泛存在,而在生态环境中,不可逆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失去了某种程度的选择权:即在时间T[,0]选择决策A后, 保留在T[,0]时间选择决策B的权利), 而这种选择权正是人们针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安全防范。Redclift指出,当由于经济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使生态差异量和种类量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时,生产和经济系统在遭受环境和其它条件恶化影响下的恢复性就低,这样,从长期来看,系统就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5]换句话说,在此情况上, 生产和经济系统就容易受有害的,不可逆的、突变性影响。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环境资源存储量和环境纳污能力不发生负变化[6]; 最低条件是维持总的环境资源存储量和环境纳污容量等于或者超过现有水平。[7]故, 从安全意义上,“将来几代人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不抵于当代人”的必要条件在于其拥有不少于当代的存量资源,这样“后代的经济福利至少不小于现一代”的目标才能避免当代人行为所造成的外部影响的风险。因此,保持存量资源不被损耗、流量资源的利用不超过环境阀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在此种情况下的可持续发展可称之为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的实现手段只能是在保持存量资源至少不减少的前提下,利用高技术手段开发运用流量资源。而从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人类经历了从以流量资源利用技术为主到以存量资源利用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现在也许正在历一个逆过程即从以存资量源利用技术为主过渡到以流量资源利用技术为主的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孕育的早期,许多和生态学家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尽可能长的人类生存时间内,保证最多人数的生活,达到目标的途径是零人口增长和对不可再生资源使用速度和人均消费的控制。[8]Georgescu-Roegen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观点虽然与Daly 的观点类似,但是依据热力学定理他认为,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规模已经太大,难以保证人类有最长的生存时间,因此,达到目标的方法是缩小人口与经济规模,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仅依靠可再生资源就能维持。[9] 这些学者的结论无非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现有资本存量已经接近环境阀值,而人们现又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来充分利用流量资源,那么剩下唯一的出路是减少现有的人口与经济规模,减少对存量资源的消耗,从而过渡到可持续发展。很明显,这是一条通向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消极道路。
由上分析可知,安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暗含的假设是:流量技术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用之代替存量技术不会减少“发展”向量的值。因此在技术与经济尚不发达,人们尚不能充分利用流量技术并以此来获得发展并且现有自然资本尚高于环境阀值的情况下,维持环境资源(存量资源)的完整性是毫无意义的,[10,11]所以排除人们价值取向存在非理性的这一情况,对于目前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实行这一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可以理解。
  2.补偿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Pearce,Markandya和Barbier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平衡现一代公平性(国际间)和几代人间的公平性(代际间)的问题,后代应该得到由于现一代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害的补偿国家地区也应如此。[12]
补偿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指发展过程中保持全部资本(自然资本与人工资本之和)不减少。它的前提假设是:人工资本与自然资本一样,都能为人们提供实现福利的基础,上代人留给后代的除自然资本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资本,而且两种资本之间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替代性;满足“发展”向量的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在于总资本存量至少不减少。
由此可见,要保证人工资本对自然资本的补偿足以使后代的“发展”向量值至少不小于,就必须保证人工资本与自然资本之间具有可替代性,且前者可以足额弥补后者的减少。但如果考虑到不确定性与不可逆性,就很难说人工资本能够替代自然资本,于是研究人员试图找到一种两全的方法,就是将那些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的自然资本找出来,这部分自然资本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自然资本,人们必须从上面安全的角度保持其不致于减少;而对于那些非关键的可以替代的自然资本,则可以运用补偿原则。
然而,补偿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在于对不可替代的关键自然资本的确定以及可替代的各类资本之间的替代系数。尽管如此,在实践上, 补偿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是获得了部分应用。 如对传统GNP的修正以获得调整后的所谓绿色GNP(或ANP),[13]只要ANP增长了或至少不降低,可持续发展也就实现了。但也很明显,ANP 标准只是提供了一种结果意义上的测度而已,未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基本条件与手段的说明。
  3.动态过程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Bernstein 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反应能力[14]。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发展思想的动态概念,它是使生产和经济系统向稳定方向逼近的一系列步骤。[15]它的本质在于维持生产和经济系统的恢复性,即系统受到恶劣环境影响下的恢复能力,[16]而不是使系统免受侵害的能力。[17]
上面的两类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以资本(自然资本或全部资本)的严格不减少(强可持续性)为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假设当代人的基本生存尚未解决(如非洲人民尚处在温饱线之下)或当地的自然资本比较丰富的情况或在信息不完全时的决策失误的情况下,无论是要求自然资本还是全部资本不减少都是不现实的。动态过程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运用的是弱可持续性概念,将比较的时间尺度放宽直至一代人的时间,而不象强可持续性那样要求无限小的比较时间。因此,只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使自然资本越过环境阀值,在某一段时间(如一代人的时间段)内可以容许自然资本的波动。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要保证强可持续性正如实现生活中想消除经济波动一样是不现实的。
    四、小结
由上分析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相当复杂的。因此,从三层次可持续发展来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其实现的基本条件与手段,可以为我们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在适当时候向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过渡;同时,要达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展高技术与流量资源利用技术;为我们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指明一个发展的方向。
限于篇幅,以上只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维角度讨论分析了其三个层次,还不曾对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维作进一步分析,由于很多环境资源的不可分性、稀缺性以及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性问题。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自然禀赋,一方面,各国不可能具有也不应该具有同等程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妨以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来确定不同国家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应负的义务;另一方面,各国之间应该在保持全球关键自然资本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运用补偿原则来达到国与国之间的公平。


    
[1] 骆建华:探牵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保护,1992(9):20—32.
[2] Brundtland H. ,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trs. 1987:43.
[3] Barbier, E.B. etal. Environmental Sustainbility and Cose-benefit Annlysis.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A, 1990(22):1259~1266.
[4] Redclift,-M.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 Geography, 1991(76):36~42.
[5] Redclift, 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Contradictions. London: Methuen, 1987:112—120.
[6] Pearce W. David et al.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London: Earthscan,1989:23—24.
[7] Costanza, R and Daly, H. E. National Capital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kshop on Natural Capital.  March155—16, 1990 Canadian Environmental Asstrsement ResourceCouncil, Vancouver, Canada. 1990:12—17.
[8] Daly,H. 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Accounts. in D. Collard (eds.). Economics, Growth andSustainable Environments. London, 1988:90—91.
[9] Georgescu-Roegen N. Energy and Economic Myths.  NewYork: Pergamon Press, 1986:12—14.
[11] Conway R. Gordon.The Properties of Agroecosystems. Agricultural System, 1987,24(2):95~117.
[12] Pearce W. Davi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sand Environment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Edward Elgar, 1990:185.
[13] David W. Pearce & Jeremy J.Warford,"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blished for the World Ban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73—185.
[14] Ben Ten Brink.Systematically in search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 Memorandum Gwws Hague: Tidal Waters Division. 1989:56—76.
[15] Colby, M.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Development:the Evolution of Paradigms.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90:250—253.
[16] Barbier, E. B. The Concept of Sustainble Economic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onservasion. 1987,14(2):101~110.
[17] Holling C.S. The Resilie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lark W.C. and Munn R.E.(e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the Biosphe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