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条件、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新疆,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模式,对策
引言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以新疆为重点的中国与中亚诸国建立和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及相关的贸易政策措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如新疆确定的与中亚诸国的贸易作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就是在上述一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但是以上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国家角度从领域合作(包括战略安全、外交)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分析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希望通过政府推动提升经贸合作层次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愿望更加明显。然而到目前为止,由政府推动的这种合作进展缓慢,成效并不大。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争夺中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中亚国家次区域集团化,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还没有系统的成果。笔者认为,无论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还是从新疆要将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的现实角度,考虑到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模式与对策进行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宏观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其突出特点是全球化进程加速,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无论从地缘还是运行机制上说,其各个组成部分正日趋形成一个相互依存、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全球化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和双边合作趋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不断加强。据世贸组织统计,1970年世界上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和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数量共有6个,1990年扩大到31个,2003年猛增至265个,并且成立了世界范围内的三大经济集团: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形成三足鼎立、多极分化的世界经济大格局。
近年来,亚太地区各种次区域经济合作十分活跃、建成和酝酿中的就有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优惠贸易协定、东北亚经济圈、大中华经济圈和澜沧江一湄公河经济圈等。在这种趋势和压力之下,中亚各国经济上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力求加强对外经济联系,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和组建地方性组织。1992年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了伊土巴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统一的经济空间条约,成立中亚联盟;1995年1月,哈萨克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3国建立关税联盟;1995年3月,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中亚5国、阿塞拜疆、阿富汗10国在伊斯兰堡签署《宣言》和《联合公报》,确定建立自由贸易区;1996年3月29日,在俄罗斯联邦首府莫斯科,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4国首脑就促进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签署了条约;1997年1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国又签署了《永久友好条约》;2002年2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中亚合作组织(UAC);2004年9月14日,第8次经济合作组织政府首脑高峰会签署了《杜尚别宣言》,确定在2015年建立自由经济区。
面对众多的中、西亚及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落后于国内沿海及内陆省份的新疆,如果坐等周边国家形成高层次的经济集团,那么其“北上南下、东联西出、向西倾斜”的开放战略将会受挫。因此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中亚国家次区域集团化,并建立高层次、长远的经贸关系,是新疆经济走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新疆参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有利条件
1.悠久的边疆交往开放史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新纪元,拉开了交往的序幕,使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和重要门户,自此中亚与我国新疆及内地就有了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与中亚国家有过密切的经贸往来。1991年中亚国家独立后,我国与中亚国家领导人的多次先后互访又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2.共通性一民族的相通性和政策的开放性
双方不少民族跨境而居、语言相通、姻亲相连、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相同或相近,交往甚密,具有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关系,是开展长期友好合作的良好社会基础。
对外开放是新疆与中亚国家共同奉行的政策。新疆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引导下,已形成“沿边依桥、外引内联、东进西出、逐步向西倾斜”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亚国家为振兴经济,走出困境,也希望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双方的开放政策和开放战略为经济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3.地缘区位条件
新疆与中亚国家地域上相邻,有3500公里的边境线,新疆10个沿边地州中有7个与之接壤,在新疆已开放的16个陆路口岸中,有11个是对中亚国家的。“丝绸之路”一第二亚欧陆桥的贯通不仅成为连接亚太地区和整个欧洲地区最便利最廉价的运输通道,而且更为我国和中亚国家打通了一条东西双向开放的通路,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空中东西走廊,航运可直达阿拉木图、塔什干、卡拉奇、沙迦、伊斯坦布尔等地;有多条公路与境外相通,已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立体。今后随着新亚欧大陆桥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口岸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喀什至乌兹别克的安集延铁路的国际通道工程的建设,精河一伊宁一霍尔果斯铁路的建成,境内公路的改造、扩建,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新疆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同中亚各国的联系会更加密切。
4.有一定的产业和产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从一个以农为主、经济落后的地区变成拥有一定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生产规模的相对独立经济区,已建成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纺织、轻工、机械、钢铁、建材等为主体的门类较齐全的体系,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1985-2003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长,达到1877.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02.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7.7亿美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新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新疆在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外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既有国家级的、也有新疆省一级和地州级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稀贵产品,甚至许多县市也都开始推出自己的特色优良产品。其中,在土产畜产、粮油食品、果蔬及医药保健类方面确已涌现出不少有市场开拓前景的名优稀贵特产品。这些产品和不断诞生的新产品将为新疆实施对外开放、开拓中亚市场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5.中亚国家经济趋于好转,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中亚国家走过了10余年独立建国、构建本国国民经济体系的艰辛道路,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体系,已基本明确了本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在经过10余年的波折和种种打击后,增强了应付危机的能力,政治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的成效开始凸显,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如哈萨克斯坦进行税制改革,乌兹别克斯坦调整税收政策,吉尔吉斯斯坦对本国货币实行浮动汇率等,这些举措均使中亚国家的经济走向稳定和发展。
6.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加快新疆与中亚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7月1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6国共同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内容不断扩大和丰富,从边境安全延伸到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达到新的阶段。尤其是2003年9月在北京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正式启动了本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将为加快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合作层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模式
1.目前亚太其他次区域经济合作值得借鉴的三种模式
(1)增长三角模式。“增长三角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新型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是指若干个在地域上相邻、生产要素上互补的国家或地区为发展区域经济,以各自的增长极(城镇)为极点而形成的经济合作带(区)。带内国家或地区通过开展投资、贸易和技术转让,在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增长三角在经济上具有渗透性、互补性、内聚性和规模性,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的、有机的经济与社会以及生态的复合系统,其理论基础有着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协同发展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等支撑。
由于“增长三角”作为一种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亚洲开发银行副总裁威廉·R·汤姆森认为,“增长三角”是亚洲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解决地区一体化的独有方式。近几年“增长三角”在亚洲迅速崛起,目前已具雏形和初步发展规模的“增长三角”主要有:启动较早并已初见成效的新柔廖增长三角区、正在兴建的台越菲经济三角区、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的图们江三角区等。
(2)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模式。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是指由两个相邻国家(或地区)各自辟出一块土地,组成地区政府间的专门机构,以特殊的经济政策联合开发,共同管辖,通过该地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模式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与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东北亚地区也在进行积极的尝试。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的选址应满足以下要求:1)靠近边境地段,便于实施跨国合作的多国参与。2)地处交通干线,对外联系方便。3)具备合作开发的资源和条件。4)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5)大宗生活必需品可就近供应。
(3)边境自由贸易区模式。在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的基础上,发挥其对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功能,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和自由贸易,在区内相互之间废除关税的数量限制,则可发展成为边境自由贸易区。边境自由贸易区应当是在遵守(但并不限于)WTO所规定的边境贸易、自由贸易区概念、便利自由贸易的优惠政策及其地域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两国政府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方式,建立由中央政府订立并监督、次一级中央政府加以具体实施的,有严格地域界限,实行边境自由贸易的特殊的次区域贸易安排。
2.这三种模式对现阶段新疆参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同时采用
(1)就“增长三角”模式而言,其规模较小,启动和收效较快,难度和风险较低,而我国与相邻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境地区具有形成“增长三角”的条件和基础,有形成亚欧腹地“增长三角”的可能,尤其是处在边境地区和第二亚欧陆桥沿线的塔城、博乐、伊宁、阿拉山口、霍城、霍尔果斯、奎屯、乌鲁木齐、喀什等地以及哈萨克斯坦的潘菲洛夫、阿拉木图、阿克斗卡、德鲁日巴、吉尔吉斯的奥什等城镇,将在“经济增长三角”的启动和形成中起先导和支撑作用。近期内可能出现的增长三角有“塔城一裕民一阿克斗卡(哈)、阿拉山口一博乐一德鲁日巴(哈)、伊宁一霍尔果斯一阿拉木图(哈)、喀什一吐尔尕特一奥什(吉)等。随着这些三角的,在条件成熟时,还可建立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一比什凯克(吉)“增长大三角”,最终形成“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三角套三角”的复合增长三角。
(2)就“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模式而言,新疆已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就边境联合建立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已基本达成共识,两国领导人在互访中就此事交换了看法。根据《中哈边境地区跨国联合开发可行性研究》项目组的前期研究,以霍尔果斯为中心的伊宁一贾尔肯特(潘菲洛夫)地段和以阿拉山口为中心的博乐一德鲁日巴地段可基本满足上述要求。如果中哈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能顺利建成,将为我国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合作开发提供思路和借鉴。
(3)就“边境自由贸易区”模式而言,在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也有条件直接建立中哈边境自由贸易区。2003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正式提出了建立“中哈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两国领导人就此达成共识。新疆政府建议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中哈边境自由贸易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已就此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四、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参与中亚经济集团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要重新认识中亚在新疆与全方位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新疆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让全国都了解中亚,向全国推介中亚,尤其是要让东部地区了解和熟悉中亚,一年——度的乌恰会应成为推介中亚的桥梁和信息平台,让东部地区乃至全中国成为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坚强后盾。
新疆开展与中亚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而组建次区域经济集团,可以获取动态比较利益,“两利相比取其重,两弊相较取其轻”,是比较利益的具体写照。即利用各自居于优势的资源、资本、技术、商品进行国际交换,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共同获益。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发市场,可以形成合力,增强对外的整体竞争力,抓住单个区域所不能获得的发展机遇,更好地实施沿边开放战略。
2.在合作中建立和奉行五大原则
(1)平等互利原则。各方在合作中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可能,有来有往,互利互惠,兼顾各方利益,使每一方都有利可得。任何一方均不能强加给其他方任何不平等条件和不合理要求。
(2)求同存异原则。合作各方实力有强有弱,基于共同的目标,在具体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协商的基础上求得一致,保护和调动各方合作的积极性。
(3)共同发展原则。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共享合作成果来促进各方的经济发展,走上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4)优势互补原则。中亚各国与新疆在资源禀赋、经济技术和产品结构上各有优势,有较强互补性。在合作开发中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自主、政府引导原则。确立企业在市场开拓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企业自主权,由企业自主决策、自主发展。政府通过制订政策、提供信息、创造合作机会、保护投资者权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中亚次区域的经济合作。
3.建立中亚次区域经贸合作的平台和权威性机构,将新疆和中亚经济合作纳入制度化轨道
新疆与中亚国家地缘的邻近性、经济的互补性、民族的相通性及政策的开放性,为建立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为更好地协调并解决目前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区域经贸合作机构或协调委员会,比如把“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首脑会议”或“中亚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作为政府间官方机构,以增强决策力、权威性和协调能力。首脑会议或协调委员会是中亚区域最高决策机构,下设常设机构——联络处负责日常事务。新疆应积极行动起来力争让秘书处设在乌鲁木齐市。启动时还可考虑建立类似于PECC(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性质的中亚区域官、民、学三位一体的和协调、协商机构,可称为“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讨论和协商解决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现有的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经济论坛——中西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为建立“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可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信息,聚合智慧,推进合作,共谋发展,最终形成中亚次区域经济圈。
4.实施局部突破是合作的现实选择
由于新疆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既有优势,又存在不利因素,所以在短期内不宜仿效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也难以形成像东南亚那样的经济联盟,只能采用“增长三角”、“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模式,走由局部特区到区域一体,由松散合作到紧密合作,从双边到多边合作的路子,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形成突破效应,以局部带动整体,推动新疆与中亚的经济合作,最终建立起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
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若能在该组织框架内率先建立中哈霍尔果斯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将为建立中国与其他中亚邻国自由贸易区乃至整个中亚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同时也将促使其他成员国转变观念、实现体制创新、加快融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由此将极大地推动本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5.项目联动,先易后难是合作的启动,氮和切入点
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要从具体合作项目入手,这是合作的启动点和切入点。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过程中,项目联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9次亚行部长级会议的共同协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扩展到8大领域,共筛选出几百个合作开发项目,其中在我国云南省内就有若干重大的优选项目。因此,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初始也可借鉴这种方式,在合作的总体框架下,从各方实际出发,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筛选出对合作方都有利的合作项目,制订出合作的规划,并纳入合作方的计划盘子,认真实施。项目联动是双方合作的纽带,既是初期合作的启动点和切入点,也是今后不断巩固合作的结合点。有大批行之有效的合作项目作为载体,进入次区域进行贸易与投资的企业在政府提供的“孵化器”中能够成长、壮大,既得利益得到保障,次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实现突破,实现跳跃式发展。
6.加快跨国经济开发区、边境自由贸易区、口岸及亚欧第二陆桥的建设
辟建跨国经济合作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应以“中哈跨国经济合作区”和“中哈边境自由贸易区”为突破口,尽快选址,确定初步规划方案,尽早得到两国政府批准,并争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的资助。双方政府都应为此进行政策间的相互协调和组织保障,以使开发区尽快启动。尽管口岸的基础设施、过货能力及服务等已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但还远不能满足双方经济、边贸、购物、等发展的需要,加之亚欧第二陆桥的国际联运由于种种限制还未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影响了边贸的发展。因此应通过双方会谈,加强口岸和陆桥的开发、开放与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做到货畅其流。
7.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新疆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力度,改变重贸易轻投资的倾向
目前中亚5国经济进入独立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对于中国商人和投资者来说,这是继当年中亚5国独立后进入中亚市场的第二个有利时机。10余年来,依靠“普通”贸易增加新疆与中亚贸易额的潜力已基本耗尽,要想进一步增加双方贸易额,应鼓励相互投资,改变以往重贸易轻投资的倾向。目前美国已与中亚5国签定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协定”,如果这个协定大范围实施而中国无所行动,则我国新疆会失去很多的投资机会,难以提高我国新疆在中亚投资市场的份额。因此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新疆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力度,尽快占领中亚国家急需投资的领域和投资效益高的领域。
8.狠抓商品质量,熟悉消费习惯,增强产品竞争力
前些年,由于出口把关不严,导致伪劣商品出境,既损害了中国商品的信誉,也伤害了当地人民的感情,这种自毁行为,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未消除,因此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堵住伪劣商品的出境渠道;另一方面还应采取措施,重塑中国商品形象,给中亚国家消费者一个全新印象。由于独联体海关同盟承认欧盟的IS090叩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因此出口企业应积极申请IS09000认证证书,无论是对于克服欧盟的技术壁垒,还是预防被独联体海关同盟的新的技术壁垒所阻挡都是大为有益的。另外,还应熟悉各国消费习惯,以避免不合进口国的消费习惯而遭遇退货。
随着中亚各国经济的发展,其消费水平也在提高,对商品质量和外包装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国在保持目前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要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出“名、特、新”产品,让高质量、精包装、品牌优、适销对路的商品进入中亚市场,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适应中亚市场变化的环境,树立中国产品新形象。
9.成立新疆中亚经贸信息研究机构,建立中亚经贸信息
到目前为止,对中亚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翔实的调研,企业家对中亚市场知之甚少,一方面难以跨出国门,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企业又存在盲目性。
为加强信息研究工作,建议由政府出面成立新疆中亚经贸信息研究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中亚国家的、经贸政策、结构调整及市场等资料,建立中亚经贸信息网络,加强对中亚市场的分析和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边贸企业提供服务,以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为了推动新疆积极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取得尽可能大的比较利益,成立新疆中亚经贸信息研究机构已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为政府、企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大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力度,新疆中亚经贸信息研究机构应建立“中亚次区域国际合作信息中心”、“中亚次区域合作动态信息库”、“中亚次区域国家基础资料库”、“中亚次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库”、“中亚次区域国家法规库”、“次区域合作企业及产品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成,将为新疆及全国有关部门、企业提供系统、全面的中亚次区域合作信息、中亚国家投资法律法规和资料等,为企业联合开拓中亚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信息服务。建议国家对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和实现中亚次区域合作的信息化给予大力支持,也希望全国各界对该信息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关注和支持。