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董秀良 薛丰慧 吴仁 时间:2010-06-25
摘要:本文在重新界定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效应的基础上,利用季度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动态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短期内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一定挤出效应,而长期均衡关系上则表现为挤入效应。

  关键词:财政支出,私人投资,挤出效应,挤入效应


  一、引  言


  尽管宏观经济学各学派就财政政策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但现实情况是各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把财政政策视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针对本次我国经济中出现的局部过热问题,从政府提出的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变的思路中,可以看出财政政策仍然被寄予了厚望。由于政府支出对经济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其对总需求的直接贡献,同时也取决于它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因此,研究政府支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也就成为研究财政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挤出效应以及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但大多数研究仍局限于定性分析,少数定量分析也多用年度数据进行静态分析。但是,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本身是个动态过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效应并不一样,因此采用定量静态分析方法不利于准确地把握财政政策的效果。本文在重新梳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效应的基础上,利用季度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动态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短期效应,以期为政策效应的把握和政策的及时调整提供依据。


  二、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理论分析


  关于财政支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导致利率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又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然而,这种分析并不全面,因为一项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而且挤出效应不仅仅包括由于利率上升的挤出部分,还包括与利率无关的挤出部分,除此之外,财政支出还可能对私人投资带来挤入效应。因此,有必要把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效应进行重新划分,即:直接挤出效应、间接挤出效应、间接挤入效应。


  (一)直接挤出效应


  所谓“直接挤出效应”是指政府为了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向公众(、居民、商业银行等)借款而引起的政府与私人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由于政府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资源既定的约束下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资金供应必然要减少,从而造成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不需要其它中间变量作为传导机制,同时在时间顺序上最先表现出来,所以本文将这种挤出效应称之为“直接挤出效应”。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更多地依赖于发行国债进行融资,尤其是1998年以来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靠单一的发行国债来为政府投资融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三年正是国债大幅度增发的三年,也是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的三年(阎坤,2002)。无论国债的认购主体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还是居民,政府融资都会减少全社会金融资源的供应,加剧私人部门的融资难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财政支出的“直接挤出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


  (二)间接挤出效应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理论认为,假设经济初始时处于均衡点E处,此时政府支出增加将提高在每一利率水平上的总需求,从而使正点变成了过度产品需求点,于是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至IS′位置,若利率保持固定不变,则新均衡点将移至E″点。虽然E″在产品市场上达到了均衡,但在资本市场上由于收入的提高增加了货币需求,此时E″处于过度货币需求,因此利率随之上升,最终的均衡点将位于E′点。实际收入增加的部分是(Y′-Y0),低于简单乘数效应规模(Y″-Y0)。而(Y″-Y′)部分就是由于政府支出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水平降低的结果。宏观经济学中关于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指的就是该效应,由于这种挤出效应是以利率作为中间变量进行传导的,因此可以称之为“间接挤出效应”。



  (三)间接挤入效应


  间接挤入效应是指:(1)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会使投资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降低私人投资成本,这样即便是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也会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提高私人部门的投资水平;(2)政府增加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又会增加与之相关联行业的需求,为这些行业提供新的投资机会,从而增加这些领域的私人投资。由于上述两种作用分别依靠成本和中间行业来传导,所以将之称为“间接挤入效应”。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这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许多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对经济的“瓶颈”约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增加,有效地带动了与基础设施相关联行业的投资水平,比如钢铁、水泥和部分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增长。这两方面作用有效地刺激了私人部门投资水平的提高,形成较强的挤入效应。


  由于间接挤出效应和间接挤入效应均表现为政府投资若干期后的效应,两种效应孰强孰弱从理论上很难辨清,经济中更可能是表现为这两种效应的一个综合效应,因此,它对经济的影响是正还是负必须通过实证分析加以解决。


  三、财政支出挤出、挤入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影响


  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动态的、随机性的系统,它是现在和过去各种冲击的反应(Mountford,Uhlig,2004),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显然是分析财政支出效应的理想工具。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一个VAR模型,然后使用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 VAR模型的协整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模型出现的伪回归问题;二是协整关系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它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我们利用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


  我们选择五个变量:实际GDP(用Yt表示)、财政支出(Gt)、宏观税收(Tt)和私人投资(It)、货币供给(Mt)。之所以加入货币变量是因为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通常伴随着相应货币政策的实施,此时,财政政策变量和货币政策变量同时对实际经济发生影响,因此,我们把货币供给变量引入到模型中,但是我们着眼点仍然是财政政策变量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在上述变量中私人投资、财政支出、实际GDP都是采用名义值经过价格指数调整而得到的。所有变量均采用季度时间序列,样本范围为1996年到2003年,样本数据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网站和(人民银行统计季报),部分数据是通过把月度数据折算为季度数据得到的。上述各序列均采用X11季节调整程序进行了季节调整,并进行了对数变换。


  1.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的分析结果严格依赖于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这一假设条件,而且协整检验也是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提出的。因此,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判断各序列平稳性。 



  表1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PP统计量和1%水平的临界值,根据表1的检验可知,5个序列的ADF和PP统计量值均大于在1%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因此,它们均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这5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各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这5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检验过程略)。因此,可以判断所考察的时间序列都是1阶单整的。由于各序列均为同阶单整,下面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效应:协整关系检验


  设随机向量为:Xt=(Yt,Gt,Tt,It,Mt)′,它的P阶VAR模型为:


  


  其中εt是无序列相关的残差序列,T是样本容量。可以将上述模型表示为:


  


  对于模型(2),如果矩阵∏是降秩的,即0<rank(∏)=r<5,则称向量的各个分量之间是协整的,这时存在列满秩矩阵α5×r和β5×r,使得∏=α5×rβ′5×r。这时称矩阵的每一列为协整向量,即它们作为系数可以使得β′Xt-1是平稳的。当且仅当若干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时,由这些变量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才有意义,同时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一般也有着明显的含义,它表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趋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时,我们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并采用滞后结构(Lag Structure)诊断,最终确定的滞后阶数为2阶。表2给出了利用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 VAR方法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仅给出了第一、第二及第三大特征根)。



  首先,五变量Yt,Gt,Tt,It,Mt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第二个迹统计量值均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可知第一个和第二个原假设被拒绝,第三个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所以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有且仅有2个协整关系。因此,五个变量之间在5%显著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这同时表明实际GDP、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宏观税收以及货币供给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将协整向量标准化(取第一个分量为单位1)后,可以得到如下显著性最高的协整组合(3)式:


  


  上式中ut为平稳时间序列,各变量下括号中的数值为t统计量值。


  从协整组合关系式(3)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量均与私人投资呈同方向变化,即从长期均衡关系看,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参数显著,说明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对拉动私人投资较为有效,并没有出现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在长期效应上综合地表现为挤入效应。货币供给量虽然与私人投资也呈正向关系,但参数不显著,说明货币扩张对私人投资的影响轻微。因此,从上述的检验结果看,我们从1998年开始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拉动投资、解决内需不足等问题是能够得到统计检验支持的。另外,从模型(3)中还可以看到税收和私人投资呈同方向变动,但参数不显著,这是因为从1996年以后,我国的宏观税率(税收相对于GDP的比值)并没有与扩张性的政府支出保持相同的政策方向,即宏观税率从1996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参见图2),税收的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显然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背离,不过这种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另外,由于上述协整组合的各个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变换,变量前的参数是弹性系数的概念,是某一变量的变化率对私人投资变化率的比率,因此,在协整方程中出现私人投资与实际GDP符号相反也是正常的,因为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下滑态势,而我们的样本区间正好是1996年至2002年。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使用的模型只是一个局部检验模型,即模型仅考虑了与私人投资有关变量的相关性,忽略了经济系统中其它变量的影响,所以模型中各变量前的参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弹性系数,参数大小也仅具有相对意义。


  (二)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短期影响:误差修正模型


  下面我们使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描述财政支出等变量对私人投资的短期影响关系。利用协整组合,可以得到下述描述短期调整过程的ECM模型:


  


  对于上式,系数表示误差修正系数,也表示调整过程的收敛速度,如果ECM中误差调整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则意味着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收敛。Γi是短期参数,代表变量之间的短期影响关系。因此,可以用ECM模型来刻划变量之间的短期影响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收敛情况。下述模型给出了具体的误差修正模型(限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下面仅给出了△PIt方程,其它方程略):


  


  上式括号内的数字为t统计量值。


  分析上述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发现:首先,协整误差对于私人投资的短期波动存在着显著的修正影响,这说明私人投资受到共同趋势作用的影响;其次,在短期调整中,财政支出、税收、货币供给以及实际GDP等几个变量中,只有财政支出的参数显著,表明财政支出短期波动对私人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呈反方向作用,这正是财政支出扩张对私人投资具有短期挤出效应的体现。


  四、基本结论


  首先,从理论分析可知,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不仅包括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与利率有关的挤出效应,还包括与利率无关的挤出效应,并且,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效应,在短期上可能表现出直接挤出效应,而在中长期则是间接挤出效应和间接挤入效应的综合效应。


  其次,利用协整关系检验表明,私人投资、财政支出、货币供给、宏观税收以及实际GDP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表现为挤入效应,这种挤入效应正是间接挤出效应和间接挤入效应的综合反映。这是由于我国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国民经济较快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成本,而且还会对关联产业产生辐射效应,从而形成新的、有利的投资机会,这是导致财政支出在长期上表现为挤入效应的根本原因。


  第三,从ECM模型中可以看出,私人投资对于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着显著的调整反应,但是收敛速度很慢,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中的私人投资调整还有一定的余地。同时,从短期波动来看,财政支出与私人投资呈现反方向变化特征,这是财政支出短期内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的具体体现。这种挤出效应是由于政府在实行扩张性政策时,同私人部门产生借贷资金竞争,从而导致短期私人投资水平的下降。


  最后,近期我国宏观经济局部过热问题,正是 1998年以来重点投资与基础设施领域相关联产业的结果,如钢铁、建材和部分机械制造行业,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部分基础设施投入等宏观调整政策在短期内应该有明显成效。但是同时也必须注意,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在基础设施存量上存在差异,财政政策效应本身又存在区域非均衡特征,因此,在财政政策的调整上,不仅在各行业上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保有压”,而且在地区上也应该实行“有保有压”的财政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由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顺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